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做了很多工作,也有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大学生就业老说还不够,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就业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在很多时候,学生工作老师只能忙于应付日常琐事,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2)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最多只是给毕业班学生举办一两个讲座,穷于应付,不能提供贴近市场实际的高水平指导;(3)就业指导的对象有很大局限,仅仅是在应届毕业生中临阵磨枪,不能从学生一入校就对其未来的职业进行谋划,做到未雨绸缨;(4)就业指导内容过于肤浅,只是讲讲就业形势和应聘技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十多十少”,即讲成功的多,讲失败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商业性指导多,教育性指导少;讲面试过关支招的多,进行求职排忧解惑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么办的少;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在大四进行临时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少;泛泛而谈的训导多,能够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指导少:满足于“管理——指导——服务”的多,进行“服务——指导——管理”转变的少;每年重复性农贸市场式的招聘会多,深入研讨有创新的就业指导少。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导致应试指导。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过多地强调了解燃眉之急,大多是现场传送技巧,忽视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供需关系和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未能从求职的走向和市场规律对就业深刻影响方面,来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就业指导必须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定势,把重点放在指导大学生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择业心态上,关注就业的质量和合理的就业结构上。(2)忽视了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误以为学校只管人才培养而不该管学生就业,“就业是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事情”,在这种模糊认识的作用下,有相当一部分院系领导、教师,对毕业生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就业与学科专业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等闲视之。(3)片面强调市场导向忽视自身责任和义务。部分就业指导教师有这样的想法:“既然强调市场导向,就不需要学校管那么多了”。国家政府的重要思想、要求和原则,在就业指导工作上是最能体现也必须充分体现出来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初步建立,但在就业市场发育的过程中,高校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规范市场和优化人才资源的先决条件。处理好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关系,引导好大学生就业流向和自主创业的关系,推动就业工作从行政管理向市场服务的转变。
三、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1)提升工作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高校就业指导和教育不应该面临就业压力而有所偏移和动摇,其最终目标是使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使大学社意识到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要树立帮助学生全面成才的观念,将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立足根本,全面成才。(2)进行课程“前移”,建立就业实践基地。适应用人单位要求特别是市场变化,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直接的双赢的就业实践基地,进行必要的“课程前移”,一方面,结合实际,分别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用人单位建立基地关系。通过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开发,调整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推进高校面向社会办学,提高学校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分期分批地组织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由用人单位提供具体岗位和工作要求,经双向选择后到用人单位直接上岗工作。通过这种基地“联姻”,使“未出校门先上岗”的大学生体验到找工作的酸甜苦辣,既积累了经验,又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缩短了走向社会的磨合期。同时,让大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这种实践体验型的就业指导课能使在校大学生预演一次择业和就业,为日后真正的择业、就业夯实基础,并能发挥以点带面的就业指导作用。(3)及时起步,赶在需要之前进行就业指导。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不取决于对毕业生进行临时抱佛脚式的就业指导,也不在于诸如求职应聘技巧等临阵磨枪,而是凭在学校期间甚至整个读书期间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积累。对此,一是要做到“三全”:全程指导、全员指导、全面指导。二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地开展指导。三是注重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既包括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也包括专题性的指导。(4)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职能,不能等同于普通的职业介绍所,需要就业指导人员具备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需要形成人员素质全面、市场意识强、并对市场非常了解的团队。为此,要通过稳定政策规定,具备条件环境,机构人员到位,充实就业指导队伍;与国际接轨,建立培养就业指导咨询师认证制度等切实措施,培养就业指导队伍不断提高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就业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在很多时候,学生工作老师只能忙于应付日常琐事,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2)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最多只是给毕业班学生举办一两个讲座,穷于应付,不能提供贴近市场实际的高水平指导;(3)就业指导的对象有很大局限,仅仅是在应届毕业生中临阵磨枪,不能从学生一入校就对其未来的职业进行谋划,做到未雨绸缨;(4)就业指导内容过于肤浅,只是讲讲就业形势和应聘技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十多十少”,即讲成功的多,讲失败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商业性指导多,教育性指导少;讲面试过关支招的多,进行求职排忧解惑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么办的少;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在大四进行临时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少;泛泛而谈的训导多,能够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指导少:满足于“管理——指导——服务”的多,进行“服务——指导——管理”转变的少;每年重复性农贸市场式的招聘会多,深入研讨有创新的就业指导少。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导致应试指导。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过多地强调了解燃眉之急,大多是现场传送技巧,忽视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供需关系和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未能从求职的走向和市场规律对就业深刻影响方面,来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就业指导必须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定势,把重点放在指导大学生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择业心态上,关注就业的质量和合理的就业结构上。(2)忽视了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误以为学校只管人才培养而不该管学生就业,“就业是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事情”,在这种模糊认识的作用下,有相当一部分院系领导、教师,对毕业生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就业与学科专业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等闲视之。(3)片面强调市场导向忽视自身责任和义务。部分就业指导教师有这样的想法:“既然强调市场导向,就不需要学校管那么多了”。国家政府的重要思想、要求和原则,在就业指导工作上是最能体现也必须充分体现出来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初步建立,但在就业市场发育的过程中,高校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规范市场和优化人才资源的先决条件。处理好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关系,引导好大学生就业流向和自主创业的关系,推动就业工作从行政管理向市场服务的转变。
三、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1)提升工作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高校就业指导和教育不应该面临就业压力而有所偏移和动摇,其最终目标是使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使大学社意识到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要树立帮助学生全面成才的观念,将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立足根本,全面成才。(2)进行课程“前移”,建立就业实践基地。适应用人单位要求特别是市场变化,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直接的双赢的就业实践基地,进行必要的“课程前移”,一方面,结合实际,分别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用人单位建立基地关系。通过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开发,调整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推进高校面向社会办学,提高学校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分期分批地组织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由用人单位提供具体岗位和工作要求,经双向选择后到用人单位直接上岗工作。通过这种基地“联姻”,使“未出校门先上岗”的大学生体验到找工作的酸甜苦辣,既积累了经验,又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缩短了走向社会的磨合期。同时,让大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这种实践体验型的就业指导课能使在校大学生预演一次择业和就业,为日后真正的择业、就业夯实基础,并能发挥以点带面的就业指导作用。(3)及时起步,赶在需要之前进行就业指导。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不取决于对毕业生进行临时抱佛脚式的就业指导,也不在于诸如求职应聘技巧等临阵磨枪,而是凭在学校期间甚至整个读书期间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积累。对此,一是要做到“三全”:全程指导、全员指导、全面指导。二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地开展指导。三是注重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既包括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也包括专题性的指导。(4)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职能,不能等同于普通的职业介绍所,需要就业指导人员具备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需要形成人员素质全面、市场意识强、并对市场非常了解的团队。为此,要通过稳定政策规定,具备条件环境,机构人员到位,充实就业指导队伍;与国际接轨,建立培养就业指导咨询师认证制度等切实措施,培养就业指导队伍不断提高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