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信息时代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e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电子邮件、新闻、账单、语音信箱……如何避免被信息时代的洪流淹没?
  
  这是一个寻常上班日的早晨,王蓓蓓尽管马上就要上班,但还是快速浏览了一遍昨晚整夜未关机的计算机所收进来的信件,迫不及待利用出门前的一二十分钟,赶紧处理邮件。
  王蓓蓓是台湾一家知名公关顾问公司的高级主管,她说:“我处在一个信息快速更新的行业,必须具备大量信息和知识,才能应付客户随时的询问和需求,包括熟悉3C电子产品。”晚上就寝前,王蓓蓓至少要处理100多封电子邮件,接听10-20多通的电话;平常外出开会,手机和计算机更是必备之物。
  王蓓蓓像大部分富有责任感的人一样,从小就知道先做完功课才能出去玩。然而现在她和其他同病相怜的人都发现,每天的“功课”怎么也做不完。
  多项调查显示,一个上班族平均每天要收发108封电子邮件,这是一场耗费几个小时的电子混战。就算清光了电子邮件的收件夹,离开计算机桌,但手机或其它手持式装置还是让我们无所遁形——这些装置的确为生活带来便利与乐趣,不过,我们也要付出代价。
  美国医学博士爱德华·哈洛威著有《忙得发疯》(Crazy Busy)一书。他指出:“科技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做事方法,令人叹为观止。但缺点就是科技会让人上瘾,深陷其中,筋疲力竭。”
  如今看来,科技创新一日千里,似乎并没有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甚至每况愈下。
  美国心理协会(APA)2007年进行的调查发现,过去5年来,48%美国人觉得生活压力越来越沉重。
  一般人为了保住工作,原本就得应付排山倒海而来的邮件、备忘录、书籍、杂志与其它书面信息,电子通讯出现之后情况更趋严重。也难怪调查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说,压力步步高升的主因之一,就是私人生活时间被工作占用。
  
  何时休息?
  
  信息架构师理查德·索尔·伍尔曼着有《信息焦虑》(Information Anxiety)一书。他认为:“我们有一种强烈倾向:只要是能力所及,什么事都想做到。”这股驱动力加上随时随地的通讯连结,让工作时间无限延伸。美国有2.43亿人拥有手机,加上黑莓机之类的无线连结装置,可以在任何时间轻而易举地联络任何对象,正是无法下班的罪魁祸首。因特网也一样,信息源源不绝而来,于是我们的鼠标也点个不停。还有一项因素让问题雪上加霜:网络上有如爆炸般涌现的“非信息”。我们根本来不及吸收这些原始数据,却又不断逼迫自己生吞活剥,于是深陷焦虑中。
  哈洛威博士解释:“如果你随波逐流,就会寻寻觅觅了无止境。生活的界线已经被信息科技泯灭,你必须重新划定。”
  王蓓蓓对科技的又爱又恨,反映在偶尔不小心忘了带手机,心里乐得很,但很快又陷入惶惶不安。“毕竟是生财的工具,只有在这种矛盾中生活。”有时,她甚至自我催眠,故意把手机“遗忘”在车上,好争取时间多休息。
  “我觉得3G电子产品出现后,人被训练得动作很快,甚至包括吃饭;但缺点就是少了人性化,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人际关系也显得疏离。”王蓓蓓感慨地举例,以前她和朋友常会固定碰面吃饭,现在靠电邮通讯,一两年可能见不上一次面,“感觉上似乎保持很好的友谊,但事实上很多心里话都没机会说。”
  她认为科技最讨厌之处,在于让她没办法休息,“我的脑袋没办法停顿。受到电子产品的监控,我必须一步步为自己上紧发条,尽管体力已不支,还是得应付电子产品带来的工作压力。”她不讳言有时真想把手机丢掉,或者梦想自己退休后,回归原始生活,再也不要接触这些东西。
  
  信息动物的国度
  
  人类天性如此,任何能摆脱乏味工作之事,我们都来者不拒。无线传输年代提供了各式各样暂时分心的方法,犹如打开一道泄洪闸门。面对滚滚而来的电子邮件、手机简讯,以及网站信息,我们随时可以主动攫取——或者被对方俘虏。哈洛威博士的研究团队将这种病症命名为“假性注意力缺失症”。人类大脑训练有素,能在浩瀚的讯息与信息世界中蜻蜓点水,寻求浮光掠影的兴奋刺激。我们不断吸收各种信息,但总是浅尝即止,然后迫不及待移向下一个目标。
  电子邮件的影响尤其严重,除了浪费时间之外,还会以某些方式加重生活压力;而学界对相关现象的研究才刚起步。每一封邮件我们都得运用多重判断力,造成神经网络的负担:我必须在多久之内回复?为什么我是副本的收件人?为什么她把副本寄给老板?为什么他一直不回信?她是不是生气了,还是我误会了?
  这些疑问都引发压力。电子邮件毕竟不同于当面讨论或电话联络,网络联机也无法传达声音线索与身体语言。
  
  电子攻势
  
  管理顾问戴维·艾伦感叹:“现今的人三天之内接收的信息,是上一代人一个月的分量。”艾伦著有讨论生产力的畅销书《搞定!》(GettingThings D0ne)。他说:“面对这种情势,大多数人都左支右绌。他们让新信息不断涌进,却不清理过时的旧信息。”
  纷至沓来的粗糙信息,还有可能威胁身体健康。许多人生病会自行上网查询数据,研究自身征状,看诊时拿出厚厚一叠数据质问医生,要求改变治疗方式。
  堪萨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唐娜·史薇特很担心错误数字信息对病人造成伤害。她检视大量电子档案与书面数据,致力于防患于未然。史薇特医生说:“有些病人做的研究相当扎实,让我受益良多。然而也有许多病人提供自己一知半解的可疑信息。”
  史薇特不厌其烦,谆谆教导病人解读医学信息。后来她发现亲自指导病人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病患多半以电子邮件向她请教。由于电子邮件造成误解的风险太高,史薇特还是尽可能以电话联络病人。
  医院员工之间你来我往的电子邮件,也潜藏许多风险。因此史薇特要求属下以电子邮件向同仁或主管表达不满时,一定要先寄给她过目,下班时间更需如此。
  史薇特说,我们在盛怒之下写一封信再按下“寄送”,事后往往后悔不迭。实时通讯问世之前,总有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现在史薇特希望重新营造出这样的缓冲空间。
  但对葛瑞勋·齐利茨(今年19岁)来说,电子邮件根本不算什么。齐利茨是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新鲜人。他说:“我每天要收发几百则简讯,但电子邮件只有10封上下。”
  他觉得一天到晚和朋友以电子方式联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收到一则简讯,就像被朋友轻拍了一下肩膀;手机与其说是电话,不如说是远程对讲机;网站除了是信息集散地,更是朋友聚会之所。他随身携带无线传输的Sidekick手机,手指就是他的沟通工具;以按键传情达意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他经常玩Xbox 360,和一个家住澳洲的小伙子对战美式足球游戏,通过游戏机的耳机麦克风和对方胡扯闲聊;对他来说,课余时间就是要这样放松一下。齐利茨平均一天上网4小时,往往半个小时内,就收发数百则实时通讯。而且同时和好几个朋友分别“谈话”。
  不过星期天例外。齐利茨说:“每个星期我都空出一天,关掉手机,不使用任何电子装置。那一天我会看一点书,做做运动,松弛身心,让自己好好充电。”等到星期一重回学校上课,齐利茨才继续忙着收发实时通讯,在Facebook的朋友网页上留言。数字通讯虽是大势所趋,但还是不要过度沉迷。
  
  一心多用的迷思
  
  数字革命年代最令人困扰的术语之一,就是“一心多用。”(multitasking)。人脑如果一心多用,其中至少有一项工作或活动表现欠佳,这一点屡试不爽。
  哈洛威博士说:“人类可以同时处理两项低阶的认知工作,例如一边整理档案,一边听广播节目。”但是较高阶的认知工作(例如阅读报告),大脑就得全力以赴才能得到最佳成果。这时如果一心多用,就连简单的活动(例如看电视)也会降低理解力与记忆力,结果是两边不讨好。研究显示,一心多用会产生连绵不绝的“微干扰”,做起事来走走停停,反而削弱心智与行动的表现。
  哈洛威举了一个例子:“我以前有个病人是律师,有一回代表客户协商出一项极有利的解决方案,让客户占尽优势。我问他有何诀窍,他说:‘那天会谈的时候,大家都边讨论边用黑莓机,只有我例外。’”
  
  (摘自美《读者文摘》中文版)
  (责任编辑:胡文婕)
其他文献
只想做我自己  夏韵芬,理财专家,节目主持人    我喜欢选择“谁都不想,只想做我自己”的人,比起过去还蛮多的,因为这上面列的理想女性,不管是小S、孙芸芸或其它人,她们一样有不高兴或烦恼的事,但我们只羡慕她们光鲜亮丽的一面,这是错的。我一直鼓励女性做自己就好,你去做、去修正,可以学习,但不要像谁,因为你若是她,也不见得快乐。我很开心这个比例越来越高,外表会变老、变丑,但做自己表示她脑袋很灵光,这种
台湾“总统”当选人马英九即将上任,分身“马英九”李志希却因护马遭《全民最大党》除名而失业。日前台湾记者目击李志希与李志奇全家福用餐,李志希为维护本尊形象,连挖鼻孔也要忍到四下无人、躲到角落才挖,此举肯定让不少马迷看了拍手叫好咧!    马英九即将就职,分身“马英九”李志希却面临失业。外传他以“担心现场反应不佳,无心之故伤害本尊形象”为由,只肯参加有脚本的预录单元,不愿上现场直播接受观众caII I
别有用心    女病患:“你要我把舌头伸出来,都超过5分钟了还不替我检查一下,这是为什么?”  医生:“让你把舌头伸出来,是为了要你别打扰我给你开处方。”    贴心安排    兵役体检时,约翰问军医说:“我近视眼的度数很深,可不可以免当兵?”  “不用担心,”军医安慰道,“凡是近视度数很深的人,打仗时我们都会集中安排在战场的最前线。”    不幸言中    一位女士登上舰艇,指名要见舰长。大副叫
香港西营盘高街鬼屋是著名的灵异探险地,这幢曾为中世纪精神病院的传说不断,各种恐怖故事流传,甚至连香港电影《江湖》在当地取景,都有工作人员撞见怪现状的消息。    高街鬼屋中世纪传说    香港西营高街鬼屋的灵异故事众说纷纭,据传,有人曾偷偷地进去其中一个房间,只见房内随便放着破旧的病床,正想离开,却发现刚进来的门不见了,面前是空无一物的墙壁……  高街鬼屋曾是精神病院,建于公元1891年,原来是人
富比例的双胞胎现象让这个巴西小镇备受关注    与死亡天使有关?    在住家后面的山丘上,德力·葛林姆蹲下来喝了一口泉水。和大多数的居民一样,他认为此处不寻常的双胞胎比例是由于泉水的成分,也许是神秘的矿物质导致。  这里是巴西的坎迪多哥多伊镇,仅4平方公里的区域里住着80个家庭,双胞胎高达38对,基因学家无法解释这个现象。这个谜团已经持续了好几十年,受到国际瞩目,引发基因学家的调查。然而,当地人
人体模型    帕特·玛丽诺常有特别的经历。有一天,她在曼哈顿岛被警察勒令停车接受检查。为什么?原来在她的驾驶座椅旁,坐着一个没穿衣服的人体模型。她说:“对我来说,身边有人体模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她在美国纽约市西南部的布鲁克林区,拥有一间专门生产人体模型的工厂,每年为世界著名的阿戴尔·露特丝坦人体模型设计公司生产5000个以玻璃纤维制作的人体模型。这些活像真人的人体模型会在百货商场里展示高级
你能想象中午带的便当,饭盒一打开居然是柯南、原子小金刚、咸蛋超人,有时候还会出现面包超人的鬼脸吗?最近台湾有许多博客正在介绍这些不可思议的无敌可爱便当。究竟,是谁制作了它们呢?  原来,这是日本人霞太太的苦心杰作。不过,开始时她的制作动机跟艺术完全扯不上关系,“这是我发明的虐待便当。”霞太太表示,在日本帮老公和小孩准备便当是家庭主妇每天必做的功课。8年来,她天天早起帮儿子做便当,却没有得到任何感
“刺龙刺凤”可不是江湖大哥的专种,原本看了令人心生畏惧的刺青,现在成为个性表征,不仅图案五花八门,更有人绞尽脑汁,选个比刺青图案还怪的身体部位,留下永恒印记。
很少有人知道,4月30日是International Spank Out Day——“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个日子早在1998年就发扬于美国,很快便获得加拿大、欧洲、新西兰及中国香港的加入,随后,斯里兰卡、印度也都在这一天响应,邀请所有家长尊重孩子的人权,即使他们犯了错,也别体罚,应该以更正面的方式解决  我们家也打小孩,在他们说谎、跟同学打架、争宠抢玩具,甚至一顿饭吃一小时……都会挨打。他们的小小
在家里不会发生的事,在学校却天天上演。    小孩从小我就自己带,自认一定能完全能掌握她的习性,何时要吃、何时要睡,一看就知道,襁褓时期不会说话,只会咿咿呀呀的,但妈妈永远都看得懂她的表情,不须言语,就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相信每个妈妈都有这项特异功能,连第一次见面的陌生小孩也能一眼猜出年纪。而且八九不离十。  孩子一天天长大,沟通方式更多,也愈来愈能精准掌握她想要的,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