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电子邮件、新闻、账单、语音信箱……如何避免被信息时代的洪流淹没?
这是一个寻常上班日的早晨,王蓓蓓尽管马上就要上班,但还是快速浏览了一遍昨晚整夜未关机的计算机所收进来的信件,迫不及待利用出门前的一二十分钟,赶紧处理邮件。
王蓓蓓是台湾一家知名公关顾问公司的高级主管,她说:“我处在一个信息快速更新的行业,必须具备大量信息和知识,才能应付客户随时的询问和需求,包括熟悉3C电子产品。”晚上就寝前,王蓓蓓至少要处理100多封电子邮件,接听10-20多通的电话;平常外出开会,手机和计算机更是必备之物。
王蓓蓓像大部分富有责任感的人一样,从小就知道先做完功课才能出去玩。然而现在她和其他同病相怜的人都发现,每天的“功课”怎么也做不完。
多项调查显示,一个上班族平均每天要收发108封电子邮件,这是一场耗费几个小时的电子混战。就算清光了电子邮件的收件夹,离开计算机桌,但手机或其它手持式装置还是让我们无所遁形——这些装置的确为生活带来便利与乐趣,不过,我们也要付出代价。
美国医学博士爱德华·哈洛威著有《忙得发疯》(Crazy Busy)一书。他指出:“科技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做事方法,令人叹为观止。但缺点就是科技会让人上瘾,深陷其中,筋疲力竭。”
如今看来,科技创新一日千里,似乎并没有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甚至每况愈下。
美国心理协会(APA)2007年进行的调查发现,过去5年来,48%美国人觉得生活压力越来越沉重。
一般人为了保住工作,原本就得应付排山倒海而来的邮件、备忘录、书籍、杂志与其它书面信息,电子通讯出现之后情况更趋严重。也难怪调查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说,压力步步高升的主因之一,就是私人生活时间被工作占用。
何时休息?
信息架构师理查德·索尔·伍尔曼着有《信息焦虑》(Information Anxiety)一书。他认为:“我们有一种强烈倾向:只要是能力所及,什么事都想做到。”这股驱动力加上随时随地的通讯连结,让工作时间无限延伸。美国有2.43亿人拥有手机,加上黑莓机之类的无线连结装置,可以在任何时间轻而易举地联络任何对象,正是无法下班的罪魁祸首。因特网也一样,信息源源不绝而来,于是我们的鼠标也点个不停。还有一项因素让问题雪上加霜:网络上有如爆炸般涌现的“非信息”。我们根本来不及吸收这些原始数据,却又不断逼迫自己生吞活剥,于是深陷焦虑中。
哈洛威博士解释:“如果你随波逐流,就会寻寻觅觅了无止境。生活的界线已经被信息科技泯灭,你必须重新划定。”
王蓓蓓对科技的又爱又恨,反映在偶尔不小心忘了带手机,心里乐得很,但很快又陷入惶惶不安。“毕竟是生财的工具,只有在这种矛盾中生活。”有时,她甚至自我催眠,故意把手机“遗忘”在车上,好争取时间多休息。
“我觉得3G电子产品出现后,人被训练得动作很快,甚至包括吃饭;但缺点就是少了人性化,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人际关系也显得疏离。”王蓓蓓感慨地举例,以前她和朋友常会固定碰面吃饭,现在靠电邮通讯,一两年可能见不上一次面,“感觉上似乎保持很好的友谊,但事实上很多心里话都没机会说。”
她认为科技最讨厌之处,在于让她没办法休息,“我的脑袋没办法停顿。受到电子产品的监控,我必须一步步为自己上紧发条,尽管体力已不支,还是得应付电子产品带来的工作压力。”她不讳言有时真想把手机丢掉,或者梦想自己退休后,回归原始生活,再也不要接触这些东西。
信息动物的国度
人类天性如此,任何能摆脱乏味工作之事,我们都来者不拒。无线传输年代提供了各式各样暂时分心的方法,犹如打开一道泄洪闸门。面对滚滚而来的电子邮件、手机简讯,以及网站信息,我们随时可以主动攫取——或者被对方俘虏。哈洛威博士的研究团队将这种病症命名为“假性注意力缺失症”。人类大脑训练有素,能在浩瀚的讯息与信息世界中蜻蜓点水,寻求浮光掠影的兴奋刺激。我们不断吸收各种信息,但总是浅尝即止,然后迫不及待移向下一个目标。
电子邮件的影响尤其严重,除了浪费时间之外,还会以某些方式加重生活压力;而学界对相关现象的研究才刚起步。每一封邮件我们都得运用多重判断力,造成神经网络的负担:我必须在多久之内回复?为什么我是副本的收件人?为什么她把副本寄给老板?为什么他一直不回信?她是不是生气了,还是我误会了?
这些疑问都引发压力。电子邮件毕竟不同于当面讨论或电话联络,网络联机也无法传达声音线索与身体语言。
电子攻势
管理顾问戴维·艾伦感叹:“现今的人三天之内接收的信息,是上一代人一个月的分量。”艾伦著有讨论生产力的畅销书《搞定!》(GettingThings D0ne)。他说:“面对这种情势,大多数人都左支右绌。他们让新信息不断涌进,却不清理过时的旧信息。”
纷至沓来的粗糙信息,还有可能威胁身体健康。许多人生病会自行上网查询数据,研究自身征状,看诊时拿出厚厚一叠数据质问医生,要求改变治疗方式。
堪萨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唐娜·史薇特很担心错误数字信息对病人造成伤害。她检视大量电子档案与书面数据,致力于防患于未然。史薇特医生说:“有些病人做的研究相当扎实,让我受益良多。然而也有许多病人提供自己一知半解的可疑信息。”
史薇特不厌其烦,谆谆教导病人解读医学信息。后来她发现亲自指导病人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病患多半以电子邮件向她请教。由于电子邮件造成误解的风险太高,史薇特还是尽可能以电话联络病人。
医院员工之间你来我往的电子邮件,也潜藏许多风险。因此史薇特要求属下以电子邮件向同仁或主管表达不满时,一定要先寄给她过目,下班时间更需如此。
史薇特说,我们在盛怒之下写一封信再按下“寄送”,事后往往后悔不迭。实时通讯问世之前,总有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现在史薇特希望重新营造出这样的缓冲空间。
但对葛瑞勋·齐利茨(今年19岁)来说,电子邮件根本不算什么。齐利茨是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新鲜人。他说:“我每天要收发几百则简讯,但电子邮件只有10封上下。”
他觉得一天到晚和朋友以电子方式联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收到一则简讯,就像被朋友轻拍了一下肩膀;手机与其说是电话,不如说是远程对讲机;网站除了是信息集散地,更是朋友聚会之所。他随身携带无线传输的Sidekick手机,手指就是他的沟通工具;以按键传情达意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他经常玩Xbox 360,和一个家住澳洲的小伙子对战美式足球游戏,通过游戏机的耳机麦克风和对方胡扯闲聊;对他来说,课余时间就是要这样放松一下。齐利茨平均一天上网4小时,往往半个小时内,就收发数百则实时通讯。而且同时和好几个朋友分别“谈话”。
不过星期天例外。齐利茨说:“每个星期我都空出一天,关掉手机,不使用任何电子装置。那一天我会看一点书,做做运动,松弛身心,让自己好好充电。”等到星期一重回学校上课,齐利茨才继续忙着收发实时通讯,在Facebook的朋友网页上留言。数字通讯虽是大势所趋,但还是不要过度沉迷。
一心多用的迷思
数字革命年代最令人困扰的术语之一,就是“一心多用。”(multitasking)。人脑如果一心多用,其中至少有一项工作或活动表现欠佳,这一点屡试不爽。
哈洛威博士说:“人类可以同时处理两项低阶的认知工作,例如一边整理档案,一边听广播节目。”但是较高阶的认知工作(例如阅读报告),大脑就得全力以赴才能得到最佳成果。这时如果一心多用,就连简单的活动(例如看电视)也会降低理解力与记忆力,结果是两边不讨好。研究显示,一心多用会产生连绵不绝的“微干扰”,做起事来走走停停,反而削弱心智与行动的表现。
哈洛威举了一个例子:“我以前有个病人是律师,有一回代表客户协商出一项极有利的解决方案,让客户占尽优势。我问他有何诀窍,他说:‘那天会谈的时候,大家都边讨论边用黑莓机,只有我例外。’”
(摘自美《读者文摘》中文版)
(责任编辑:胡文婕)
这是一个寻常上班日的早晨,王蓓蓓尽管马上就要上班,但还是快速浏览了一遍昨晚整夜未关机的计算机所收进来的信件,迫不及待利用出门前的一二十分钟,赶紧处理邮件。
王蓓蓓是台湾一家知名公关顾问公司的高级主管,她说:“我处在一个信息快速更新的行业,必须具备大量信息和知识,才能应付客户随时的询问和需求,包括熟悉3C电子产品。”晚上就寝前,王蓓蓓至少要处理100多封电子邮件,接听10-20多通的电话;平常外出开会,手机和计算机更是必备之物。
王蓓蓓像大部分富有责任感的人一样,从小就知道先做完功课才能出去玩。然而现在她和其他同病相怜的人都发现,每天的“功课”怎么也做不完。
多项调查显示,一个上班族平均每天要收发108封电子邮件,这是一场耗费几个小时的电子混战。就算清光了电子邮件的收件夹,离开计算机桌,但手机或其它手持式装置还是让我们无所遁形——这些装置的确为生活带来便利与乐趣,不过,我们也要付出代价。
美国医学博士爱德华·哈洛威著有《忙得发疯》(Crazy Busy)一书。他指出:“科技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做事方法,令人叹为观止。但缺点就是科技会让人上瘾,深陷其中,筋疲力竭。”
如今看来,科技创新一日千里,似乎并没有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甚至每况愈下。
美国心理协会(APA)2007年进行的调查发现,过去5年来,48%美国人觉得生活压力越来越沉重。
一般人为了保住工作,原本就得应付排山倒海而来的邮件、备忘录、书籍、杂志与其它书面信息,电子通讯出现之后情况更趋严重。也难怪调查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说,压力步步高升的主因之一,就是私人生活时间被工作占用。
何时休息?
信息架构师理查德·索尔·伍尔曼着有《信息焦虑》(Information Anxiety)一书。他认为:“我们有一种强烈倾向:只要是能力所及,什么事都想做到。”这股驱动力加上随时随地的通讯连结,让工作时间无限延伸。美国有2.43亿人拥有手机,加上黑莓机之类的无线连结装置,可以在任何时间轻而易举地联络任何对象,正是无法下班的罪魁祸首。因特网也一样,信息源源不绝而来,于是我们的鼠标也点个不停。还有一项因素让问题雪上加霜:网络上有如爆炸般涌现的“非信息”。我们根本来不及吸收这些原始数据,却又不断逼迫自己生吞活剥,于是深陷焦虑中。
哈洛威博士解释:“如果你随波逐流,就会寻寻觅觅了无止境。生活的界线已经被信息科技泯灭,你必须重新划定。”
王蓓蓓对科技的又爱又恨,反映在偶尔不小心忘了带手机,心里乐得很,但很快又陷入惶惶不安。“毕竟是生财的工具,只有在这种矛盾中生活。”有时,她甚至自我催眠,故意把手机“遗忘”在车上,好争取时间多休息。
“我觉得3G电子产品出现后,人被训练得动作很快,甚至包括吃饭;但缺点就是少了人性化,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人际关系也显得疏离。”王蓓蓓感慨地举例,以前她和朋友常会固定碰面吃饭,现在靠电邮通讯,一两年可能见不上一次面,“感觉上似乎保持很好的友谊,但事实上很多心里话都没机会说。”
她认为科技最讨厌之处,在于让她没办法休息,“我的脑袋没办法停顿。受到电子产品的监控,我必须一步步为自己上紧发条,尽管体力已不支,还是得应付电子产品带来的工作压力。”她不讳言有时真想把手机丢掉,或者梦想自己退休后,回归原始生活,再也不要接触这些东西。
信息动物的国度
人类天性如此,任何能摆脱乏味工作之事,我们都来者不拒。无线传输年代提供了各式各样暂时分心的方法,犹如打开一道泄洪闸门。面对滚滚而来的电子邮件、手机简讯,以及网站信息,我们随时可以主动攫取——或者被对方俘虏。哈洛威博士的研究团队将这种病症命名为“假性注意力缺失症”。人类大脑训练有素,能在浩瀚的讯息与信息世界中蜻蜓点水,寻求浮光掠影的兴奋刺激。我们不断吸收各种信息,但总是浅尝即止,然后迫不及待移向下一个目标。
电子邮件的影响尤其严重,除了浪费时间之外,还会以某些方式加重生活压力;而学界对相关现象的研究才刚起步。每一封邮件我们都得运用多重判断力,造成神经网络的负担:我必须在多久之内回复?为什么我是副本的收件人?为什么她把副本寄给老板?为什么他一直不回信?她是不是生气了,还是我误会了?
这些疑问都引发压力。电子邮件毕竟不同于当面讨论或电话联络,网络联机也无法传达声音线索与身体语言。
电子攻势
管理顾问戴维·艾伦感叹:“现今的人三天之内接收的信息,是上一代人一个月的分量。”艾伦著有讨论生产力的畅销书《搞定!》(GettingThings D0ne)。他说:“面对这种情势,大多数人都左支右绌。他们让新信息不断涌进,却不清理过时的旧信息。”
纷至沓来的粗糙信息,还有可能威胁身体健康。许多人生病会自行上网查询数据,研究自身征状,看诊时拿出厚厚一叠数据质问医生,要求改变治疗方式。
堪萨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唐娜·史薇特很担心错误数字信息对病人造成伤害。她检视大量电子档案与书面数据,致力于防患于未然。史薇特医生说:“有些病人做的研究相当扎实,让我受益良多。然而也有许多病人提供自己一知半解的可疑信息。”
史薇特不厌其烦,谆谆教导病人解读医学信息。后来她发现亲自指导病人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病患多半以电子邮件向她请教。由于电子邮件造成误解的风险太高,史薇特还是尽可能以电话联络病人。
医院员工之间你来我往的电子邮件,也潜藏许多风险。因此史薇特要求属下以电子邮件向同仁或主管表达不满时,一定要先寄给她过目,下班时间更需如此。
史薇特说,我们在盛怒之下写一封信再按下“寄送”,事后往往后悔不迭。实时通讯问世之前,总有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现在史薇特希望重新营造出这样的缓冲空间。
但对葛瑞勋·齐利茨(今年19岁)来说,电子邮件根本不算什么。齐利茨是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新鲜人。他说:“我每天要收发几百则简讯,但电子邮件只有10封上下。”
他觉得一天到晚和朋友以电子方式联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收到一则简讯,就像被朋友轻拍了一下肩膀;手机与其说是电话,不如说是远程对讲机;网站除了是信息集散地,更是朋友聚会之所。他随身携带无线传输的Sidekick手机,手指就是他的沟通工具;以按键传情达意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他经常玩Xbox 360,和一个家住澳洲的小伙子对战美式足球游戏,通过游戏机的耳机麦克风和对方胡扯闲聊;对他来说,课余时间就是要这样放松一下。齐利茨平均一天上网4小时,往往半个小时内,就收发数百则实时通讯。而且同时和好几个朋友分别“谈话”。
不过星期天例外。齐利茨说:“每个星期我都空出一天,关掉手机,不使用任何电子装置。那一天我会看一点书,做做运动,松弛身心,让自己好好充电。”等到星期一重回学校上课,齐利茨才继续忙着收发实时通讯,在Facebook的朋友网页上留言。数字通讯虽是大势所趋,但还是不要过度沉迷。
一心多用的迷思
数字革命年代最令人困扰的术语之一,就是“一心多用。”(multitasking)。人脑如果一心多用,其中至少有一项工作或活动表现欠佳,这一点屡试不爽。
哈洛威博士说:“人类可以同时处理两项低阶的认知工作,例如一边整理档案,一边听广播节目。”但是较高阶的认知工作(例如阅读报告),大脑就得全力以赴才能得到最佳成果。这时如果一心多用,就连简单的活动(例如看电视)也会降低理解力与记忆力,结果是两边不讨好。研究显示,一心多用会产生连绵不绝的“微干扰”,做起事来走走停停,反而削弱心智与行动的表现。
哈洛威举了一个例子:“我以前有个病人是律师,有一回代表客户协商出一项极有利的解决方案,让客户占尽优势。我问他有何诀窍,他说:‘那天会谈的时候,大家都边讨论边用黑莓机,只有我例外。’”
(摘自美《读者文摘》中文版)
(责任编辑:胡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