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才的短缺成为了突出的矛盾之一。从8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经济改革地区率先出现了一批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大学——职业大学。这类学校具有职业性和地方性等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一方面缓解了各地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人才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在高等职业教育最初发展的十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们,艰苦创业,坚持改革,在理论上与实践上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在总体上仍未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批高等职业大学和新建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功,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部分学校办学定位不准确,只在意招生,不注重就业;只热衷于升级为本科院校,不注重人才培养和课程模式的改革,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达到社会急需的高级蓝领、高级技工或技师的要求。进人新世纪,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原有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此,笔者选择了“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这一课题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及现阶段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以推动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切入口,探索、认识、掌握新时期高职课程的本质和特色,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广西高职教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课程体系改革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2号)、《关于制订高职高专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基本依据。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总目标是认识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总结国内外各种成功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应用为主旨,构建与我国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形成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时代性、特色鲜明和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确定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不但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可重复、可核查的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课程范式或标准样式。本探索将通过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来探索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课程模式。
2.落实课程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观而言,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是最重要的。职业教育课程观所坚持的明显的职业导向性是其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观的显著特征之一。
3.选择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将根据任务目录进行,包括教学大纲和指定教材的选择或编写,对各种实验、实习活动的选择与取舍,最终形成课程体系。
4.编制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组织顺序可以从心理学顺序、学科逻辑顺序、教学活动的自然顺序、学生的学习背景与兴趣等不同角度进行。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受前面提到的职业分析的影响,更多地是关注教学活动的自然顺序以及学科的逻辑顺序。
5.组织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即将选择并组织好的内容付诸实践。这是课程中的重要一环,没有实施的课程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课程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要注重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而且对学校的师资与设施以及企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实施不仅要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学得好”的问题。
6.进行课程评价
对所实施的课程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确定课程达到目标的程度,另一方面对提供反馈,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评价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或称内审和外审)。内部评价是指学校对课程制定过程、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进行评价;外部评价是指由校外机构根据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对课程进行评价,评价机构可以是政府部门,也可以是用人单位或社会中介机构。
三、探索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广泛地查阅(含网上查阅)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充分了解国内外课程“模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搜集相关信息和成果并进行筛选整理,为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提供素材和理论依据。
(二)调查研究法
对国内院校的高职高专课程模式,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包括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三年多时间课题先后考察了上海、宁波、北京、广东等国内几十所院校,并和他们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座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资料。
(三)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开展过程中,通过行动研究法对高职高专课程模式开展理论探索和对比实验,并通过各种研讨、调研、竞赛、展示、论证、交流、撰义分析。教学检验等一系列活动,边实践、边总结、边探索研究,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探索实践阶段
(一)准备阶段
了解在国内外该项研究的情况,根据所能接触到的资料信息了解国内职业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现状,并以此为探索点,深入进行新世纪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
(二)实施阶段
1.凋查学习
首先,向同行学习取经,并和他们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了广泛深人的座谈和研讨。
其次,向行业、企业进行社会调查。根据不同的专业,对有代表性的企业、公司进行人才需求信息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知识能力、技术能力、素质能力、岗位能力的要求,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同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和工作的状况,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教学反馈意见,为探索和研究高职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依据。
再次,进行专家咨询。通过咨询、学术报告等形式,向国内著名课改专家请教。组织课程改革专题讲座,开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为开展专业课程改革打下了思想基础。
2.研究起步
首先,课题组广泛查阅各种教育教学资料,了解“课程体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搜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和成果,提升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其次,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原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最后,确定研究目标,构建一个能反映“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和规律的“多元整合、动态优化”的课程模式。
3.深入研究
针对专家意见,我们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研究方案,调整研究方法和落实重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5-127.
[2]胡光辉,仇雅莉,高职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8):66-69.
[3]马崇明,论以科研促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131-133.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才的短缺成为了突出的矛盾之一。从8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经济改革地区率先出现了一批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大学——职业大学。这类学校具有职业性和地方性等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一方面缓解了各地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人才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在高等职业教育最初发展的十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们,艰苦创业,坚持改革,在理论上与实践上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在总体上仍未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批高等职业大学和新建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功,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部分学校办学定位不准确,只在意招生,不注重就业;只热衷于升级为本科院校,不注重人才培养和课程模式的改革,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达到社会急需的高级蓝领、高级技工或技师的要求。进人新世纪,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原有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此,笔者选择了“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这一课题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及现阶段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以推动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切入口,探索、认识、掌握新时期高职课程的本质和特色,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广西高职教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课程体系改革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2号)、《关于制订高职高专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基本依据。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总目标是认识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总结国内外各种成功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应用为主旨,构建与我国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形成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时代性、特色鲜明和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确定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不但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可重复、可核查的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课程范式或标准样式。本探索将通过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来探索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课程模式。
2.落实课程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观而言,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是最重要的。职业教育课程观所坚持的明显的职业导向性是其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观的显著特征之一。
3.选择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将根据任务目录进行,包括教学大纲和指定教材的选择或编写,对各种实验、实习活动的选择与取舍,最终形成课程体系。
4.编制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组织顺序可以从心理学顺序、学科逻辑顺序、教学活动的自然顺序、学生的学习背景与兴趣等不同角度进行。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受前面提到的职业分析的影响,更多地是关注教学活动的自然顺序以及学科的逻辑顺序。
5.组织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即将选择并组织好的内容付诸实践。这是课程中的重要一环,没有实施的课程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课程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要注重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而且对学校的师资与设施以及企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实施不仅要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学得好”的问题。
6.进行课程评价
对所实施的课程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确定课程达到目标的程度,另一方面对提供反馈,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评价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或称内审和外审)。内部评价是指学校对课程制定过程、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进行评价;外部评价是指由校外机构根据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对课程进行评价,评价机构可以是政府部门,也可以是用人单位或社会中介机构。
三、探索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广泛地查阅(含网上查阅)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充分了解国内外课程“模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搜集相关信息和成果并进行筛选整理,为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提供素材和理论依据。
(二)调查研究法
对国内院校的高职高专课程模式,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包括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三年多时间课题先后考察了上海、宁波、北京、广东等国内几十所院校,并和他们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座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资料。
(三)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开展过程中,通过行动研究法对高职高专课程模式开展理论探索和对比实验,并通过各种研讨、调研、竞赛、展示、论证、交流、撰义分析。教学检验等一系列活动,边实践、边总结、边探索研究,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探索实践阶段
(一)准备阶段
了解在国内外该项研究的情况,根据所能接触到的资料信息了解国内职业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现状,并以此为探索点,深入进行新世纪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
(二)实施阶段
1.凋查学习
首先,向同行学习取经,并和他们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了广泛深人的座谈和研讨。
其次,向行业、企业进行社会调查。根据不同的专业,对有代表性的企业、公司进行人才需求信息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知识能力、技术能力、素质能力、岗位能力的要求,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同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和工作的状况,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教学反馈意见,为探索和研究高职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依据。
再次,进行专家咨询。通过咨询、学术报告等形式,向国内著名课改专家请教。组织课程改革专题讲座,开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为开展专业课程改革打下了思想基础。
2.研究起步
首先,课题组广泛查阅各种教育教学资料,了解“课程体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搜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和成果,提升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其次,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原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最后,确定研究目标,构建一个能反映“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和规律的“多元整合、动态优化”的课程模式。
3.深入研究
针对专家意见,我们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研究方案,调整研究方法和落实重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5-127.
[2]胡光辉,仇雅莉,高职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8):66-69.
[3]马崇明,论以科研促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