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在明代的经典化途径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j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经典化的过程,是读者对作品扬弃的过程、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持久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明代的文学复古思潮,对汉赋的经典化具有重要意义。文学家、文选家、文论家等从不同的方面对汉赋进行经典化的选择,使优秀的作品得以不断传承,经典得以不断建构。这不仅对本时代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为清代辞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他文献
在启蒙主义向历史主义转型背景下,强调研究的“及物”对于当代文学回归实事求是的学术“原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里所说的“及物”,具体分“文献的及物”与“文本的及物”两种:前者,主要通过文学周边的实证分析,借助文献返回历史现场,对研究对象作出评价;后者,主要运用有别于逻辑论证的审美直觉的方法,通过文本细读触摸并走进文学本体。这两种“及物”,各有功能价值和运行机制,但彼此又有相同性和一致性。只有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揭示它们彼此的深刻关联,才能在内外互证互融中达到对对象的有效把握,实现对沉疴已久的“观念性
侯才从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分析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他指出,从狭义上讲,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整个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政治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对自己的政治哲学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述。李德顺认为,为了卓有成效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首先应当明确政治哲学本身的基本问题,明确政治哲学在西方及中国兴起的现实原因,从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王南浞认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当是一种现代政治哲学,即说明一个正常社会的基本条件。将马克思主
在当前的政治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当前意义的现实问题。为了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首先要弄清楚一般性的政治哲学问题。也就是说,为了卓有成效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应当首先明确在什么意义上,政治哲学仅仅是一个部门哲学?在什么意义上,它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当前政治哲学兴起的背景和目标是什么?它在中国和在西方是否有所不同?对这样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我们的学术研究才能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鲁迅“体贴人情”的“私心”与“公心”的合一。体现在鲁迅创作的原动力方面,这一私心之端源自“父亲的病”,公心之端则是“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以及后来留学时期因幻灯片事件而引发的“改变精神的事”。鲁迅之所以通过对“父亲的病”的回忆来解释自己初事文学创作的契机,乃是因为这一契机原本就是诱发鲁迅文学“公心”的条件。这个契机结合了鲁迅文学的“家庭”“亲情”“人情”“世情”等多重因素和多重体验,也是鲁迅立足“生存”“温饱”“发展”人生三事的幸福哲学的反映。没有这一基于“人情”的幸福哲学,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为贯彻和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本刊约请了几位中华美学研究专家,撰写了一组专栏文章,以期推动中华美学研究的发展。中华美学是一个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宝库,传承和弘扬工作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以精深的学术研究作支撑。
文脉不断的海宁查氏,闺阁诗人也为数颇众。查氏闺阁诗群的创作除了有一般女性诗歌在题材主旨上的普遍倾向和艺术好尚方面的共同特点外,另有其复杂性和新颖性。这与其所从出的系于时代气运的家族兴衰密切相关,也与其自身人生浮沉生涯适相契合,更与积淀深厚的家族诗文化传统不无关联。查氏闺阁诗群创作取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诗思的全局性定位、抒情的倾诉型选择和文本的有机化营构三方面。总体而言,查氏闺阁的诗思,往往定位于抒情主体的永恒期待情结,并表现为现实的人生期待、隐喻的人生期待、超验的人生期待层层递进的关系;其抒情,大多选择以
台湾地区重要作家、上世纪70年代"海外钓运"风云人物郭松棻的中篇小说《月印》,凸显了20世纪中叶华人社会"断裂"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纠葛。这篇小说以高度艺术化的风格,呈现了冷战时期一个关键性的时代主轴:"介入"和"非介入"两种公民伦理之间宿命式的对峙。郭松棻本人不寻常的人生轨迹也与当代台湾文学场域里的不同美学位置之间构成了参差性的重叠分合。比如说,《月印》对日本殖民时期的缅怀召唤,预示了台湾岛内本土派的崛起;而作者在左翼与自由主义之间的摆荡,则延续了现代、乡土派作家的核心争议。这篇杰作所标示的临界点位置为我
现代主义本是外国文学、文化、思想史领域中的一个学术性的话题,而在20世纪的中国却成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我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解与判断,基本上是阿尼克斯特为代表的前苏联学者学术观点的翻版,是对前苏联政治批判话语的沿袭;现代主义从过去被主流意识形态全盘否定拒斥到现在又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纳包容,其间缺乏理论的研究和学理上的考量,仍是一种"话语的平移";事实上,现代主义提出的种种激进观点构成了西方现代思想史研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现代主义是一个值得再思考、再认识的问题。
网络文学的"自由"观念迄今仍大多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放任无序状态;在网络文学产业化持续推进的大趋势下,心灵和精神自由的缺席越发成为主流网络文学写作中刺目的文化现象。如何将数字化网络技术提供的写作与传播便利,经由秉有高贵人文内涵的那种"精神自由"转化为真正的"自由写作",乃是当下亟待破解的一个时代课题。
子学的时代,被称为中国学术史上唯一一个“纯为自创”(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的时代。先秦诸子,作为中国文化轴心期(或元典时代)的第一批原创作者,思想之宏富彪炳百代,影响之深远河润千里。每次重读诸子,都会让我们对这思想史上的英雄时代备感惊异与神往,而“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庄子·则阳》)的亲切之感亦油然而生。如果这可以算作精神的返乡,那它正是思想创造与文化重建的前提,是高飓远举前不得不有的沉潜与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