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x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過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不断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审美、探究的能力以及他们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实”学和“活”用相结合,“钻进去”和“走出来”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语文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24-02
  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界经常争论的话题。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小观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一
  从“素养”一词语的概念和《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来说,它应包括与语文有关的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当然还包括应具备的知识和学习运用祖国语言相关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缺乏人文性的以应试为目的训练式,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使学生具备上述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端正学习态度。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从而使学习语文成为心理负担。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二)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向语文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积极心理倾向,是推动语文学习强大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四)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
  什么是“大语文”观?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走出书本、课堂,还要注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浸润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收获。反过来,文本诸多因素的潜移默化造就的理性思维又会自觉地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
  在我们普遍的意识中,语文素养好的人,一般都是从小就阅览、欣赏古今中外的名著,受到其优秀文化的影响、熏陶,在这种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优秀的品质。他们对真、善、美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对是非曲直有自己正确的衡量标准,对社会、人生有自己正确的观点。这样的人无论他身处逆境,还是春风得意,他都能以一种坦然心态去面对生活,始终能把握好生活的航向。何谓语文素养?在《新课标》中,这样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包含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很多。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如何从教学工作着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以下几点个人之见:
  (一)走进文本,深入解读,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学生带进教材,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有句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听说读写得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要素之一。且是否深入的解读文本,影响着课堂的流动,影响着课堂的生命。所以深入解读文本,指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如何解读文本,教师需要多重身份进行。
  首先我们是普通的读者,放松心境欣赏美文,把文本读透,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心境,做到胸中有书。其次我们要以学生的身份进行文本解读。我们以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读了文本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感到的疑惑,难点重点在什么地方,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能给学生启发与引导等等。再次我们还要从作者的角度进行文本的解读。设身处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写作思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深深的钻进文本,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从而实现真正的解读文本。当然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们找准一个合适切入点,《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文本解读,可以抓问题来解读,引导学生抓住“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一句,这样提问:“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呢? 邱少云是如何纹丝不动的呢? 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不仅可以取代教师的分析,而且帮助学生进一步抓住文章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再如抓关键的语句来解读文本,《荔枝》一课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的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舍不得吞下……”抓住这样的重点句段,。“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托着”“爱怜地望着”“不住地”这些词语,把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细致的描写使我们眼前浮现“母亲筋脉突兀的手抚摸荔枝,尝到荔枝后孩子般的笑脸”那生动的情景。文章巧借荔枝表现了这位伟大母亲的品质,而儿子的孝心也使母亲对这荔枝格外珍惜,细细品味。真可谓细微处见真情。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做好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引导学生与文本的主体——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形成思维的共鸣,让我们课堂流动起来,更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走出文本,拓展阅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文本,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1.在教学中,我们要上好学校开设的阅读课。在阅读课上,我们以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读物为载体,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思考”。例如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用“△”标出优美词语,用“~~~”划出优美句子,并写出简单的阅读心得。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读书我快乐。特别是在低年级段,就让学生慢慢养成做好读书比价的习惯。因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读书笔记做的简短些,但坚持写好读书笔记的意识培养是很重要的。这对学生一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是大帮助的。
  2.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资料的搜集,延伸文本,丰富学生知道,提高语文素养。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新型玻璃》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商品促销”活动,帮助学生熟悉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训练学生用说明的方法来表达的能力。再比如,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可以在网络课室里观看圆明园的有关视频,并让学生到网上查阅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这样既拓展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视野,也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3.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读中积累语言,体会读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上好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带的班级,制定长期的课外阅读的计划,指导学生有效有序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低年级:童话、神化故事为主。中年级:科普读物、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为主;高年级:少年版本的中外小说名著为主以及现代散文。组织学生交换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定期在班内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汇报读书心得。也可以师生共读一本书,利用阅读课的时间,进行交流。
  (三)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语文能力体现的载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通过语文时间活动来进行提升。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
  另外,组织学生还开主题队会;办语文手抄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让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以引领学生有效地解读文本,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那么,如何才能使阅读教学变得有实效,使学生真正在阅读中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把被动阅读转换为主动阅读。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學中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借助教学参考资料,生硬地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这样做往往使一篇美文生生肢解了,而学生则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成为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放手让学生去读,相信他们一定能读出别样的精彩,教师只要成为一个引领者、启发者足矣。这样的阅读教学一定是轻松的、卓有成效的。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人们常说:“好的习惯是通向成功的基石。”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的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静下心来这样才有可能融入文本,真正做到批文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再者,还要让学生养成阅读时勤动笔的习惯,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那就是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走进人物、走进作者、走进故事,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行阅读活动,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简介:李翠,辽宁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其他文献
我们天天都有作业,有老师布置的、也有家长提供的、还有其他附加的,有的作业有趣、有的新奇、有的乏味……其中有一份特别的作业——和家长自制仪器做亲子活動。我回家后,把这份特别的作业讲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很支持我,马上就开始准备,经过商讨后,我们决定要自制乐器。  爸爸想到用水桶来当鼓,妈妈想到用筷子当鼓棒。妈妈可真厉害,她又想到盘子也可以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我又找到了几根细绳,把盘子一个接一个地拴
期刊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逐渐的迈入了工业化中后期,所以这个阶段需要很多的高技术能力的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技术能力人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月琴的历史起源;研究了月琴在京剧乐器中所担负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京剧乐器中的演奏特点;总结了京剧月琴所具有的独特演奏方法,着重从左手指法、右手指法和双手指法三个方面对演奏技巧进行了研究总结;对月琴在京劇乐器的现代发展方向、应用范围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月琴;演奏特点;演奏技巧;现代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
目的:探讨泪道植管联合丝裂霉 C(MMC)应用在泪小点膜闭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39例(39眼)下泪小点膜闭患者施术在刺探开膜闭的泪点后行下泪小管植管联合丝裂霉素 C 应用进行治疗,术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坚定文化自信.当前,中华文化正迎来历史性的繁荣兴盛时代,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在一天天长大,还有两个月我就要结束六年的小学生活了。我多么希望自己是时间老人,这样,我就可以无限延长我的小学生活,我可以天天跟着老师学习,和同学们一起玩耍、讨论学习……  如果我变成时间老人,我要把我的小学生活延长,让我和同学们永远在一起;我要让所有在路上乞讨的人和那些被警察追捕的犯人带着记忆回到出生时,并看着他们不让他们再走上“不归路”;我要去到医院,让那些病危的人回到年轻
期刊
摘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习得目的语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江苏省内优质高中5位优秀英语教师的访谈文字稿及105位学生的教学反馈,对其中母语教学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母语教学的原因,以及学生对教师使用母语的态度,旨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课堂;母语教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23-02  一、研究
故事rn许多人都以为,只有贵重的玉器、宝物等才配叫传家宝.而爸爸却说,我家的传家宝是——坚持不懈的精神.rn爸爸骄傲地对我说,自从1991年他进入师范学校读书起到今天,他每天
期刊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以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为基础的交叉应用学科,本科教育中所培养的是能够完成药物生产、制药工艺流程的优化、药物生产管理等多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制药生产中对于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就是用图纸,因此,绘制和阅读图纸即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结合专业培养要求学生既要具备工程图学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制药生产的平面立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