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青年志愿者要真正高效、高质地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必须实现高校、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的三位一体,培训、管理和研究的三位一体,软件、硬件和平台建设的三位一体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保证高校志愿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三位一体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于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广大青年学子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栋梁和民族精英,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服务社区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缺乏长期规划,组织和管理混乱,体系建设不健全等等。针对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现高校、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的"三位一体"
社会大众的和民间的志愿服务,尤其是作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从生动的大众实践中去积累、释放深厚的价值能量对于全民信用体系的构建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激扬,具有重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一)科学定位,明确目标。
首先,必须明确高校青年志愿者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青年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热情,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让志愿者自觉参与,履行精神契约,尊重青年志愿者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的发挥广大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热情。志愿者活动是为了弘扬"奉献、友爱、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广大志愿者自觉参与并坚持开展的义务行动。秉承奉献和公益的精神,彰显志愿精神,是保障志愿者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方向。在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必须避免形式主义,而要培养和发扬无私奉献的公民精神,在志愿服务中拓展,在奉献的行动中进步。依托活动形式加强宣传,同时着眼于长期机制的建立,让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化。
第二,志愿者组织作为管理机构和中间组织,要保证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健康开展,监督志愿者和社区等被服务机构履行精神契约的责任和义务。志愿者的具体义务应包括:履行志愿服务承诺或者协议约定的义务,完成志愿服务工作;退出志愿服务活动时,履行合理告知的义务;志愿者不得向接受志愿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索取、变相索取报酬等。
(二)合理分流,各司其职。
政府、高校、社区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建立三者联动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政府应从制度上、政策上加强对志愿组织的扶持;企业自觉资助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增强社会影响力;志愿者组织做好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为大家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平台。三者各司其职,从而逐步健全政府、企业和志愿者组织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志愿服务体系,形成政府、高校志愿者组织和社会联动的科学机制。
二、实现培训、管理和研究的"三位一体"
首先,在高校和志愿者组织中建立、健全培训机制,逐步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对志愿者以及志愿者组织的相关管理人员,实施短期岗前技能培训和长期素质培训相结合的策略,逐步提升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和志愿服务能力。
其次,要加强志愿者的管理,提高志愿者团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对于志愿者的管理,要体现规范化、制度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现有的管理体制,以达到充分调动志愿者积极性,发挥个体的优势从而提升团队服务能力的效果,真正实现管理出效率。
再次,应当与时俱进,结合高校学生和志愿者实际,加强对于高校志愿者组织和管理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实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志愿者的不稳定性、积极性保持等问题,可以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掌握青年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所在,从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当中。
三、实现软件、硬件和平台建设的"三位一体"
(一)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要实现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要建立和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高校青年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纳入学校德育体系,计入综合测评,与评优评先挂钩,使青年志愿者行动做到管理规范化、服务网络化、激励制度化,把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成为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基地和培养学生干部的摇篮。
(二)建立畅通的志愿服务评价反馈机制。
只有不断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才能及时掌握志愿活动动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高校学生和社会实现科学对接,发挥其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上,要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激励。志愿者的激励以精神激励为主,如星级志愿者的评比、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
(三)保证志愿者组织的资金支持。
以"自愿"服务为宗旨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其经费来源相对单一,软硬件设施短缺,服务质量就会受到局限,不利于高校青年志愿者自身能力的拓展,也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作为高校志愿者组织,除了高校为其争取更多的志愿者服务专项经费外,还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相关社会工作部门沟通,争取一定的政策支持;或者借鉴国外经验,与民间团体合作,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而获得一定资金支持;另外,还要做好宣传和动员,争取更多的企业实体或个人,积极参与到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中来。
高校青年志愿者要真正高效、高质地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必须实现高校、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的三位一体,培训、管理和研究的三位一体,软件、硬件和平台建设的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才能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与社区的合理对接,实现高校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京衢.《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模式调查及思考--以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0,(1).
2.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2对策》,《科技创业月刊》,2008,(9).
作者简介:
马亮,男,山东潍坊人,现工作单位为山东工商学院。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三位一体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于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广大青年学子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栋梁和民族精英,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服务社区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缺乏长期规划,组织和管理混乱,体系建设不健全等等。针对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现高校、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的"三位一体"
社会大众的和民间的志愿服务,尤其是作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从生动的大众实践中去积累、释放深厚的价值能量对于全民信用体系的构建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激扬,具有重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一)科学定位,明确目标。
首先,必须明确高校青年志愿者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青年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热情,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让志愿者自觉参与,履行精神契约,尊重青年志愿者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的发挥广大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热情。志愿者活动是为了弘扬"奉献、友爱、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广大志愿者自觉参与并坚持开展的义务行动。秉承奉献和公益的精神,彰显志愿精神,是保障志愿者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方向。在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必须避免形式主义,而要培养和发扬无私奉献的公民精神,在志愿服务中拓展,在奉献的行动中进步。依托活动形式加强宣传,同时着眼于长期机制的建立,让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化。
第二,志愿者组织作为管理机构和中间组织,要保证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健康开展,监督志愿者和社区等被服务机构履行精神契约的责任和义务。志愿者的具体义务应包括:履行志愿服务承诺或者协议约定的义务,完成志愿服务工作;退出志愿服务活动时,履行合理告知的义务;志愿者不得向接受志愿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索取、变相索取报酬等。
(二)合理分流,各司其职。
政府、高校、社区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建立三者联动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政府应从制度上、政策上加强对志愿组织的扶持;企业自觉资助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增强社会影响力;志愿者组织做好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为大家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平台。三者各司其职,从而逐步健全政府、企业和志愿者组织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志愿服务体系,形成政府、高校志愿者组织和社会联动的科学机制。
二、实现培训、管理和研究的"三位一体"
首先,在高校和志愿者组织中建立、健全培训机制,逐步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对志愿者以及志愿者组织的相关管理人员,实施短期岗前技能培训和长期素质培训相结合的策略,逐步提升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和志愿服务能力。
其次,要加强志愿者的管理,提高志愿者团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对于志愿者的管理,要体现规范化、制度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现有的管理体制,以达到充分调动志愿者积极性,发挥个体的优势从而提升团队服务能力的效果,真正实现管理出效率。
再次,应当与时俱进,结合高校学生和志愿者实际,加强对于高校志愿者组织和管理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实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志愿者的不稳定性、积极性保持等问题,可以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掌握青年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所在,从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当中。
三、实现软件、硬件和平台建设的"三位一体"
(一)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要实现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要建立和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高校青年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纳入学校德育体系,计入综合测评,与评优评先挂钩,使青年志愿者行动做到管理规范化、服务网络化、激励制度化,把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成为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基地和培养学生干部的摇篮。
(二)建立畅通的志愿服务评价反馈机制。
只有不断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才能及时掌握志愿活动动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高校学生和社会实现科学对接,发挥其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上,要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激励。志愿者的激励以精神激励为主,如星级志愿者的评比、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
(三)保证志愿者组织的资金支持。
以"自愿"服务为宗旨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其经费来源相对单一,软硬件设施短缺,服务质量就会受到局限,不利于高校青年志愿者自身能力的拓展,也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作为高校志愿者组织,除了高校为其争取更多的志愿者服务专项经费外,还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相关社会工作部门沟通,争取一定的政策支持;或者借鉴国外经验,与民间团体合作,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而获得一定资金支持;另外,还要做好宣传和动员,争取更多的企业实体或个人,积极参与到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中来。
高校青年志愿者要真正高效、高质地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必须实现高校、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的三位一体,培训、管理和研究的三位一体,软件、硬件和平台建设的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才能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与社区的合理对接,实现高校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京衢.《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模式调查及思考--以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0,(1).
2.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2对策》,《科技创业月刊》,2008,(9).
作者简介:
马亮,男,山东潍坊人,现工作单位为山东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