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汉字奥秘 传承传统文化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sha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具有因义构形、因形表意的特点,所以每一个汉字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符号,汉字组合在一起是一个系统,它展现了人们在造字之初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感受。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在教学汉字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认识汉字,更要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律,发现其中隐藏的人文因素,并提升文化感受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发现规律,还原系统智慧
  汉字学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音、形、义统一的特点。每一个汉字的构成都有其字理特点,同时不同的汉字又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系统。让学生知晓汉字的基本构造规律,并引导他们去发现这些特点,让学生学习汉字不再是单纯符号的累积,而是对人类智慧的领悟和意义的认知。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我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的理据性和系统性,促使学生更科学地识字,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体会到最纯粹的汉字文化。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青蛙》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寻找这篇课文中带有相同偏旁的汉字。学生发现“青、清”等汉字都带有“青”字。我鼓励学生对比它们的读音,学生发现这些汉字的读音都和“青”的读音相近。此后我又鼓励学生分别找出带有日字旁、竖心旁、三点水的汉字,并让他们说说这些汉字在字形、字义和字音上有什么特点。学生首先发现:“‘情’是竖心旁,组词‘心情’,带有和它相同偏旁的汉字在字义上都有相似点。如‘情’‘怕’‘悔’‘恨’等,都是和心理有关的词语,但是它们在读音上都不一样。”同样,他们从日字旁、三点水也发现了“晴”“清”分别与太阳、水有关。我又鼓励学生思考:“读音相近和词义相近分别有什么规律?”这样学生就总结出了形声字声旁和形旁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尝试探究汉字形旁和声旁的特点,并让他们尝试探究其构造规律。这样,学生能高效地识记汉字,同时也能将这种结构化的认知方法牢记于自己的头脑中,思维能力也会有一定提升。
  二、透视内隐,體悟人文精神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不少汉字中都隐藏了人文信息。我常常鼓励学生透过汉字本身透视其中内隐的人文精神。我鼓励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进行体会和分析,尝试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一年级上册《天 地 人》的时候,我便让学生尝试探究隐藏在“人”“天”等字中的人文精神。我给学生展示“人”字,并引导学生思考:“要怎样写‘人’才更好看呢?”学生认为:“‘人’要写得挺拔,一撇和一捺不能有高有低。”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实做人也是如此,要体现出‘站如松’的特点,并脚踏实地,站得刚正。”此外我又鼓励学生探究“天”这个字,“‘天’从楷书看能分成‘一’和‘大’,大家觉得当初造字的时候,祖先是怎样想的呢?”学生认为:“‘大’就好像是张开双臂的‘人’,这就预示着人在天地间要脚踏实地、昂首挺胸。”“那么,你能从这些汉字的构形中感受到古人的人生哲学吗?”这促使学生有所感悟,体会到汉字中隐藏的文化。
  课标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若能让学生在写字识字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文信息,那么学生自然就能有所感悟,从汉字方正美、对称美、协调美中获得启迪,提升审美素养。
  三、联系古今,实现精彩对接
  学者张大春认为汉字隐藏了丰富的文化,我们的世界都在里面。因此在教学汉字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给学生创设立体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穿越古今,体会到汉字一脉相承的精神,领略汉字多元的文化。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尝试探究“节”的意思。从“节”字的本义来看,它表示“竹子的竹节”,我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它又是怎样演变,逐渐有了节日的‘节’的意思呢?”学生发现:“不同的节日将一年分成若干个部分,这就和竹节的形态一致,因此就有了词义的演变。”此外,我鼓励学生思考:“那么,一年有四个季节,有二十四个节气,这里的‘节’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还鼓励学生尝试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出现了哪些不同的节。学生发现:“写文章现在分成若干小节,还有电脑里有字节。它们的意思其实也都是从‘竹节’的‘节’中演化而来的。”这样学生就认识到汉字的语义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其中隐藏的信息却是古今相通的。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结合古诗词、成语和现代汉语进行分析,尝试找到汉字中穿越古今的文化信息,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搜索和信息整理中传承文化。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汉字的奥秘,促使学生逐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现汉字造字的规律,体会汉字中隐藏的人文精神,进行古今联系,深入体会汉字文化。这些方法都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汉字,传承传统文化。本着这样的思考,在实践中,我在开展汉字教学的时候,将其和汉字本源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探究汉字之根本,体会汉字中蕴藏的文化信息。这样能让学生不仅识记汉字,还能体会到汉字表情达意的魅力,从而产生热爱汉语的感情和主动弘扬中华文化的想法。
  (作者单位:山东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说明文在语文教材中虽然篇幅不多,但其特征非常明显,为学生打通了一条通往“说明”道路的桥梁。在这些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发挥文本教材的例子作用,帮助学生习得这些说明文的表达技巧,就会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透彻。  一、紧扣说明,把握说明要点  说明文最大的特征就是要把说明对象的特点介绍清楚,因此,在一些说明文中,大都有一些说明特征比较明显的段落,这些段落往往是文本的重点或者核心。在教学这些段
科学童话作为童话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以科学知识内容为题材的童话作品。统编本教材中编排了不少科学童话类的文章,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凸显出科学童话的特点,发挥出科学童话的教学价值呢?笔者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提取信息,挖掘科學价值  对于科学童话来说,教师应引导学生排除课文中非核心信息的干扰,从文本内容出发,从中提取相关的科学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挖掘出
说理文是一类特殊的文体,相对于其他以人文思想取胜的文本,无法给人以情感上的震撼、人文上的熏陶。但说理文有其独特的“理性之美”:内在逻辑的严谨,修辞学的魅力等等。我聆听了佘娟老师执教的《谈礼貌》教学,谈谈佘老师是如何抓住说理文的内涵,遵循它的文体特征,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学的。  一、关注整体,把握篇章结构  学习说理文,不仅要关注“说什么理”,更重要的是关注“如何说理”,这才是说理文的核心教学价值。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它们或景美、或情美,学生亦会徜徉其中。但当学生自己写景时,往往问题百出:语句单调、主题单薄、感情虚浮……如何让学生享受语文之美、写景之乐呢?笔者认为,应从微仿起步。  微仿,是学生学习写景语言起步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寻觅学生“景语”习作的契机,有意精选适合学生微仿的片段,通过色彩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方法,逐步深入地将“景语”渗透入学生心
教师时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学生一听说体育课因故不能上便会愁眉苦脸,如果说语文课不能上则喜形于色。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能责怪学生,因为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语文,而是语文课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东西,而陈旧的教法常常使他们昏昏欲睡。其实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地方,只是平时的语文教学,由于教材内容太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算教师心里明白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加强语文课的实践性,但还是会因为缺少时
语文学科素养是由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及审美的鉴赏与提升四部分组成。教材中选入的一些名家名篇,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发展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以这些文章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巧借精彩片段,促进语言建构运用  对于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来说,其主要价值是导读作用,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更多名家名著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点带面,选择精彩片段导
传统的语文课堂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语文的快乐便无法体验。课标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开放要保持适度平衡。如何精准地把握好语文教学开放的“度”,考验着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智慧。现结合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张”与“弛”要有度  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是开放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最佳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我把握好课堂的开放度,“开放”但不“乱放”,注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品读描写父亲动作的相关词句,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执着与勤劳。为什么这样选择,是由于在写作中,动作描写对勾勒人物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文中父亲的优秀品质正是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来体现的。聚焦动作,细细品味,切己体验,父亲的形象自然就会在课堂中高大起来。习得用外在动作表现人物内在品质的写法,也会水到渠成了。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许多赛课活动、公开课活动都是以习作教学为主题,也引起了一线教师对当下习作教学的积极反思与不断尝试,尤其是之前无人问津的习作评讲。但是,评价或是重视对习作修改兴趣的激发,却常常有头无尾,不重视习作评讲后的延展;或是重视对佳作和精彩片段的表扬与赏析,却常常止步于赏析,对习作的后进生帮助不大;还有就是习作评讲贪多求全,束缚学生修改时的想法,没有做到一课一得。  基于上述习作评讲中
阅读的材料是夯实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阅读需要有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所需要匹配的认知思维也是完全不同的。小说作为中高年级教材中的重要体裁,有着鲜明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三大核心要素,丰富学生对这一类文体阅读的素养积淀。笔者就以经典小说《少年王冕》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梳理罗列,在把握文本情节中培养结构性思维  结构性思维就是以实物结构为思维对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