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喂养与持续喂养对危重症患者肌肉萎缩和营养状态的影响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间断喂养与持续喂养对危重症患者肌肉萎缩和营养状况的影响以及营养不耐受情况,为临床危重症患者选取更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重症监护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接受肠内营养的59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间断喂养组(32例,每次泵入200~250 mL营养液,每天4~5次,每次间隔5~6 h)和持续喂养组(27例,常规持续匀速泵入营养液)。观察两组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肠内营养前及营养支持7 d后的相关指标变化,包括股直肌厚度及横截面积,营养状态相关指标〔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血糖〕,误吸、腹泻、便秘、呕吐、胃残余量异常(胃残余量>250 mL)等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以及ICU住院时间。

结果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7 d后股直肌厚度及横截面积均有所减少,提示两组患者均出现肌肉萎缩,且间断喂养组与持续喂养组股直肌厚度及横截面积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直肌厚度变化值(cm):-0.06±0.04比-0.07±0.03,股直肌横截面积变化值(cm2):-0.71±0.23比-0.81±0.24,均P>0.05〕;间断喂养组与持续喂养组营养支持7 d后营养状态相关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Hb(g/L):102.2±10.9比103.2±11.3,ALB(g/L):34.1±3.6比32.9±4.0,PA(mg/L):209.8±10.6比205.9±13.7,血糖(mmol/L):6.34±1.91比6.93±3.54,均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误吸、腹泻、便秘、呕吐等肠内营养不耐受情况,但间断喂养组胃残余量异常发生率较持续喂养组明显降低〔9.4%(3/32)比33.3%(9/27),P<0.05〕。间断喂养组与持续喂养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1.03±11.51比21.41±9.74,P>0.05)。

结论

与持续喂养相比,间断喂养未能明显改善危重症患者的肌肉萎缩及营养状态,但可减少患者胃残余量异常增多的肠内营养不耐受症状,是一种易于实施、安全可行的喂养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跑台运动干预后帕金森病(PD)小鼠记忆能力以及黑质、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蛋白的变化,并探讨ERK1/2信号通路在运动改善PD小鼠记忆能力中的作用.方法:36只C57BL/6小鼠
中图分类号 R9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1)17-2122-0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17.13  摘 要 目的:对质子泵抑制剂(PPIs)预防药物性消化道损伤的临床指南/共识、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临床指南/共识、系统评价/Meta分析
中圖分类号 R28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1)17-2066-08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17.04  摘 要 目的:探讨熊果酸治疗骨质疏松症(OP)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数据库、PubMed数据库、UniProt数据库筛选单体化合物熊果酸的作用靶点基因,借助GeneCards数据库检
目的增强CT是术前诊断和评估胃黏膜下肿瘤(SMT)恶性潜能的重要检查手段,在区分直径>5 cm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和胃良性SMT中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本研究拟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基于增强CT的鉴别诊断模型GISTNet,评估其在术前鉴别直径≤5 cm的胃GIST和其他胃SMT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4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
物质成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研究物质成瘾的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 gated cation channels,HCN)参与了许多大脑高级活动,与多种脑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