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新课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法,切不可为了追求形式而离题万里。下面,笔者对同课异构活动中三个不同的新课导入进行剖析,发现问题,并寻求有效的导入方式。
案例描述:这是一次新教师亮相课,教学内容为《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册Unit 3 Section A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家庭成员的词组并学会介绍家人,分别由A、B、C三位教师执教。
一、“提问式”导入导出活力
案例1:变“老三篇”为“生活篇”
教师A在教学时,采用了“提问式”导入法,用以下问题导入新内容的学习:How are you? What is this?Can you spell it?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应答自如,教师自然十分满意。然后急转直下,进入新课教学。
案例剖析:这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典型的“老三篇”式提问导入。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就学过的英语交际用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其初衷是好的,旨在着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但是没有“导”出“活力”。问题在于:①“老三篇”式的提问缺乏新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活动的热情;②提问的内容与当天学习内容的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新内容的呈现会给学生带来“跳跃”的感觉;③同样的问题经常提,就成了“常规性”问题,太常规的问题不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涌动。面对教师常规性“老三篇”式的提问,学生的“应答自如”,只是“机械”地“应对”而已,因为无须进行“思考”。这并不是真正的语言交流。
笔者认为,“导”要导出“活力”,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变“老三篇”为“生活篇”,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可供师生进行交流的话题。例如,在学习主题为
“家庭成员”的单元前,不妨设计一个有关家庭的话题,如:拿出一张学生熟悉的全家福照片(比如《家有儿女》的剧照)问:What’s this? Do you know them?引导学生用英语谈论关于家庭成员的话题。这既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交流的机会,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又有利于他们通过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二、“活动式”导入导出氛围
案例2:变“形式”为“内容”
教师B在教学时,采用了跟唱英语歌曲的方式导入,所选歌曲是北京奥运主题曲“You and Me”。学生和着优美的旋律轻轻哼唱,课堂里弥漫着一种浪漫的气氛。开始上课了,教师和学生以这首歌为话题用英语开始了交流,由此导入新课。
案例剖析:通过唱歌的方式创设浓郁的英语氛围,并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是不少教师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这节课并没有导出与主题相吻合的“氛围”,其问题在于:歌曲所渲染的氛围与学习内容不匹配,这位教师只是简单“粘贴”了唱歌这一“单元格”,而缺乏相应的内容。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并不能较自然地进入到课文学习的良好状态之中,这样的“导入”也就没有达到“导出”氛围的目的。
要导出英语学习的氛围,必须要有与内容想匹配的形式。在这里,只要将歌曲换为“My Family”,氛围就会好得多。这首歌旋律优美、欢快,歌词比较简单,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容易模仿,也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去感受家庭的温暖。更难得的是,这首歌与课文主题相吻合,用它导入新课的学习能导出气氛,导出学习的情绪,导出学习活动的顺畅。
三、“铺垫式”导入导出实效
案例3:变“呆板”为“趣味”
教师C教学时先处理词汇,以扫除学习的障碍,即通过对词汇学习的检测与回顾导入新课。在本课中,教师C为了回顾并检测学生上一节课词汇学习的效果,和其他许多教师一样,先请学生用“Matching”的方式将单词和对应的英文释义连起来。
案例剖析:英语学习离不开词汇、习惯用语和主要句型的记忆,所以,通过“铺垫”的手段导入新课的学习,是很多英语教师常用的方法,用得巧妙会使学生感到收获颇丰。但这种单调的方法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且脱离一定语境的词汇练习往往会因为语境的缺乏而显得呆板、没有活力。因此,常用这样的方式作为“铺垫式”的导入,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铺垫式”导入要导出“实效”,首先要导出“趣味”。这篇课文涉及的单词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回顾和检测,如:造句、对话表演、语言描述、做动作说单词等方法,引导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具体语境中将单词的词义表达出来。例如①可以通过做动作来表示的词汇和短语有:this, that, this is, that is, these are, those are等;②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或造句来表示意义的单词有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friend等;③可以通过对话表演表示意义的词汇和短语有pardon, excuse me等。在这样形式多变的“铺垫式”导入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参与热情提高了,英语学习氛围变浓郁了。随着活动的开展,新课的学习自然地导入,效果比单纯的“Matching”有趣得多。
案例描述:这是一次新教师亮相课,教学内容为《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册Unit 3 Section A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家庭成员的词组并学会介绍家人,分别由A、B、C三位教师执教。
一、“提问式”导入导出活力
案例1:变“老三篇”为“生活篇”
教师A在教学时,采用了“提问式”导入法,用以下问题导入新内容的学习:How are you? What is this?Can you spell it?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应答自如,教师自然十分满意。然后急转直下,进入新课教学。
案例剖析:这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典型的“老三篇”式提问导入。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就学过的英语交际用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其初衷是好的,旨在着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但是没有“导”出“活力”。问题在于:①“老三篇”式的提问缺乏新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活动的热情;②提问的内容与当天学习内容的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新内容的呈现会给学生带来“跳跃”的感觉;③同样的问题经常提,就成了“常规性”问题,太常规的问题不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涌动。面对教师常规性“老三篇”式的提问,学生的“应答自如”,只是“机械”地“应对”而已,因为无须进行“思考”。这并不是真正的语言交流。
笔者认为,“导”要导出“活力”,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变“老三篇”为“生活篇”,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可供师生进行交流的话题。例如,在学习主题为
“家庭成员”的单元前,不妨设计一个有关家庭的话题,如:拿出一张学生熟悉的全家福照片(比如《家有儿女》的剧照)问:What’s this? Do you know them?引导学生用英语谈论关于家庭成员的话题。这既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交流的机会,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又有利于他们通过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二、“活动式”导入导出氛围
案例2:变“形式”为“内容”
教师B在教学时,采用了跟唱英语歌曲的方式导入,所选歌曲是北京奥运主题曲“You and Me”。学生和着优美的旋律轻轻哼唱,课堂里弥漫着一种浪漫的气氛。开始上课了,教师和学生以这首歌为话题用英语开始了交流,由此导入新课。
案例剖析:通过唱歌的方式创设浓郁的英语氛围,并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是不少教师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这节课并没有导出与主题相吻合的“氛围”,其问题在于:歌曲所渲染的氛围与学习内容不匹配,这位教师只是简单“粘贴”了唱歌这一“单元格”,而缺乏相应的内容。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并不能较自然地进入到课文学习的良好状态之中,这样的“导入”也就没有达到“导出”氛围的目的。
要导出英语学习的氛围,必须要有与内容想匹配的形式。在这里,只要将歌曲换为“My Family”,氛围就会好得多。这首歌旋律优美、欢快,歌词比较简单,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容易模仿,也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去感受家庭的温暖。更难得的是,这首歌与课文主题相吻合,用它导入新课的学习能导出气氛,导出学习的情绪,导出学习活动的顺畅。
三、“铺垫式”导入导出实效
案例3:变“呆板”为“趣味”
教师C教学时先处理词汇,以扫除学习的障碍,即通过对词汇学习的检测与回顾导入新课。在本课中,教师C为了回顾并检测学生上一节课词汇学习的效果,和其他许多教师一样,先请学生用“Matching”的方式将单词和对应的英文释义连起来。
案例剖析:英语学习离不开词汇、习惯用语和主要句型的记忆,所以,通过“铺垫”的手段导入新课的学习,是很多英语教师常用的方法,用得巧妙会使学生感到收获颇丰。但这种单调的方法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且脱离一定语境的词汇练习往往会因为语境的缺乏而显得呆板、没有活力。因此,常用这样的方式作为“铺垫式”的导入,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铺垫式”导入要导出“实效”,首先要导出“趣味”。这篇课文涉及的单词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回顾和检测,如:造句、对话表演、语言描述、做动作说单词等方法,引导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具体语境中将单词的词义表达出来。例如①可以通过做动作来表示的词汇和短语有:this, that, this is, that is, these are, those are等;②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或造句来表示意义的单词有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friend等;③可以通过对话表演表示意义的词汇和短语有pardon, excuse me等。在这样形式多变的“铺垫式”导入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参与热情提高了,英语学习氛围变浓郁了。随着活动的开展,新课的学习自然地导入,效果比单纯的“Matching”有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