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的实质就是创造。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从认识上打破常规、质疑问难、大胆探索,就能走向成功。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阵地,而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从教材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导语,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故事引入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产生兴趣的直接动力,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求奥妙、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和倾向。所以,可以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将一些数学知识编成故事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以自觉、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例如:“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除法”是教学的难点,这类除法,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化运算,但余数容易出错,不妨编一个小故事引入:茂密的大森林里今天要评选“智多星”了,一大早,所有的动物都到齐了,它们在那里议论着“究竟谁是胜利者?”森林的国王——狮子发表讲话,它说:“一年一度的评选‘智多星’活动决赛开始了,请参赛选手入场。”随后小白免和小猴子相继进入了比赛场地,狮子出了一道题:300÷70=?(列竖式计算),小白兔和小猴子不约而同地做起了题,不一会,它们就交了答卷。
小白的答案是:300÷70=4…2,小猴子的答案是:300÷70=4…20
狮子看了看,笑着说:“今年的‘智多星’已经产生了。”讲到这里,我马上话题一转:“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吗?学了这一节内容,大家就明白了。”这样,就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急于求知的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二、游戏引入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思维是从对问题惊讶开始。”要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一些游戏,把新知识置于游戏活动中,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在自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时,我设计了一个“寄信”的游戏:这里有四个邮筒:奇数 偶数 质数 合数,并且有几封写着数字的信封,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信分别投到哪个邮筒中,才能够发出去?这样采用儿童最乐于接受、最愿意参与的游戏活动,在教学中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三、操作引入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拼拼、摆摆、想想、画画、剪剪、讲讲等实际活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时,我便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小棒,把6根小棒分成2份,有几种分法?学生分后汇报答案:(1)分成1根和5根;(2)分成2根和4根;(3)分成3根和3根。然后让学生说出这3种分法中哪一种“每份分得同样多”,学生指出是第3种,我随即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及时揭示“平均分”的重要特点:每份分得同样多。为学习“几分之一”的重、难点部分打下基础,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并与思考、语言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动口说一说,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
四、情境引入
情境引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数学的魅力,因此,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等提前应用,创设新奇的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设计了“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考老师,学生对此做法很感兴趣,教师说:“我这里有一组数据,你们随便说其中一个数字,我都能快速地说出:哪一个被2整除,哪一个能被5整除。”学生们很好奇,纷纷提问,教师一个一个回答,并把答案记下来,让学生逐一验证,在学生知道每个结论都正确的情况下,很惊讶,迫不及待的想找到其中的奥秘,我顺势说:“其实,有一位小精灵在暗中帮助老师呢!你们想认识它吗?”学生迫切需要答案,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去探索知识规律,还担心在学习中不能创新吗?
五、多媒体引入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例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先在屏幕上出现实物图形,如扇子、三角板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在什么地方?并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把三角板、扇子的角的顶点处在屏幕上显示一下,再从这一亮点处沿具体实物的两条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动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伴以声响,接着将实物移走,留下角的几何线条,这样不仅让学生看出了角是怎样形成的,而且认识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迁移练习引入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精心设计出练习题,通过复习旧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做到“不教就会”。
例如:教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先出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72 27÷9×36、100-(64 21)÷17指名说出每题按怎样的顺序算,并指名板演,然后指出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同学们明白吗?随后出示例1:26.7 1.2×0.25÷0.016-14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式题,谁能说出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计算。这样通过让学生说,再让学生做,使知识得到了迁移,达到了新旧知识的结合。
总之,我们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激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阵地,而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从教材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导语,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故事引入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产生兴趣的直接动力,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求奥妙、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和倾向。所以,可以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将一些数学知识编成故事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以自觉、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例如:“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除法”是教学的难点,这类除法,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化运算,但余数容易出错,不妨编一个小故事引入:茂密的大森林里今天要评选“智多星”了,一大早,所有的动物都到齐了,它们在那里议论着“究竟谁是胜利者?”森林的国王——狮子发表讲话,它说:“一年一度的评选‘智多星’活动决赛开始了,请参赛选手入场。”随后小白免和小猴子相继进入了比赛场地,狮子出了一道题:300÷70=?(列竖式计算),小白兔和小猴子不约而同地做起了题,不一会,它们就交了答卷。
小白的答案是:300÷70=4…2,小猴子的答案是:300÷70=4…20
狮子看了看,笑着说:“今年的‘智多星’已经产生了。”讲到这里,我马上话题一转:“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吗?学了这一节内容,大家就明白了。”这样,就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急于求知的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二、游戏引入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思维是从对问题惊讶开始。”要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一些游戏,把新知识置于游戏活动中,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在自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时,我设计了一个“寄信”的游戏:这里有四个邮筒:奇数 偶数 质数 合数,并且有几封写着数字的信封,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信分别投到哪个邮筒中,才能够发出去?这样采用儿童最乐于接受、最愿意参与的游戏活动,在教学中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三、操作引入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拼拼、摆摆、想想、画画、剪剪、讲讲等实际活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时,我便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小棒,把6根小棒分成2份,有几种分法?学生分后汇报答案:(1)分成1根和5根;(2)分成2根和4根;(3)分成3根和3根。然后让学生说出这3种分法中哪一种“每份分得同样多”,学生指出是第3种,我随即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及时揭示“平均分”的重要特点:每份分得同样多。为学习“几分之一”的重、难点部分打下基础,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并与思考、语言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动口说一说,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
四、情境引入
情境引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数学的魅力,因此,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等提前应用,创设新奇的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设计了“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考老师,学生对此做法很感兴趣,教师说:“我这里有一组数据,你们随便说其中一个数字,我都能快速地说出:哪一个被2整除,哪一个能被5整除。”学生们很好奇,纷纷提问,教师一个一个回答,并把答案记下来,让学生逐一验证,在学生知道每个结论都正确的情况下,很惊讶,迫不及待的想找到其中的奥秘,我顺势说:“其实,有一位小精灵在暗中帮助老师呢!你们想认识它吗?”学生迫切需要答案,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去探索知识规律,还担心在学习中不能创新吗?
五、多媒体引入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例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先在屏幕上出现实物图形,如扇子、三角板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在什么地方?并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把三角板、扇子的角的顶点处在屏幕上显示一下,再从这一亮点处沿具体实物的两条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动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伴以声响,接着将实物移走,留下角的几何线条,这样不仅让学生看出了角是怎样形成的,而且认识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迁移练习引入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精心设计出练习题,通过复习旧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做到“不教就会”。
例如:教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先出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72 27÷9×36、100-(64 21)÷17指名说出每题按怎样的顺序算,并指名板演,然后指出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同学们明白吗?随后出示例1:26.7 1.2×0.25÷0.016-14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式题,谁能说出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计算。这样通过让学生说,再让学生做,使知识得到了迁移,达到了新旧知识的结合。
总之,我们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激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