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我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专业学校。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学校管吃管住,不收学费,我作为贫困学生还享受助学金。附中毕业后又考入美院国画系,受业于李可染先生。
远离老家徐州来到首都北京,兴奋,同时又陌生、犯晕,人家都讲普通话,我连“徐普”都说不好,是个老土,不知咋弄的,说话有时还结巴。
老想徐州。还是徐州话受听,听着才亲。烙馍馍卷馓子、喝吃煎包……唉,美院附中怎么不搬到徐州?
说话到了春节,想家。春节美院礼堂开联欢晚会,座无虚席,十分热闹。登台参加表演的是美院师生们,有詹建俊、蔡亮耍魔术挺逗乐儿;京剧《法门寺》陆鸿年先生扮刘瑾;压轴戏是李苦禅先生扮赵云的《长坂坡》……
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听到台下有说徐州话的!在我座位后排。
“唱的怪好来!”我回身一看,说徐州话的是一位健朗的老奶奶。我忙问道:“老奶奶,听倷(徐州方言,您的意思)说话是徐州人吧?”她说:“是的呢,俺是徐州南关的,大相公倷也是徐州府的?”我笑嘻嘻的说:“俺也是南关的,马市街。”老奶奶说:“哟呀!怪巧来呵,俺家是尹小桥,马市街东头里把路。”她又说道:“可染是俺儿。”又指着身边的两个孩子说:“俺孙子小可,孙女李珠……。”
拉呱拉了半天,亲的跟什么似的。李奶奶一定要我去她家玩,好好认认老乡。
李可染先生住在东城区大雅宝胡同二号。同院住的还有董希文、黄永玉等先生。打那之后我经常去,像自己家。李庚才五六岁,在美院幼儿园,星期六我接李庚送他回家。每年的春节、新年、端午节、中秋节都被叫去跟李先生全家一块吃饭。厨房主管是李先生的二妹,我叫二姑,二姑的儿子是郑于鹤,于鹤还是小青年,是泥人张大师张景祜的弟子。邹佩珠先生那时三十出头,善良而率真。
李先生当年四十几岁,满头黑发,壮实,乐观,眼睛炯炯有神。我第一次见到李先生他是那么平易、随和,说着徐州话跟拉家常说徐州,叫我心里热乎乎的。
有一年暑期我回徐州,李先生让我带上一包衣裳和一些钱,回徐州后交给他大哥李永平先生,并用毛笔写个字条:“尹小桥××号李永平”交给我。衣裳是给李季君弟兄们穿的。
还有一次,李先生画了一幅《牧牛图》,回徐州后叫我交给徐州四中王寄舟先生。李先生为人忠厚,不忘旧交。
每次完成任务,回北京后向李先生一一汇报,或带信函或带回话。
有一次我从徐州回京见他,李先生问我:“瞎锁怎么样了,还在不?”李先生自小爱听瞎锁的琴书。
瞎锁是出名的徐州琴书艺人,那年已经八十多岁了,双目失明,还很硬朗,住在云龙山下东北边的小平房里。徐州琴书土名瞎腔,我上初一时候听过瞎锁唱的《水漫金山寺》,配乐有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梆子、檀板,还有用两根竹筷子敲打的小瓷碟子。
《水漫金山》一节,风雨大作声,惊涛裂岸声,兵戈搏击声,呐喊嘈杂声,訇訇锵锵,三日不绝于耳。犹如一幅满纸磅礴混沌的泼墨泼彩的大写意画。
“好的不得了。”过了一会儿又说:“好的不得了。”李先生自言自语着是在说瞎锁。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说唱艺人,如此牵动着国画大师的心。
瞎锁是徐州百姓给他起的艺名,真名实姓无考。
李先生经常提及的话题还有徐州的拉魂腔。
他说道:以前唱拉魂腔的都穷。“行头”(戏装)又少又破旧,头上系个手绢就是旦角,在戏台上打把式,破布条子乱甩。成本大套的戏能唱几天,乡下人带上干粮来听戏。演到动情之处,台下听戏的人被感动的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有的哭的呜呜的,擦眼泪的手绢能控出水来。
他说:拉魂腔,这名字太好了,徐州人太懂戏了!能拉住人家的魂!艺术就是要能拉魂,拉魂!所要者魂!
说这番话时,他的情绪总是十分激动,红着脸。
我少年时听过著名艺人大金牙唱的拉魂腔。唱拉魂腔的走村串寨演野台子戏,或是街边打个场儿,两三个角儿也能演,名符其实的原生态文化,演员嗓声高亢激越,行腔委婉细腻,一段末尾处陡然来一个高八度的甩腔,如白鹤排云,托腔的伴乐是一把土琵琶,切切嘈嘈,珠东玉盘,梆子加重节奏,直撞心弦。观众们如醉如痴,哭之笑之,不能自已。
研究中国戏曲的行家断言:用琵琶伴奏的戏曲都古老。琵琶是丝绸之路由西域境外引进的。拉魂腔蕴含着徐州汉文化的浑朴与悲怆。
徐州的乡土是李可染先生艺术的摇篮,他吸吮徐州乡土文化艺术的母乳。他一生钟情于徐州。
1961年春节前,我曾请李先生写“愤发图强”四个字送给我。
没过几天我拿到了这幅字。楷书条幅,雄深雅健,边款写的是“开民同学嘱书。辛丑春节,可染”。
正月十五我又去李先生家,偶尔到了小可、李庚小哥俩居住的西房。做梦没想到的事出现了,西方的北墙上钉着四幅“发愤图强”,都落了“开民同学嘱书”的边款。
我看傻眼了,半天才回过味儿来。原来,李先生一共写了五幅,他自己从中挑选出来一幅送给了我。
一幅字而已,送给一个穷学生的,李先生竟然如此认真。
如此认真!我顿时五味填膺,催泪欲哭。看着墙上的字发呆。
这幅字我视为生命,激励着我的人生,几十年历经诸般浩劫和苦难,我一直完好的保存到今天。
每一念及,感叹不已,热泪夺眶。
1959年初,我在一家小纸店里发现了清代的六吉宣。六吉宣是李先生特别喜欢用的生宣宣纸,水墨画到纸上特别有个韵味。他曾经跟我说过:难买,清代的,纸头上有“王六吉”,只有透着光才能看到的三个字。并嘱咐叫我找到。我非常当回事去做。
我给他买了这家小店全部的三刀六吉宣,三百张。李先生十分高兴,当场裁下一块纸,画了一幅小画送给我。
李先生还十分喜爱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的字。大雅宝甲二号的家里曾挂过邓石如的隶书对联。
1962年深秋,我在美术馆前街的西头沙滩的一处废品收购站,发现了一卷子字画。抖掉尘土打开看到一幅邓石如的近三平尺隶书作品;一幅恭亲王款,画着公鸡的画;还有柯璜画的芭蕉。
我很顺利买到了手。天色已经黑下来了,没顾上吃晚饭,走了半个多小时赶到李先生家。
展开邓石如的墨迹,李先生仔细看了又看,不说话。爱不释手。然后他问我是花多少钱买的?我说请他猜一猜。
他又看了一会儿邓石如的字,说道:这么珍贵的作品难以估价。他又问我到底花了多少钱?
我伸出手,张开大姆指与食指比划个八字,啥也不说。
李先生瞪大眼睛盯着我。我还是不说话又抻了一会儿。终于说道:八分钱,废品收购站论斤称的。我心里想这八分钱捡个大漏儿,保准能给他一个惊喜。
可是他一下子脸色阴沉了,像徐州乡下农民那样用右手重重地拍着大腿,忿忿地说道:这个艺术扫地啊。艺术扫地!
李先生痴痴地坐着,怆然若失,慢慢地摇着头,一声不吭。接下来还是谁都没再吱声,坐着发愣,屋子里寂静的要命。
1985年前后,有一天我和王超去李先生家。进门之后看到李先生在伏案写着什么。
只见他握笔的右手明显的颤抖着。十年“文革”浩劫之后,他的心脏一直不好,多少年来手抖。
他是在给四川一家不知名的小毛笔厂写信。小毛笔厂给他寄来几支毛笔,请他试用。他用了之后认为毛笔很好用,一定要写一封感谢信表示他的谢意。
他的右手抖的厉害。他用左手握着右手的手腕。贴近桌面,尽力使右手平稳些。回过身对我和王超说:都别看啊,别看……他继续写着,写的很慢。我俩避开了。
年迈的国画大师用他哆哆嗦嗦的手,费力的,给一个小毛笔厂家写感谢信。这一幕叫我终生难忘。
他完全可以让家里人代笔或是以他的名义由中国画研究院的办公室回一封打印函了事,他不。
现如今,某些所谓的书画家将会怀疑,或是认定这家小厂搞明堂作秀,下套捞好处。他绝对没有运过这个脑筋。
我所深知地是,李可染先生一辈子老实厚道,众生平等。
他经常用在他画上的一枚闲章—《孺子牛》,是明志的,也是载道的。一辈子“吃草挤奶,俯首孺子”。
徐悲鸿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少有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是位有胆有识的真伯乐。1948年他在北平国立艺专的礼堂给师生讲话,在讲到中国山水画时说道:宋元之后,当推可染!
宋元之后直到今天历史跨度近八百年,八百年里中国的山水画家何止千万,当然地、首推地是李可染!横空出世,一览众山小。
历史是严峻而公正的,李可染先生的艺术成就越来越光芒四射。
徐州出了个李可染,是徐州人的骄傲。一座李可染艺术馆是中国艺术史后八百年的顶级国画艺术馆。
艺术馆的选址可称为匠心独运,紧聚于李先生故居之侧,气脉贯通,与故居浑然一体。建筑间架庄重,庙堂气象。朴实无华,是故居风貌的延展,是李先生做人风格的体现。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任军伟
远离老家徐州来到首都北京,兴奋,同时又陌生、犯晕,人家都讲普通话,我连“徐普”都说不好,是个老土,不知咋弄的,说话有时还结巴。
老想徐州。还是徐州话受听,听着才亲。烙馍馍卷馓子、喝吃煎包……唉,美院附中怎么不搬到徐州?
说话到了春节,想家。春节美院礼堂开联欢晚会,座无虚席,十分热闹。登台参加表演的是美院师生们,有詹建俊、蔡亮耍魔术挺逗乐儿;京剧《法门寺》陆鸿年先生扮刘瑾;压轴戏是李苦禅先生扮赵云的《长坂坡》……
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听到台下有说徐州话的!在我座位后排。
“唱的怪好来!”我回身一看,说徐州话的是一位健朗的老奶奶。我忙问道:“老奶奶,听倷(徐州方言,您的意思)说话是徐州人吧?”她说:“是的呢,俺是徐州南关的,大相公倷也是徐州府的?”我笑嘻嘻的说:“俺也是南关的,马市街。”老奶奶说:“哟呀!怪巧来呵,俺家是尹小桥,马市街东头里把路。”她又说道:“可染是俺儿。”又指着身边的两个孩子说:“俺孙子小可,孙女李珠……。”
拉呱拉了半天,亲的跟什么似的。李奶奶一定要我去她家玩,好好认认老乡。
李可染先生住在东城区大雅宝胡同二号。同院住的还有董希文、黄永玉等先生。打那之后我经常去,像自己家。李庚才五六岁,在美院幼儿园,星期六我接李庚送他回家。每年的春节、新年、端午节、中秋节都被叫去跟李先生全家一块吃饭。厨房主管是李先生的二妹,我叫二姑,二姑的儿子是郑于鹤,于鹤还是小青年,是泥人张大师张景祜的弟子。邹佩珠先生那时三十出头,善良而率真。
李先生当年四十几岁,满头黑发,壮实,乐观,眼睛炯炯有神。我第一次见到李先生他是那么平易、随和,说着徐州话跟拉家常说徐州,叫我心里热乎乎的。
有一年暑期我回徐州,李先生让我带上一包衣裳和一些钱,回徐州后交给他大哥李永平先生,并用毛笔写个字条:“尹小桥××号李永平”交给我。衣裳是给李季君弟兄们穿的。
还有一次,李先生画了一幅《牧牛图》,回徐州后叫我交给徐州四中王寄舟先生。李先生为人忠厚,不忘旧交。
每次完成任务,回北京后向李先生一一汇报,或带信函或带回话。
有一次我从徐州回京见他,李先生问我:“瞎锁怎么样了,还在不?”李先生自小爱听瞎锁的琴书。
瞎锁是出名的徐州琴书艺人,那年已经八十多岁了,双目失明,还很硬朗,住在云龙山下东北边的小平房里。徐州琴书土名瞎腔,我上初一时候听过瞎锁唱的《水漫金山寺》,配乐有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梆子、檀板,还有用两根竹筷子敲打的小瓷碟子。
《水漫金山》一节,风雨大作声,惊涛裂岸声,兵戈搏击声,呐喊嘈杂声,訇訇锵锵,三日不绝于耳。犹如一幅满纸磅礴混沌的泼墨泼彩的大写意画。
“好的不得了。”过了一会儿又说:“好的不得了。”李先生自言自语着是在说瞎锁。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说唱艺人,如此牵动着国画大师的心。
瞎锁是徐州百姓给他起的艺名,真名实姓无考。
李先生经常提及的话题还有徐州的拉魂腔。
他说道:以前唱拉魂腔的都穷。“行头”(戏装)又少又破旧,头上系个手绢就是旦角,在戏台上打把式,破布条子乱甩。成本大套的戏能唱几天,乡下人带上干粮来听戏。演到动情之处,台下听戏的人被感动的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有的哭的呜呜的,擦眼泪的手绢能控出水来。
他说:拉魂腔,这名字太好了,徐州人太懂戏了!能拉住人家的魂!艺术就是要能拉魂,拉魂!所要者魂!
说这番话时,他的情绪总是十分激动,红着脸。
我少年时听过著名艺人大金牙唱的拉魂腔。唱拉魂腔的走村串寨演野台子戏,或是街边打个场儿,两三个角儿也能演,名符其实的原生态文化,演员嗓声高亢激越,行腔委婉细腻,一段末尾处陡然来一个高八度的甩腔,如白鹤排云,托腔的伴乐是一把土琵琶,切切嘈嘈,珠东玉盘,梆子加重节奏,直撞心弦。观众们如醉如痴,哭之笑之,不能自已。
研究中国戏曲的行家断言:用琵琶伴奏的戏曲都古老。琵琶是丝绸之路由西域境外引进的。拉魂腔蕴含着徐州汉文化的浑朴与悲怆。
徐州的乡土是李可染先生艺术的摇篮,他吸吮徐州乡土文化艺术的母乳。他一生钟情于徐州。
1961年春节前,我曾请李先生写“愤发图强”四个字送给我。
没过几天我拿到了这幅字。楷书条幅,雄深雅健,边款写的是“开民同学嘱书。辛丑春节,可染”。
正月十五我又去李先生家,偶尔到了小可、李庚小哥俩居住的西房。做梦没想到的事出现了,西方的北墙上钉着四幅“发愤图强”,都落了“开民同学嘱书”的边款。
我看傻眼了,半天才回过味儿来。原来,李先生一共写了五幅,他自己从中挑选出来一幅送给了我。
一幅字而已,送给一个穷学生的,李先生竟然如此认真。
如此认真!我顿时五味填膺,催泪欲哭。看着墙上的字发呆。
这幅字我视为生命,激励着我的人生,几十年历经诸般浩劫和苦难,我一直完好的保存到今天。
每一念及,感叹不已,热泪夺眶。
1959年初,我在一家小纸店里发现了清代的六吉宣。六吉宣是李先生特别喜欢用的生宣宣纸,水墨画到纸上特别有个韵味。他曾经跟我说过:难买,清代的,纸头上有“王六吉”,只有透着光才能看到的三个字。并嘱咐叫我找到。我非常当回事去做。
我给他买了这家小店全部的三刀六吉宣,三百张。李先生十分高兴,当场裁下一块纸,画了一幅小画送给我。
李先生还十分喜爱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的字。大雅宝甲二号的家里曾挂过邓石如的隶书对联。
1962年深秋,我在美术馆前街的西头沙滩的一处废品收购站,发现了一卷子字画。抖掉尘土打开看到一幅邓石如的近三平尺隶书作品;一幅恭亲王款,画着公鸡的画;还有柯璜画的芭蕉。
我很顺利买到了手。天色已经黑下来了,没顾上吃晚饭,走了半个多小时赶到李先生家。
展开邓石如的墨迹,李先生仔细看了又看,不说话。爱不释手。然后他问我是花多少钱买的?我说请他猜一猜。
他又看了一会儿邓石如的字,说道:这么珍贵的作品难以估价。他又问我到底花了多少钱?
我伸出手,张开大姆指与食指比划个八字,啥也不说。
李先生瞪大眼睛盯着我。我还是不说话又抻了一会儿。终于说道:八分钱,废品收购站论斤称的。我心里想这八分钱捡个大漏儿,保准能给他一个惊喜。
可是他一下子脸色阴沉了,像徐州乡下农民那样用右手重重地拍着大腿,忿忿地说道:这个艺术扫地啊。艺术扫地!
李先生痴痴地坐着,怆然若失,慢慢地摇着头,一声不吭。接下来还是谁都没再吱声,坐着发愣,屋子里寂静的要命。
1985年前后,有一天我和王超去李先生家。进门之后看到李先生在伏案写着什么。
只见他握笔的右手明显的颤抖着。十年“文革”浩劫之后,他的心脏一直不好,多少年来手抖。
他是在给四川一家不知名的小毛笔厂写信。小毛笔厂给他寄来几支毛笔,请他试用。他用了之后认为毛笔很好用,一定要写一封感谢信表示他的谢意。
他的右手抖的厉害。他用左手握着右手的手腕。贴近桌面,尽力使右手平稳些。回过身对我和王超说:都别看啊,别看……他继续写着,写的很慢。我俩避开了。
年迈的国画大师用他哆哆嗦嗦的手,费力的,给一个小毛笔厂家写感谢信。这一幕叫我终生难忘。
他完全可以让家里人代笔或是以他的名义由中国画研究院的办公室回一封打印函了事,他不。
现如今,某些所谓的书画家将会怀疑,或是认定这家小厂搞明堂作秀,下套捞好处。他绝对没有运过这个脑筋。
我所深知地是,李可染先生一辈子老实厚道,众生平等。
他经常用在他画上的一枚闲章—《孺子牛》,是明志的,也是载道的。一辈子“吃草挤奶,俯首孺子”。
徐悲鸿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少有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是位有胆有识的真伯乐。1948年他在北平国立艺专的礼堂给师生讲话,在讲到中国山水画时说道:宋元之后,当推可染!
宋元之后直到今天历史跨度近八百年,八百年里中国的山水画家何止千万,当然地、首推地是李可染!横空出世,一览众山小。
历史是严峻而公正的,李可染先生的艺术成就越来越光芒四射。
徐州出了个李可染,是徐州人的骄傲。一座李可染艺术馆是中国艺术史后八百年的顶级国画艺术馆。
艺术馆的选址可称为匠心独运,紧聚于李先生故居之侧,气脉贯通,与故居浑然一体。建筑间架庄重,庙堂气象。朴实无华,是故居风貌的延展,是李先生做人风格的体现。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任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