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的视野看待语文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是一部活书,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这部活书?本文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 生活 课堂
  
  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是“母语”,这就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可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变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语文教师应该用生活的视野看待语文。
  
  一、让课堂氛围充满生活的气息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分享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在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生物角,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学生观察、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葱茏的绿叶成为学生休息的话题;让各式的航模、车模、电子作品、玩具成为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标本,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此外,课堂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换,模拟布置为“春色满园”、“夏日蛙鸣”、“硕果累累”、“雪花飞舞”等。而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课标要求。
  
  二、让教学内容闪烁生命活动的特质
  
  新课标教材,无不紧紧地贴近学生生活。我们遵循“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原则,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诠释或建构文本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1.走进生活,感悟文本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曾经这样描绘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学生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
  如在教学《夕照》一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再现生活,活用文本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有个语文教师教学《西门豹》中的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师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即课堂中请几位同学以表演的方式补出官绅求饶悔过的言行,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伯娶媳妇这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教师趁势引导其余扮演百姓的学生:“这位大爷,您老有什么话说?”已经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学着老大爷的腔调说:“啊呀,我真糊涂啊,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了仇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西门豹的机智——既惩治了恶人,也唤醒了百姓。
  通过生活化的鲜明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联系生活,体验文本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教师在引领学生感悟教材,与作者、与文本作深层对话的时候,应该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在这些方面,优秀的语文教师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来自香港的高炳旋老师在教学“自言自语”和“酸掉牙”这两个词语时,向我们展示了与生活接轨的词语教学是如此的丰盈、生动。
  师:有没有人知道“自言自语”的意思?
  
  生:自己对自己说话。
  
  师:谁可以表演一下“自言自语”?
  生:(表演)哎!真是的,今天又没有考100分。
  师:你好样的,举个自己对自己说话的例子。
  生:(高兴地)今天回家不知道妈妈又会给我做什么好吃的。
  师:“酸掉牙”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生:就是酸得牙齿都快要掉下来了。
  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酸掉牙的情况?
  生:上次我吃彩虹糖时,不知道是酸的,一尝,哇!牙齿都要酸掉了。
  生:我有一次吃山楂,酸得不得了,牙齿似乎也动了。
  师:牙齿也好像动了,老师喜欢这个词。生活中除了讲酸掉牙,那如果高兴呢,怎么说?
  生:乐开了花。
  师;还有另外的吗?
  生:气得脑子都胀了。
  生:气得胃胀。
  生:笑破了肚皮。
  高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自言自语”、“酸掉牙”,用生活中极平常的事例来体会,既扎实又有效。在讲“酸掉牙”时还进行了深入扩展,使学生有了“乐开了花”,“气得胃胀”,“笑破了肚皮”等类似词语的表达,既积累了词语,又强化了语感。
  生活是一部鲜活而厚重的“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这部活书。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鲜活知识。生活是一部活书,关键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是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
  
  (作者单位:山东微山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