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历史里发生了什么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ybgt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吕剧《下陈州》中有段唱:『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东宫和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还有鲁迅先生讲的一个笑话: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我们遥想紫禁城的人间烟火时,不妨跟着作家一起去看看历史里它们的细节。

  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御厨?应聘公务员自古就是一个难題。
  做官是需要学历的,寒窗十年,也不一定能中举入仕;当将军是需要出身名门的,自小习武,屡立战功,活了下来,才能成为一代名将;而御医又需要尝尽世间百草,灵感乍现,一味良药解救众生,才能为皇帝瞧病。
  既然无法在江山社稷上为皇帝分忧,退而求其次,御厨倒是不错的选择——在国家级的大厨房里,选用天下最好的食材,不慌不忙地炖炒煎炸,侍奉皇帝的一日三餐……皇帝也是普通人,他们似乎对御厨有着天生的宽容,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你厨艺够好,都能被皇帝宠幸。

“从龙入关”的满族人


  皇帝是满族人,自然御厨也是满族人。
  随着清军入关,带来的满族厨师,成了清宫的御厨核心。他们大多子承父业,传男不传女,父亲在宫里干到一定岁数,就可以带着儿子入宫,看自己做菜,培养接班人,如果没有儿子,那这道菜无人继承,就失传了。
  努尔哈赤有一名叫雅喀穆的御厨,相传,在萨尔浒战役中他命雅喀穆宰羊慰劳官兵,剔出羊骨,将羊肉炖给伤员吃,而自己却用羊排骨煨烂后,与众军官共享。雅喀穆见状不忍,想将羊骨做得更好吃一些,于是他把前骨剁成小块,卤煨后,捞出盛到一旁,放入辣椒、葱段和白酒,继续翻炒,直至将骨头中的水分炒干,香料入味。这道菜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夸奖,后命名为火燎葱香羊排,之后每逢幸事,都做这道菜表达对官兵的爱惜。
  后来雅喀穆入宫后,专门烹调满族的传统美食,把全羊宴、食肉大典、山八珍、满族饽饽、野意热锅、粗犷烤肉都带到了清宫里,著名的“黄金肉”就出自他的创作。

沿袭明宫的山东人


  明末,一批山东人闯关东到东北去开垦黑土地,山东人在东北做菜颇有名气,受到满人的喜爱,“胶州帮”就占当时御厨很大的一个比例。
  清朝是个很务实的朝代,直接将紫禁城承接下来,没有另建宫殿,厨师也是这样,如果汉人的厨子做得好,也会让他们留下。当时山东厨师几乎主导明朝皇宫的后厨,鲁菜也在那个时期成为国菜的典型,自然,山东人就成了清朝皇宫做汉菜的主要人力来源。比如酥鱼,当时北京的山东菜馆均卖此菜,更不必说宫廷了,但是宫廷的做法与民间的不一样,宫廷的酥鱼,鱼骨必须要酥软,味道更为上乘。

极受宠爱的苏州人


  乾隆对苏菜的钟爱起源于张东官。在乾隆第四次南巡中,他在苏州织造普福家偶然品尝到了张东官做的菜后,赞不绝口,就将他带回京城,任为御厨。此后,乾隆几乎每日都点名让张东官做菜,顿顿离不开张东官。苏造肉、五香鸭就是他创制的。
  到了张东官七十多岁,随乾隆第六次南巡时,乾隆才下旨让他回家养老,但还要苏州织造另选一两名精壮的苏州厨师去御膳房做膳,可见乾隆对苏菜的热爱。

为香妃特聘的回族人


  看过《还珠格格》的人,都知道那位招蜂引蝶的香妃。这位香妃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就是乾隆皇帝身边的容妃,而且乾隆对她十分宠爱,特地为她招募了回族厨师,专做清真膳食。
  做清真肴馔的御厨叫努倪马特,他在容妃跟随乾隆东巡时,一路上为容妃做了羊西尔占、回族饽饽等五十多种美食。到了正月宫中宴会,努倪马特还特意做了羊肉馅馄饨,受到了皇帝的赏赐。

随处游荡的小摊贩


  御膳房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什么人都有。
  乾隆这样的美食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探访民间小吃的机会,那时北京街头流行“豆汁”,他就让内务府在民间招募技术水平较高的豆汁厨子进宫制作。
  到了慈禧那里,她更是挖空心思寻找能制作各种新颖美食的人,谢二就是因为慈禧想吃炸糕而被传入宫中专做蒸炸的厨师。还有一个卖芸豆卷的小贩,因为慈禧爱吃,就被特意招进宫里,只做这道点心。这种厨子在宫中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有的人每年只做一两次,有的甚至从未被传召过。
  这样一些游走市井的小摊贩,对一心想当御厨苦练厨艺的大厨来说,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想做皇帝身边的人,不仅手里要有绝活儿,而且要运气好。
  摘自《皇上吃什么》(中信出版集团)
其他文献
我家庭园正中偏东一口井的旁边,有一株年过花甲的柿树,高高地挺立着,虬枝粗壮,过于壮夫的臂膀。因为枝条特多,大叶四展,因此布荫很广。到了秋季,柿子由绿转黄,更由黄转为深红,一颗颗鲜艳夺目,真如苏东坡诗所谓“柿叶满庭红颗秋”了。  柿是落叶乔木,高可达二三丈。每年春末发叶,作卵形,色淡绿,有毛,叶柄很短。夏初开黄花,花瓣作冠状,有雌性和雄性的区别:雌性的花落后结实,大型而作扁圆形的,叫做铜盆柿;较小而
“凯风”:  即南风,意思是和暖的风,常用来比喻母爱的柔和温暖。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诗经·凯风》  回首悲凉便陈迹,凯风吹尽棘成薪。  ——苏轼《挽词》  大儿初脱怀,小儿犹恋乳。凯风棘成薪,母氏亦良苦。  ——刘鹗《戏题婴儿图》  “春晖”:  即春日的阳光,用来比喻慈母之恩如沐浴着春光。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野姜花的香气有种难言的魔力。  午后阅读中,手机清脆叮响,WhatsApp的信息声。诗人陈育虹传来她从后院采摘的,一束供在水晶瓶里安静的白蝴蝶。我深呼吸,幽香可以从手机里传来吗?指尖快速打字回应:野姜花,我的童年啊!……  我仍记得那个神奇的下午。忘了那天爸爸去哪里了,也许加班,妈妈回娘家,我们三兄妹在家里待不住,往后山龙门谷跑。二哥捉鱼,我无所事事哼歌,在石头上跳来跳去。捉鱼可能是我二哥这一生最
方汇泽,1996年出生于浙江淳安。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见《诗刊》《中国诗歌》《光明日报》《江南》《江南诗》《浙江诗人》等刊物。曾获全国大学生青春先锋诗歌奖,首届舞水诗歌奖等,浙江青年诗人研修班成员。  林妮萲是来自宝岛台湾的00后诗人,她以十几岁青春热切的情感表达方式完成了这首诗歌。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18世纪的狂飙突进精神,以及她作为写作个体所洋溢的生命力量。  首先是狂飙突进的精神。德国
名片夹  胡开 浙江诸暨人,2000年出生,诸暨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偶见于《浣纱》《绍兴晚报鉴湖月刊》等,曾获诸暨市工会诗歌二等奖、第二届樱花诗歌节优秀獎等奖项。  新锐诗人:   诗以热切记录生活,获得温度。
黄泥坨的冬天,是很少见到太阳微笑的。在湘中以北这么一个高山山区里,寒流的信息异常敏感,天阴沉下来后,风便会从垭口使劲往村里挤,过不了几天,风和雨便会轮流和我们开一个又一个阴冷的玩笑。  而有些东西是不能勉强的,比如雪。你得等,你得忍受雨和寒冷,你得等待北风使劲在窗外飞。这样的日子持续的时间越长,雪有可能会下得越大。  黄泥坨冬天的风,只要铆足了劲吹,整个村子都会颤抖;黄泥坨冬天的雨,只要动情地倾洒
稻香,是家乡最浓郁的味道。  一场春雨过后,布谷鸟展开第一声歌喉,农人一年的辛勤劳作开始了。牛拉、人拽,翻田、耙田,再放上超过泥土半尺深的水去沤。拿出去年精心挑选的谷种,泡上一晚,捞起来放在大箩筐里,用稻草盖上。待谷芽有半公分长,农人把它们撒到沤得细腻滑溜,像女人敷面的海底泥的谷垄上,再用谷活(一种农具)蹴踏。手上的谷活一上一下挥动,身体也不由自主地有节奏地上下晃动,那姿势很优美。  插田、耘田、
当当当!各位小伙伴,新年快乐呀~在这新年伊始,《文苑·经典美文》编辑部也来给大家送上大礼啦!  小伙伴们还记得“集刊花赠礼包”活动吗?收集《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10期、第11期、第12期三期刊花,剪下并寄回《文苑·经典美文》编辑部,我们将从中抽取幸运读者若干名。下面来公布获奖名单,一起看看这些幸运儿都有谁吧~  @马东姗 等幸运读者3名  将获赠《文苑·经典美文》2019全年刊 热销图书
1981年11月,中国女排在日本东京以3∶2击败上届冠军日本队、获得女排世界锦标赛冠军的时候,我还是个初中生。院子里一群人围着一台黑白电视机看比赛,中国女排夺冠时,大家跳起来,欢呼、拥抱,比现在人们现场看球还激动。  2019年,在日本大阪,中国女排3∶0横扫塞尔维亚队,第十次夺得世界冠军。接着,女排3∶0击败阿根廷,十一连胜,又一次站上最高领奖台。  回首一看,39年过去了。我女儿这一代人恐怕很
醉人的夜,一枚枚飞弹划破夏日夜空。 我们部落的人都住在茅草、泥巴搭起来的棚屋里。采完椰子收工后已是晚上,回到家,疲惫不堪的我们待在门口,或蹲或躺在草席上,望着星空发呆,身边是顶着圆滚滚肚子在地上玩耍的小孩。  许久以来,或许一直以来,我们感染砂眼的、红肿的可怜眼睛总是痴痴望着天空,主要是从村落上方的星空有新的星体飞过开始:留下白色航迹的喷射机、飞碟、飞弹,还有现在的原子导弹,又高又快,几乎看不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