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及其整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now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几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期实现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整合。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渗透 整合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结合相关课程开展环境教育是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都以环境和人双方活动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两者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学科是中小学课程中唯一系统介绍各环境要素的形成分布和人类对环境利用的学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加强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地理实践教学中,选择好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养成爱护地球环境的良好习惯。我基于对地理教学的认识,提出了以下几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渗透环境教育的关键在于地理课堂教学。高中地理教材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很多地理知识本身也是环境知识。地理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资源,发挥教材的环境教育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因素,使地理课堂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以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全球气候问题为例,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展示一幅漫画《啊!地球出汗了》,让学生意识到地球正处于气候变暖的时期;播放有关气候变暖影响的图片和电影《后天》的片断,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气候变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最后,组织学生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伐木商、世界环保志愿者等角色,讨论减轻温室效应的实际行动该如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直观教学法、辩证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了环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二、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地理教师应把环境教育“渗于课内,教于课外”,重视在实践中搞好环境教育。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开展“垃圾分类排放”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垃圾是摆错位置的财富;开展“省一滴水,节一度电,珍惜一粒粮食”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鼓励学生购买绿色产品,自带购物袋,多骑自行车,支持绿色环保工业的发展,达到保护资源和净化环境的目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及环境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建‘环境兴趣小组,鼓励环境小组的志愿者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大气质量检测等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在“地球一小时”、“国际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纪念活动,如在“地球一小时”活动期间,带领学生关掉学校的灯,让学生亲身实践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在“世界动物日”开展“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等专题讲座活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爱护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鼓励学生践行环保型的生活方式。这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课外环境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地向亲戚朋友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让更多的人都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风尚,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
  三、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加强环境教育。
  校本课程是学校独有的课程资源,对实施环境教育渗透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地理教学方面,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特殊的地理课程资源,蕴含很多环境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校本课程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进行环境教育。如教师可以以保护家乡环境为切入点,开发校本课程,深入挖掘本地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实现环境教育必须从爱护自己家乡的环境入手。地理教师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乡土环境的特点,找出家乡面临的环境问题,并让学生亲自深入社会实践,了解并研究家乡的环境问题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这对渗透环境教育非常有利。如教师可以开展《走进家乡,让环境更美好》的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家乡,实地调查所在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鼓励小组学生自主选择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如水污染、空气质量、城市绿化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为其提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作出理论总结。通过乡土地理的环境教育活动,学生会逐渐认识到本地家乡面临的环境问题,树立起忧患意识,使学生自觉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全球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高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识载体,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讲清概念,分析利弊,以免片面化,还要增强地理环境教育的开放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要考虑环保教育的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涉及环境教育,达到加强环境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青.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2008.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地理.
  [2]万欣.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以石柱县南宾中学为例[D].2011.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
  [3]赖水香.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3年3期.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但是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落后,导致学生不喜欢该课程。我长期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深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现就新课程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联系实际,突出学科实践  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进入社会。思想品德教学本身实践性很强,但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教学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关注。批判和创新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很多教师开始尝试利用新技术进行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发展。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存在教学要求高和课时严重不足的矛盾,学生所学知识杂乱无序,无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多方面地开展教学活动,多层面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可以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开展多方面的
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使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新教材在体例结构上,采取了“主题式”、“活动式”的编写方法,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体验过程,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面对新教材以任务活动为主的教学内容,“任务驱动”以其“紧紧围绕任务展开教学”的特点,成为了新教材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可以说,“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看家本领”,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摘 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构建高效课堂;生动形象,有利于突破难点;联系现实,启迪未来;综合运用,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音乐手段 激发兴趣 突破难点 陶冶情操  音乐是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也是中小学进行美育的主要学科。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帮助学生明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新课标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内容。但思想品德教育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且理论性较强,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上不去
摘 要: 作者基于对高中对物理教学的认识,提出了四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人文精神 物理学史 科学探究  新世纪,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的教育,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物理教学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科学美的审视能力。人文精神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
正在“衰减”中的零售业亟需政策的直接“刺激”。相较振兴几大业而言,对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起着重要作用的零售业若得不到政府战略上的振兴,不仅对这一行业是个打击,对整个经济增长也会起到不小的负面作用。  这一次仅靠零售商自身的创新与调整或转型,都很难再像4年前金融危机那般有惊无险度过了。因为这一轮消费持续疲软的主因在于经济大环境的不断恶化。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9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