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物理课堂教学创新之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iiiuu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其教学策略和方法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了新的特色。但目前的课堂教学并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一些现象和做法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差距。下面我就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展开分析并提出设想,以求抛砖引玉。
  一、精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能获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越来越多。有些老师看花了眼,小到一幅图片,一段动画,大到一个探究活动,只要与这节课的内容沾上点边,课堂上就要展示一番。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贪图多讲,课后更是占用学生的时间。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思维停滞,厌恶学习,学习效率下降。这样的老师往往也是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反映平平的一类。
  问题出在哪儿?为什么学生不领情?我认为关键就是老师没有注意到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学为主体的。要关注学生能掌握多少,而不是我们能教多少。而教材是根本,课堂教学要围绕课本展开。特别是,要注意中考命题的特点和方向,以及对教学的指导意义。相应的,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学情精选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实施教学。我认为教师的功力就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吃透教材,要真正钻研教学大纲,考纲,充分地把握你的学生,上出他们能接受,也乐于接受的一节课。
  二、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学习热情
  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是常见的师生交流的方式,新课标背景下尤其要重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量大小。于是有的老师一改之前的满堂灌的形式,上课开始的第一句话就提问,一直问到下课。都问了些什么问题呢?全是“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不会提问比不提问还可怕,在学生求知的道路上,提出一个有智慧的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老师在备课时要确实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设置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而非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
  当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有些缺陷。但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进行点评,然后对其进行适当的纠正和补充。这样不但让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表现欲和进取心。在一次《光的直线传播》的公开课上,老师介绍了光源后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是光源?”一学生举手回答:“蜡烛是光源!”这位老师不置可否。其实这位同学是善于思考的:蜡烛的确能看做光源,只是要点着的才行。这位老师的冷漠其实否定了学生的意见,恰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心中希望的火苗。但如果老师追问一句:“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但回答不够全面,你认为还要什么条件?” 就不会是这种结果了。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多肯定学生的想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师生交流还要考虑一个语言方式和交流氛围的问题。我记得在省城一位老师开设的公开课上,诸如“哦,很好。”“对,再来。”“太棒了,继续。”“我认为大家的程度超过了我的想象。”“老师还有第二个问题。”之类的话语贯穿了整节课,听了让人感动。学生在她的语言感召下,没有一个不动脑筋不认真听课的。因为她的语言充满了人文关怀,富有人情味,学生潜意识里感到自己获得了真正的尊重。
  三、调整师生角色,发掘学生潜能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老师是高高在上的,与学生是我教你学的关系。新课标背景下,我们逐步认识到教师角色要由“主演”转变成为“导演”。教师已不再单纯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启发引导,注重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重视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但我认为这样仍显得单调和生硬。
  相比较,国外的同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其地位和作用要随意得多开放得多。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物理老师开设示范课,内容是《导体的电阻》。老师刚刚开了个头,学生就纷纷表示他们已掌握这节课的所有知识。而他们不懂的是导体的电阻为何能变化,希望老师能在这节课上带他们解决这个疑惑。这个问题不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事先并没有准备相应的材料。但这位老师没有简单地拒绝学生的要求,而是诚恳地表示,学生提的问题他没有准备好,但可以和大家一起探究学习,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他完全融入学生中,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提出猜想,寻找证据。早已忘了本来的安排,更想不起来还有老师在“观摩”。一节课下来,师生忙得满头大汗,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着智慧的光芒。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不易见到的。为什么呢?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们老师都认为既然是主导,是“导演”,老师怎么要求学生就得怎么做。怎么能将自己等同为学生,混在学生堆里看稀奇呢?上面的故事已经很好地证明,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将自己变成“助演”, 将身份变更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将自己变成和学生一样的知识探寻者,会让你的课堂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降低老师的课堂劳动强度。我们即使做不到像那位外国同行那样“忘我”,但适当地“降低”一下自己的位置,花点时间与学生来一次“联手破敌”,既丰富了自己的教学艺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理念正指导着我们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我们要做的除了开动脑筋不断尝试之外,还有就是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没有真正地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我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真心实意地搞课改,物理课堂就必将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其他文献
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化学,也初步了解了身边最常见的一些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制取途径。随着这些具体的化学知识积累,学生对身边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么多物质是怎么构成的呢?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之间有些性质千差万别,有些物质性质却很相似呢?  初三的学生对元素、原子、分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上已
摘 要: 图像法是通过作图来体现一些物理量之间变化规律,并从中可求解未知量的大小及其变化的方法。本文谈的是如何利用平面坐标系,通过数学推导,快速简易地求得并联电阻值、串联电容值的图解法,从而代替繁琐的公式法计算。  关键词: 并联电阻 串联电容 图表解法  在求解并联电阻及串联电容的等效值时,采用计算的方法,虽然可以达到较高的精确度,但计算过程往往比较繁琐。在要求精度不太高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图表解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建立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查阅参考文献、调查课堂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互动探究方式进行评价与反思。具体内容包括互动探究方式的主要优点;互动探究方式易出现的问题;改善课堂师生互动探究的策略。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