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治疗后黄斑微结构变化的观察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98655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视网膜黄斑区结构功能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74例(74只眼),其中男性31例,女性43例,年龄(68.1±6.9)岁。术前进行眼科术前常规检查及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行玻璃体切除术剥除黄斑前膜,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椭圆体带形态的变化,并按术前椭圆体带是否连续将患者分为连续组52例、断裂组22例。对术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年龄及病程与手术前后BCVA的关系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BCVA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LogMAR视力分别为0.59±0.26、0.63±0.34、0.46±0.22、0.45±0.23、0.41±0.23(F=25.122,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68.12±73.07)、(371.57±57.09)、(320.57±65.88)、(294.85±69.36)、(283.5±66.5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802,P<0.05)。连续组患者术后视力为(0.34±0.27),较断裂组(0.62±0.24)改善明显(t=-4.209,P<0.05)。术前黄斑水肿的程度与术后视功能无明显相关(r=-0.015,P>0.05)。术后1年7例患者存在黄斑水肿。

结论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与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无明显相关性,椭圆体带连续性好的患者术后视力预后较好。(中华眼科杂志,2018,54:258-262)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生殖系统的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病变(包括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和淋巴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生殖系统出现首发症状的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病变患者共33例。其中,生殖系统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20例,包括髓细胞肉瘤和髓性白血病11例、原发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9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13例。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原位杂交
期刊
目的探讨生理妊娠过程中孕期及产后血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的5 020例健康单胎(4 774例,95.10%)及双胎(246例,4.90%)孕妇的临床资料。将单胎及双胎孕妇分别又分为高龄组(分娩年龄≥35岁)及适龄组(分娩年龄<35岁),分析各组孕妇孕中期(24~28周)、孕晚期(32~41周)及产
期刊
目的分析妊娠年龄对结构性心脏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分娩的986例妊娠合并结构性心脏病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妊娠年龄分为5组:<20岁组16例(1.6%)、20~24岁组204例(20.7%)、25~29岁组461例(46.8%)、30~34岁组222例(22.5%)、≥35岁组83例(8.4%),分别比较不同年龄组孕妇心血管并发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防波堤样缝合术应用于前置胎盘手术止血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住院的前置胎盘产妇47例,针对胎盘剥离部位的出血,优先采用子宫下段后壁防波堤样缝合术止血方法;并对子宫前壁薄弱、失去正常形态者,同时实施前壁编织状缝合成形术;部分产妇配合宫旁血管缝扎、肌壁血窦压迫缝合、宫腔球囊压迫止血及引流等综合止血措施。对产妇及新生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