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跨国并购差距在哪儿?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购并非国际化惟一途径,中国企业应采取渐进方式,以多样化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我以为2亿美元就能拿下。”
  因实施了一系列国际并购后业绩不佳而在近来很少公开露面的TCL掌门人李东生,5月1日坦率地谈起了TCL国际并购路上的教训:并购汤姆逊的时候资本市场一片看好,TCL未过多考虑并购后的风险,甚至收购时没有做股权融资而选择了贷款,结果欧洲业务3亿美元的亏损让财务措手不及。
  其实何止李东生,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前所表现的激情、并购后流露的迷茫已成为一种中国符号,与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并购形成鲜明对比。
  
  同为并购,哪家欢喜哪家愁
  
  首先,中国企业国际化并购的目标多为国外公司正面临亏损的“瘦狗”(dog)业务。以TCL的国际化为例,2002年收购的德国电视机制造商施耐德电子公司当时已经宣布破产;2003年并购的阿尔卡特手机部门,2001至2003年净亏损分别为4亿欧元、1972万欧元和7440万欧元;2004年与TCL合并彩电及DVD业务的法国汤姆逊公司,2003年在彩电业务中就亏损了1亿欧元。
  而联想2004年收购IBM PC业务时,此项业务已连续3年半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总额接近10亿美元。
  但是,法国联合利华1999年租赁的“美加净”和“中华牙膏”,是当时中国最具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牙膏品牌:“美加净”当年销售量6000万支,“中华牙膏”出口量全国第一。法国达能2000年收购的“乐百氏”和“正广和”,也分别是当时中国连续三年销售量和市场覆盖率占全国第一的桶装水品牌和华东地区桶装水的领先者。相比而言,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的目标通常是国内的领先企业。
  其次,在执行国际化收购活动时,中国企业呈现出对收购后的经营风险缺乏考虑,往往偏重于乐观地强调收购对其国际化进程可能带来的好处。
  例如:TCL在欧美市场的一系列国际化并购行动,主要是为了扩大自身的产能和利用当地企业的渠道等优势,但对收购后如何经营缺乏具体的战略计划,在产品、文化、人员以及消费者的整合方面处理不当,从而导致亏损加剧。
  而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活动则呈现出更为谨慎和系统性的特征,对收购后的品牌运作都有战略性的规划和掌控。例如:联合利华收购“美加净”后,为了达到消除竞争对手的目的而将此品牌雪藏,不闻不问,甚至降低价格使其沦为低档品牌,结果,大量“美加净”的消费者转变成了联合利华自有品牌“洁诺(Signal)”的用户。与此同时,联合利华在收购“中华牙膏”后,自2001年起在其原有的品牌基础上大力投入,使得2003年中华牙膏就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达到15%左右。
  
  中国企业,并购的“机会主义者”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收购过程中,在风险偏好程度和公司治理方面,均与跨国公司有着显著不同(如图表所示),这恰恰就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收购策略呈现巨大差异的由来。
  企业家对风险的规避程度,决定了他能否善于抓住跨国并购的机会,以及是否对并购对象的状况会慎重考虑。企业家风险规避程度越高,就能在机会面前更谨慎,更倾向于仔细考察被收购业务的状态,从而选择经营良好的业务;企业家风险规避程度低,则可能倾向于迅速抓住机会,也就更易于收购那些处于下降状态的业务。
  公司治理结构,实际决定了企业的国际化收购策略是否能够被通过。公司治理结构越完善,就越会事先确定出收购的系统运营规划,就可能在实施收购计划时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并且在收购后有着完善的发展计划;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在通过收购计划时企业可能并未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并且对收购后的策略也仍然缺乏系统的规划。
  因此,依照不同的企业家风险规避程度和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国际化收购的企业可有四种类型:创业者、精打细算者、机会主义者和保守自满者。
  中国企业管理者充满激情的国际化意愿和“家族式管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收购中呈现“机会主义者”的特征。从内部因素看,优秀的中国企业其管理者都怀有国际化的强烈意愿,欲在国际市场延续他们在中国的成功。当然中国企业家的风险偏好特点,在众多优秀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联想、TCL、海尔等企业的崛起,都离不开其创始人不畏风险的创业家精神。
  


  从外部因素看,一些国外公司欲出售的业务,为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的强烈意愿提供了“机会”。但是这些欲出售的业务通常是“瘦狗”业务,继续经营的风险较大。因此,中国企业家容易基于以前的成功经验,急于把握这种国际化的机会,从而敢于收购经营风险较大的海外亏损业务。
  由于“家族式管理”的公司治理方式,使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并购决策比较容易被公司内部通过并实施。但是,在快速做出决策的同时,对于并购目标的尽职调查以及并购后如何整合双方资源等方面,就可能存在不足和缺乏系统的策略规划。
  相较而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跨国并购中则呈现了“精打细算者”的特征。跨国公司一般从成立合资公司进行制造或销售开始,逐渐熟悉市场,然后才开始采取并购,这是稳健扩张的过程。另外,由于跨国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因此其并购决策在通过和实施之前,通常会对并购目标企业进行谨慎的尽职调查,也对并购后的经营策略制定明确的规划。
  
  面对“机会”,跨国并购需冷静
  
  中国企业应重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提高国际化经营的能力,而不应过于乐观地将能力培养的过程寄希望于国际市场。第一,中国的市场潜力很大,很多产业的市场饱和度远低于国外市场,这也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第二,与在国外市场上的能力相比较,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具有更大的优势;第三,随着跨国公司大规模扩张,中国市场也不断地呈现国际化特点。因此,国际化经营的能力提升应该是一个立足中国市场、随着中国市场国际化而逐渐培养起来的过程。
  另外,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转变“家族式”的管理思路,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管理能力,从而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奠定基础。在用人模式方面,应突破家族式管理的“血缘”、“地缘”限制,采用既熟悉中国企业文化、又具有国际化管理经验的经理人。在企业决策中,则重视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从而降低在国际市场上因经营决策错误而带来的风险。
  当然,中国企业也应冷静对待国际化并购的“机会”。国外公司急于出售的业务多为盈利能力较差的业务,这是否能够成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盈利业务,是中国企业面对并购机会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自身能力不足,以及对收购后的策略尚未清晰规划时,中国企业不应盲目实行收购的行动。
  并购并不是国际化的惟一途径,中国企业应采取渐进的方式,以多样化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增加海外经营成功的可能性。第一,可以先通过设立海外办事处,寻找国外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可利用的当地资源,熟悉市场后再采取恰当的机会。第二,在了解市场的同时,寻找可以资源互补的当地企业,以合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第三,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在产业链中占有优势的业务环节,以独资的形式经营;而在不占优势的业务中,采取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或并购的策略。
  (本文作者单位系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缨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给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三严三实"要求深刻内涵的理解,对照基层干部存在信念不够坚定、自我修养不够、能力有待提高等问
选取"十二五"期间《浏阳市沿溪镇大光居委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典型案例,通过收集项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采集项目相关数据,具体说明此项目完成情况,并总结经验及做法,提出
晚唐五代是一个军阀割据时代,一般文化艺术日形衰弱,但词却在部分地区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获得繁衍之机。可多数词艳情成分依旧很显眼,唯李煜后期词如皇冠上珠宝璀璨夺目,在
西藏当前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人力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拓宽人才供给渠道,提升人才供给质量。本文分析研究了当前西藏自治区的人力资源供给侧存在的问
他说:五年前,他是勇者无惧;现在,他希望能尽快达到智者无惑;未来,他想做一个仁者。    头发仍然梳理得一丝不苟,仍然是笔挺的西装,仍然是较少变化的坐姿,刘允所展示给别人的一切,都显得严谨有序。  这一次的采访,被意外安排在北京长安街上享有盛誉的顶级私人俱乐部——长安俱乐部。  “今天的采访只代表我自己,和我的工作无关。”学数学的刘允,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说:五年前,他是勇者无惧;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