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金漆木雕地域划分及工艺特点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ech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的金漆木雕是这一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代表,其工艺复杂、题材多样.因语言、生活习俗、人情世态等不同,同样题材的金漆木雕,各地区的又有不同的表现手法.现依据厦门市博物馆现藏部分金漆木雕板,结合福建各地现存且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及名人故居、庙宇、会馆等,进行对比分析,做一个简要的分类,并对各地金漆木雕工艺特征做初步的总结.
其他文献
唐代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繁盛的关键时期,市舶使的设立则是唐代外贸、对外交往中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因此关于市舶使的研究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热点,且论著颇丰.唐代初遣市舶使的确切时间,学界尚无定论.文章拟结合近年来新见墓志碑刻、纪传、诗文等材料,对上述问题展开考察、讨论.
洛阳作为古代都城,自东汉定都洛阳,前后延续333年,其间洛阳虽几经战乱,但洛阳城址在前代都城废墟上不断重建和规划.自北魏灭亡后,隋唐放弃汉魏城址,向西寻找新的城址,重新规划设计洛阳城.导致这一城址迁移变化原因众多,其中水源问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文章通过一定的数据,从洛阳人口用水量这一角度,分析洛阳潜在水源不足对城址迁移的重要影响.
吕洞宾是唐末著名道士,也是八仙之一.宋代吕洞宾是文人隐士形象,元代经全真道的改造变成了全真教祖师.文章通过纯阳宫藏明清吕洞宾造像来研究吕洞宾形象,得出明清时期吕洞宾形象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文人气质的神圣全真教祖师形象,一种是神乎其神、济世救民的民间八仙剑客形象.随着时代发展吕洞宾民间神仙的形象明显更深入人心.
龙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来源,是权力与力量的象征,同时也承载着中华儿女对子孙繁茂、生活祥和的向往.起于原始人类对自然和神力的敬畏,兴于社会风气和思想潮流的确立,盛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龙沿着历史的纵向坐标轴延伸生长,形象越来越具体,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始终代表着人们心底最原始的企盼.文章结合具体文物,着重研究龙的形象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分析龙图腾在中国人心中的意蕴,探讨龙与我国民族情结的渊源.
与前代相比,明代中晚期书画著录的编著有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书画著录体例完整,更多地记录书画鉴藏的信息;书画著录演变成私人藏画录或过眼书画录,对书画交易流转和藏家信息的记录增多.反映出晚明社会书画收藏的流行和艺术消费风气的盛行,以及文人对闲适雅致生活追求的世俗面向.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不仅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并最终灭亡的时期,还是中国传统货币体系逐渐瓦解、近代货币制度逐渐建立的历史时期,货币制度的近代化反映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清代货币制度均有定制,铸造、流通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特征.直隶省是京师周边由清政府中央直接管辖的区域,1928年6月经国民政府决定,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所以直隶省基本上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环京师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直隶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均有体现,在货币方面也有显现,所以对清朝直隶的铸钱概况进行区域性研究很有意义.
客家族谱记载了客家的优良传统作风,记录着家族的规约训诫.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规家训是其中的精华之一,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从古至今都是陶冶道德情操、规范行为举止、涵育优良家风、培养爱国精神的有效载体.
马具、兵器和“野兽风格纹样”三者合称为“斯基泰三要素”.中国北方草原很多地区也出土了具有“斯基泰三要素”的遗物.从时间和空间上来梳理“斯基泰三要素”在中国考古学文化的体现和传播.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以夏家店上层文化为源头,即以西周至春秋时期为开端,到春秋战国时期为繁荣时期,战国时期后进入消退期.
宋代瓷器精美绝伦,产量丰硕,制瓷业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宋代既是制瓷业的黄金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宋代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科技成果灿若星辰.宋代统治者重视教育,同样重视科技教育,科技人才层出不穷.宋代造纸术的成熟与雕版印刷术的盛行为文献复制与传播夯实了物质基础.科技的发达、图书印刷的便利、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制瓷工艺的精进,为我国第一部陶瓷专著《陶记》的诞生与流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陶记》的留存,为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史、中国科学技术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
遗址见证了中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历史,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但土遗址保护至今仍是难点工作,南越国宫署遗址地处岭南高温且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遗迹种类多样,更加大了本体保护的难度.南越王宫博物馆近年来一直着力于探索遗址日常保护的方式,以减缓遗址的不利变化.与此同时,也逐步开展并丰富对遗址的检测和监测,进一步了解遗址变化,为实施遗址保护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日常维护保养反映出防病胜于治病的思想,对遗址预防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