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在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助推作用。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理应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备能力。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关键字: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
伴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媒介素养作为综合素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群体,具备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征,在适应新媒体时代中显示出得天獨厚的潜质。但同时大学生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知识,仅凭自身零散的经验出发,呈现出缺乏批判能力、媒介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不容忽视。
一、新媒体及媒介素养内涵
1、新媒体内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它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在先进的传播技术如网络的基础之上,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与服务,这是一种新型的媒体形态。
2、新媒体主要特征。(1)从受众角色来看,新媒体具备交互性特征。传统媒体传输信息的方式是单一的,受众处于被动地位,缺少主动的反馈。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用户具有双重角色,除接收信息之外,还能够成为信息的发送者。(2)从信息传播时间与空间上来看,具备快捷性特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载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超越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与空间两大方面的限制,使信息能够随时随地得以快速传播。(3)从信息传播的内容上来看,新媒体时代所传输的信息无所不包,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媒介素养内涵。媒介素养是指用户对媒介信息进行获取、选择、批判以及应用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亟需掌握的新型能力。提升大学生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成为重中之重[1]。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问题
1、新媒体使用不平衡。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持续不断地为用户带来精神盛宴。特别是网络媒介,因其具备信息量大、生动直观、功能多样、快捷方便等优势,受到大学生的广泛欢迎与青睐。一方面,网络以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服务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与资料;另一方面,网络媒介的普及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的娱乐需要,影响其学习与生活。在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铺天盖地发展之时,传统媒体却受到大学生的冷落与淡化,阅读报纸、收听广播、翻阅杂志等似乎已成为昨日黄花。
2、缺乏批判能力。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蔓延开来,大学生得以每时每刻与世界接轨,接受最新信息。但海量信息泥沙俱下,真伪共存。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经验缺乏等特征,往往不能对各种信息去粗取精、去伪求真,这是一种缺乏批判能力的体现。在新媒体时代,练就一双慧眼,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分析、批判,从表面现象直击问题本质,应当成为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与能力。
3、道德与法律意识薄弱。具备强烈的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大学生安全使用各种新媒体的保障。市场经济时代下,多元价值观不断涌现,负面信息、非法信息裹挟而来,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误导,使之产生违反道德的行为,甚至触碰法律的界限。因此,对于处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提高道德意識、强化法律观念,既是对自身安全上网的保障,又促进整个网络环境的净化[2]。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方式
关于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如新媒体使用不平衡、缺乏批判能力、道德与法律意识薄弱,应当发挥各方优势与特点,真正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1、政府监督媒介环境,规范媒介素养教育。首先,政府应当制定出健全的法律法规,用来规范与监督媒介环境。新媒体发展得如火如荼,为个人发展及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尚未规范的媒介环境、错综复杂的信息又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造成了诸多障碍,阻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当发挥强有力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并实施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媒介环境,在媒介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社会效益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发挥“无形的手”的积极作用,大力监督媒介环境,整顿不良做法,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营造了一个健康的环境。除此之外,作为官方媒体,更应以身作则,为其他媒体形成示范,引领健康的媒介环境。第二,政府借鉴西方做法,号召并规范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往往具有自发性、经验性等特征,他们很少接受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如缺乏批判能力、道德法律意识薄弱,因此,要全面、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必由之路。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并通过立法手段使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得以贯彻实施。政府、教育部门率先在高校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形成强劲的社会助推力,使媒介产业、社会群体、高校、学生自身等各个主体更新观念,身体力行,从而使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现水到渠成。
2、媒介提高净化能力,增强职业责任感。新媒体时代,新媒介以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毋庸置疑,新媒体在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提供海量信息与资源、为大学生与世界接轨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新媒体自身的问题,如低俗化,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威胁,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新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因此,媒介产业自身应当关注社会效益,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自身净化能力,真正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为此,媒介产生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地位,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媒介知识,包括道德意识、法律规范等。媒介知识的普及,一方面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另一方面又为自身进行了宣传,使新媒体深入人心,可谓两全其美。第二,培养媒介人员的从业素质,增强职业责任感,提高媒介的自净能力。一味迎合低级趣味、走向媚俗道路,甚至为点击量、浏览量制造虚假信息,既违背了媒介行业的职业操守,又对大学生产生误导与诱惑,从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媒介从业人员应当重视社会效益,采集准确、真实、客观的信息,并进行深入、恰当、彻底地分析,从而使大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恰当的观念,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3、高校设置相关课程,加强教育与管理。首先,高校应当积极利用已有资源,开设媒介素养课程。高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媒介素养的关键场所,因此,我国高校要积极汲取国外媒介素养培养的经验,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为大学生搭建一个正规的平台,系统学习媒介素养相关知识。由于我国还处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初級阶段,各大高校在资源、师资配备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水平,或者开展必修课程、或者设置选修课程,逐步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进程。而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不可偏废,使学生一方面获得基本的媒介知识,又能进行正规的实践锻炼。第二,高校应当建立与媒体机构的长期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课程设置是媒介素养教育步入正轨的基本手段,除此之外,高校更应当引入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教育管道。高校要积极促进与新媒体产业的合作,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特征,使大学生承担着双重身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高校要抓住新媒体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征,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与基地,让学生有机会走出学校,深入新媒体行业,在直观感受中产生对新媒体行业的基本认知,培养媒介素养。高校还可以通过社团等,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微小说创作等。这些活动紧扣大学生的脉搏,使之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参与热情,在参与互动中感悟新媒体的魅力,为媒介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4、发挥大学生内部作用,提升媒介素养能力。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媒体行业提高净化能力、高校设置课程,开展实践活动,这些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创设健康、正规的平台,但大学生作为独立、自主、有思想的个体,同样要积极发挥自主性,适时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媒介素养能力。首先,大学生要培养批判思维,能够在海量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理应打破盲目崇拜权威的局限,辩证地对待各种媒介信息。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只能是人云亦云,甚至会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次,大学生应当树立媒介道德与法律意识。尽管大学生能够普遍接受并应用多种媒介,但由于经验的零散性,他们很难真正树立媒介道德与法律意识。除此之外,他们具有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征,而这种特性又容易被居心叵测者所利用,一些不良媒体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如色情、暴力网页等,对大学生进行不健康的诱惑与误导,危害其身心健康。这要求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中及时充电,辨别非法信息,去维护自身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已然成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准,作为国家的希望,大学生更应当从自身做起,不断充电,加深对新媒体的了解,在批判思维的指导下,明辨是非,合理、科学地利用各种媒介,从而真正培养媒介素养[3]。
在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提升被置于突出位置。大学生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群体,同时作为各种媒介的普遍用户,理应具备媒介素养,以适应个人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要集中并整合政府、媒介、高校的力量,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创造健康的外部环境;同时重视大学生内部作用,着眼于批判能力、媒介法律观念等,真正提升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莲华.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08-116.
[2] 吴德政.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3] 范俊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养成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 2014.
关键字: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
伴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媒介素养作为综合素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群体,具备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征,在适应新媒体时代中显示出得天獨厚的潜质。但同时大学生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知识,仅凭自身零散的经验出发,呈现出缺乏批判能力、媒介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不容忽视。
一、新媒体及媒介素养内涵
1、新媒体内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它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在先进的传播技术如网络的基础之上,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与服务,这是一种新型的媒体形态。
2、新媒体主要特征。(1)从受众角色来看,新媒体具备交互性特征。传统媒体传输信息的方式是单一的,受众处于被动地位,缺少主动的反馈。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用户具有双重角色,除接收信息之外,还能够成为信息的发送者。(2)从信息传播时间与空间上来看,具备快捷性特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载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超越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与空间两大方面的限制,使信息能够随时随地得以快速传播。(3)从信息传播的内容上来看,新媒体时代所传输的信息无所不包,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媒介素养内涵。媒介素养是指用户对媒介信息进行获取、选择、批判以及应用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亟需掌握的新型能力。提升大学生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成为重中之重[1]。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问题
1、新媒体使用不平衡。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持续不断地为用户带来精神盛宴。特别是网络媒介,因其具备信息量大、生动直观、功能多样、快捷方便等优势,受到大学生的广泛欢迎与青睐。一方面,网络以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服务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与资料;另一方面,网络媒介的普及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的娱乐需要,影响其学习与生活。在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铺天盖地发展之时,传统媒体却受到大学生的冷落与淡化,阅读报纸、收听广播、翻阅杂志等似乎已成为昨日黄花。
2、缺乏批判能力。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蔓延开来,大学生得以每时每刻与世界接轨,接受最新信息。但海量信息泥沙俱下,真伪共存。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经验缺乏等特征,往往不能对各种信息去粗取精、去伪求真,这是一种缺乏批判能力的体现。在新媒体时代,练就一双慧眼,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分析、批判,从表面现象直击问题本质,应当成为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与能力。
3、道德与法律意识薄弱。具备强烈的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大学生安全使用各种新媒体的保障。市场经济时代下,多元价值观不断涌现,负面信息、非法信息裹挟而来,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误导,使之产生违反道德的行为,甚至触碰法律的界限。因此,对于处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提高道德意識、强化法律观念,既是对自身安全上网的保障,又促进整个网络环境的净化[2]。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方式
关于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如新媒体使用不平衡、缺乏批判能力、道德与法律意识薄弱,应当发挥各方优势与特点,真正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1、政府监督媒介环境,规范媒介素养教育。首先,政府应当制定出健全的法律法规,用来规范与监督媒介环境。新媒体发展得如火如荼,为个人发展及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尚未规范的媒介环境、错综复杂的信息又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造成了诸多障碍,阻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当发挥强有力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并实施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媒介环境,在媒介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社会效益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发挥“无形的手”的积极作用,大力监督媒介环境,整顿不良做法,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营造了一个健康的环境。除此之外,作为官方媒体,更应以身作则,为其他媒体形成示范,引领健康的媒介环境。第二,政府借鉴西方做法,号召并规范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往往具有自发性、经验性等特征,他们很少接受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如缺乏批判能力、道德法律意识薄弱,因此,要全面、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必由之路。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并通过立法手段使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得以贯彻实施。政府、教育部门率先在高校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形成强劲的社会助推力,使媒介产业、社会群体、高校、学生自身等各个主体更新观念,身体力行,从而使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现水到渠成。
2、媒介提高净化能力,增强职业责任感。新媒体时代,新媒介以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毋庸置疑,新媒体在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提供海量信息与资源、为大学生与世界接轨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新媒体自身的问题,如低俗化,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威胁,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新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因此,媒介产业自身应当关注社会效益,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自身净化能力,真正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为此,媒介产生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地位,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媒介知识,包括道德意识、法律规范等。媒介知识的普及,一方面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另一方面又为自身进行了宣传,使新媒体深入人心,可谓两全其美。第二,培养媒介人员的从业素质,增强职业责任感,提高媒介的自净能力。一味迎合低级趣味、走向媚俗道路,甚至为点击量、浏览量制造虚假信息,既违背了媒介行业的职业操守,又对大学生产生误导与诱惑,从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媒介从业人员应当重视社会效益,采集准确、真实、客观的信息,并进行深入、恰当、彻底地分析,从而使大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恰当的观念,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3、高校设置相关课程,加强教育与管理。首先,高校应当积极利用已有资源,开设媒介素养课程。高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媒介素养的关键场所,因此,我国高校要积极汲取国外媒介素养培养的经验,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为大学生搭建一个正规的平台,系统学习媒介素养相关知识。由于我国还处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初級阶段,各大高校在资源、师资配备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水平,或者开展必修课程、或者设置选修课程,逐步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进程。而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不可偏废,使学生一方面获得基本的媒介知识,又能进行正规的实践锻炼。第二,高校应当建立与媒体机构的长期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课程设置是媒介素养教育步入正轨的基本手段,除此之外,高校更应当引入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教育管道。高校要积极促进与新媒体产业的合作,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特征,使大学生承担着双重身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高校要抓住新媒体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征,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与基地,让学生有机会走出学校,深入新媒体行业,在直观感受中产生对新媒体行业的基本认知,培养媒介素养。高校还可以通过社团等,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微小说创作等。这些活动紧扣大学生的脉搏,使之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参与热情,在参与互动中感悟新媒体的魅力,为媒介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4、发挥大学生内部作用,提升媒介素养能力。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媒体行业提高净化能力、高校设置课程,开展实践活动,这些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创设健康、正规的平台,但大学生作为独立、自主、有思想的个体,同样要积极发挥自主性,适时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媒介素养能力。首先,大学生要培养批判思维,能够在海量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理应打破盲目崇拜权威的局限,辩证地对待各种媒介信息。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只能是人云亦云,甚至会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次,大学生应当树立媒介道德与法律意识。尽管大学生能够普遍接受并应用多种媒介,但由于经验的零散性,他们很难真正树立媒介道德与法律意识。除此之外,他们具有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征,而这种特性又容易被居心叵测者所利用,一些不良媒体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如色情、暴力网页等,对大学生进行不健康的诱惑与误导,危害其身心健康。这要求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中及时充电,辨别非法信息,去维护自身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已然成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准,作为国家的希望,大学生更应当从自身做起,不断充电,加深对新媒体的了解,在批判思维的指导下,明辨是非,合理、科学地利用各种媒介,从而真正培养媒介素养[3]。
在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提升被置于突出位置。大学生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群体,同时作为各种媒介的普遍用户,理应具备媒介素养,以适应个人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要集中并整合政府、媒介、高校的力量,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创造健康的外部环境;同时重视大学生内部作用,着眼于批判能力、媒介法律观念等,真正提升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莲华.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08-116.
[2] 吴德政.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3] 范俊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养成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