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贷款额度扩张已经走到了尽头,唯一的出路就是资产证券化。”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的这句话说出了很多银行的心声,盘活银行的信贷资产,成为转型的必然方向。
一向为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所困扰的银行业,或将可以松口气。
信贷多了一个退出通道
今年5月,五部委联合发布“127号文”,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应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盘活存量、用好增量。9月,银监会发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化(MBS)。资产证券化有望加速。
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已开展第四轮试点。由于前几轮的试点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性质,所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14年7月15日,市场上已经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规模仅为1974亿元,与银行业资产总量和债券发行量相差甚远。
兴业证券研究认为,未来资产证券化业务空间巨大。“假设5%的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将带来5万亿的业务规模。”
“银行推行资产证券化必将是一个大趋势。”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周景彤对《经济》记者说。
对此,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秘书长谢多也表示认同,在他看来,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非常重要的金融创新。“可以更多地利用好市场的潜力,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
信贷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一方面也可减掉压在银行身上最重的那根稻草。
“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当于给信贷多了一个退出通道。将会降低中小企业信贷的门槛。”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向《经济》记者分析。毕竟在银行新增信贷规模确定的情形下,小微企业贷款和其他领域贷款总量是固定的。如果把已经发放的这部分小微企业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盘活起来,吸收增量资金进入,实际上扩大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规模。
除此之外,兴业证券分析师高群山向《经济》记者表示,银行自身也有进行资产证券化的需求,一般银行自身周转、杠杆率出现瓶颈,进行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就会增强。“目前的产品多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2014年以前,以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主,而现在城商行资产证券化的节奏也开始加快,这可能跟城商行的资产出表压力有关。”
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也不排除有缓解和转移商业银行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打算。“信贷资产风险并不能减少,但是会转移、分散到资本市场里面。”李迅雷说。
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经济》记者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银行资产出表,缓解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如果银行资产不出表,按照中国现行的融资结构和经济增长要求,每年都需要银行贷款,这是要占用银行资本的,意味着银行需要不停地筹集资本。假设银行不进行资产证券化,那么银行就只能像貔貅,只进不出。但是发放一笔贷款,贷款没到偿还期,这部分资产永远出不去,银行就必须不停地进行资产补充,才能保持资本充足率比例不变。”
那么这种情况如何解决?银行既往采取的解决办法是,通过股票市场增发,来满足资本金的需求,但目前资本市场的现状,显示这是不可持续的。“有人说银行可以少贷款,但是如果少贷款,就不能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支撑,有人建议企业发债,但是企业债是谁在买走,还是银行,同样还是要占用银行资本。”鲁政委说,真正要做的,应该是去促进一大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成长。反观美国、欧洲,银行作为投资主体在债券市场的份额仅为10%左右,而我国这一数字在70%-80%之间。
银行发行动力不足
尽管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对金融市场,甚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有好处,但作为占发行主体90%份额的银行来说,发行动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涨。
这从过往数据就能看出来。从去年的第三批试点来看,尽管预期规模有4000亿,但一年过去仅发行近1700亿左右,远滞后于监管部门的预期。
“现在启动的许多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很多都是为了响应政策号召。”一位信托从业人士向《经济》记者表示。
“银行愿不愿意做资产证券化,就看证券化能给银行带来什么。”鲁政委说,最直接的就是能够释放资本,释放贷款规模。在限贷规模的既定事实下如果银行确实能筹划一些贷款,那么银行是愿意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但现在并不是所有的银行资本都有问题,那这个时候是否有积极性去进行资产证券化,就不一定了。”
在鲁政委看来,银行未必愿意把自己的贷款卖掉,目前政策部门鼓励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但在所有的贷款里面,这部分的坏账率却是最低的。“现在经济下行控制风险很重要,那银行为什么要把比较安全的资产卖掉,再去弄一些新的自己还弄不明白的东西呢?”
市场利率的走高也令很多银行都不愿做这“不赚钱”的买卖,特别是大银行。
“大银行有很多大型企业贷款和项目贷款,利率较低,溢价空间比较低。相比之下,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小一点,因为小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比更高,而且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也更大一些。”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经济》记者分析,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资金相对紧张,对信贷资产证券化更为迫切。
此外,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行也并非一片坦途。此前,平安银行总额26.31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登陆上交所一天即被叫停,缘于央行和银监会实行双审批制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监管分歧。
尽管目前双审批制有所改革,由银监会按现行监管规定对产品进行审批,资产支持证券的上市交易和信息披露等事项按照上交所相关规则实施自律监管,并交由证监会监管,试图提高效率,但这一审批流程在银行看来仍为漫长。
最为关键的是,对于证券化转移风险的效力,银行自身也心知肚明。
“很多人觉得资产证券化能让银行把坏账都甩出去,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过去的资产证券化可以把坏账全部卖掉,一分钱都不留,但现在新的资产证券化是不允许的,银行必须自留5%,所以出现坏账银行是跑不掉的,还有一条腿绑在这个炸药包上。”鲁政委说,尽管现在的产品还没有一单违约,但不代表以后所有的贷款都没有违约。 “那么就意味着银行需要自己全兜下来,甚至自留的不止5%,可能有10%或12%,甚至更多一些,银行俨然是把收益全让出去了,接着所有的烂摊子。”鲁政委说,银行早期为了试水探路会愿意这么做,“但是你让银行大规模地做,他们肯定是没有太大兴趣。”
信托公司面临两难
作为发起人的银行动力不足,而作为受托人和发行人的信托公司同样面临着两难。
目前,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银行将信贷资产打包,并转让给信托公司,再由信托公司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信托公司承担受托机构、发行人的角色。
由于通道业务被整肃,加上兑付违约事件不断,信托公司正扎堆进入资产证券化领域。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16家信托公司开展了这一业务。从2005年的两家到2014年的16家,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信托公司数量逐年增加,当前拥有相关资格的信托公司已有30多家。
山东一家信托公司的从业人员向《经济》记者介绍道,现在很多信托公司都在将信贷资产证券化部署成主营业务。
就连券商、基金公司也加入了这一格局,开始抢信托的生意。对于新一轮资产证券化试点,银监会创新部主任王岩岫曾表示,会鼓励多类发起机构参与此项工作。而9月底,证监会也发布条文,将业务主体范围扩展至基金子公司。在中融信托创新研发部总经理曲晓燕看来,这给国内的信托公司增加了一定的压力。
来自行业外的潜在竞争和行业内的同质竞争,使得信托公司的获利空间越来越窄,业务收费一降再降,“有的也就是象征性收一点。”信托公司工作人员乔朋向《经济》记者说道。
据他介绍,目前信托公司的收费在千分之几到万分之几之间,“看中的还是跟银行的合作机会。”
而其中一些大银行业务的收费水平很多都降到万分之五以下,即便是小银行的业务,也很难达到银信合作普遍的千分之一的水平。尽管这是很多信托公司都难以接受的价格,但它们依然愿意介入,这其中自然有综合考量。
“有的大银行业务费率是低,但资产规模也很大,一单也还能回本。”乔朋说,尽管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但长期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仍将是信托公司最有前途的业务,现在介入不仅能跑马圈地,还能在监管评级考核中加分。
不过也有一些已经获得资质的信托公司持观望态度,毕竟对这项业务了解不深,而前期的人力、物力投入又很巨大,远不及它们熟悉的房地产业务动辄上千万的收入。“而且如果没有人脉资源,这项业务也很难进展,竞标都是问题。”乔朋说。
银行间互相抬轿子
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名义接盘者来说,广大的投资者将能从中获益,有望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便于设计投资组合,并获得较大的流动性。
在资产证券化初期,由于监管机构和银行对标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是一种收益有保障的低风险产品。
据兴业证券统计,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以企业贷款为主,不良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较少,其中大部分是正常类贷款,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较少,主要为浮动利率类型,一般是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利差。
而《经济》记者观察了解到,已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利率在2012年多为4%-5%之间,而近两年则多在6%-8%之间,可以说,对投资者能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
但事实情况是,也许投资者想买,但未必能买到。
“公司的相关产品很多,但基本上不向普通投资者200万、300万的发,也不用卖。”中国中铁信托财富管理中心高级客户经理唐宝明向《经济》记者说。
对此,周景彤表示,现在市场的流动性确实不强,容量还是比较少。“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各行的资产都是比较优质的,但从证券的角度来说,溢价率比较低,影响大家的积极性。”
这就导致各家银行之间相互捧场,“互相抬轿子”。“投资者买了卖不出去,经常出现一家银行发行的产品被另外一家银行买走的情况,你说这算是资产出表成功吗?最后还是在银行体系内。”鲁政委说,这样是没有灵魂的资产证券化。
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前法律顾问柯荆民看来,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买方大多在银行,容易导致风险过分集中。
高群山对此也持相同观点。如果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后,仍是由其他银行购买,那么仅仅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资本充足率、准备金率仍对银行有所限制。“只有证券化后的资产由私人部门购买,才能为再杠杆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他看来,虽然有50-100BP的利差,但对部分机构投资者吸引力仍不足,“要打开资产证券化的市场空间,交易方式、信息披露和估值定价技术仍有待解决。”
也有一些资产进行证券化后,就连银行也不愿意接盘。“把地方资产进行证券化根本卖不掉,中间还要给信托公司一些手续费,债权就变得完全没有吸引力,效益太低。这个时候可能银行也不愿意买,你说这个东西怎么办?”鲁政委说。
由此可见,尽管信贷资产证券化前景广阔,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也要摆平心态,不能仰仗用它来解决根本的问题。正如周景彤所说,推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不能当成“一招鲜”的措施。
一向为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所困扰的银行业,或将可以松口气。
信贷多了一个退出通道
今年5月,五部委联合发布“127号文”,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应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盘活存量、用好增量。9月,银监会发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化(MBS)。资产证券化有望加速。
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已开展第四轮试点。由于前几轮的试点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性质,所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14年7月15日,市场上已经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规模仅为1974亿元,与银行业资产总量和债券发行量相差甚远。
兴业证券研究认为,未来资产证券化业务空间巨大。“假设5%的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将带来5万亿的业务规模。”
“银行推行资产证券化必将是一个大趋势。”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周景彤对《经济》记者说。
对此,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秘书长谢多也表示认同,在他看来,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非常重要的金融创新。“可以更多地利用好市场的潜力,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
信贷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一方面也可减掉压在银行身上最重的那根稻草。
“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当于给信贷多了一个退出通道。将会降低中小企业信贷的门槛。”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向《经济》记者分析。毕竟在银行新增信贷规模确定的情形下,小微企业贷款和其他领域贷款总量是固定的。如果把已经发放的这部分小微企业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盘活起来,吸收增量资金进入,实际上扩大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规模。
除此之外,兴业证券分析师高群山向《经济》记者表示,银行自身也有进行资产证券化的需求,一般银行自身周转、杠杆率出现瓶颈,进行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就会增强。“目前的产品多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2014年以前,以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主,而现在城商行资产证券化的节奏也开始加快,这可能跟城商行的资产出表压力有关。”
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也不排除有缓解和转移商业银行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打算。“信贷资产风险并不能减少,但是会转移、分散到资本市场里面。”李迅雷说。
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经济》记者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银行资产出表,缓解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如果银行资产不出表,按照中国现行的融资结构和经济增长要求,每年都需要银行贷款,这是要占用银行资本的,意味着银行需要不停地筹集资本。假设银行不进行资产证券化,那么银行就只能像貔貅,只进不出。但是发放一笔贷款,贷款没到偿还期,这部分资产永远出不去,银行就必须不停地进行资产补充,才能保持资本充足率比例不变。”
那么这种情况如何解决?银行既往采取的解决办法是,通过股票市场增发,来满足资本金的需求,但目前资本市场的现状,显示这是不可持续的。“有人说银行可以少贷款,但是如果少贷款,就不能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支撑,有人建议企业发债,但是企业债是谁在买走,还是银行,同样还是要占用银行资本。”鲁政委说,真正要做的,应该是去促进一大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成长。反观美国、欧洲,银行作为投资主体在债券市场的份额仅为10%左右,而我国这一数字在70%-80%之间。
银行发行动力不足
尽管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对金融市场,甚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有好处,但作为占发行主体90%份额的银行来说,发行动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涨。
这从过往数据就能看出来。从去年的第三批试点来看,尽管预期规模有4000亿,但一年过去仅发行近1700亿左右,远滞后于监管部门的预期。
“现在启动的许多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很多都是为了响应政策号召。”一位信托从业人士向《经济》记者表示。
“银行愿不愿意做资产证券化,就看证券化能给银行带来什么。”鲁政委说,最直接的就是能够释放资本,释放贷款规模。在限贷规模的既定事实下如果银行确实能筹划一些贷款,那么银行是愿意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但现在并不是所有的银行资本都有问题,那这个时候是否有积极性去进行资产证券化,就不一定了。”
在鲁政委看来,银行未必愿意把自己的贷款卖掉,目前政策部门鼓励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但在所有的贷款里面,这部分的坏账率却是最低的。“现在经济下行控制风险很重要,那银行为什么要把比较安全的资产卖掉,再去弄一些新的自己还弄不明白的东西呢?”
市场利率的走高也令很多银行都不愿做这“不赚钱”的买卖,特别是大银行。
“大银行有很多大型企业贷款和项目贷款,利率较低,溢价空间比较低。相比之下,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小一点,因为小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比更高,而且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也更大一些。”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经济》记者分析,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资金相对紧张,对信贷资产证券化更为迫切。
此外,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行也并非一片坦途。此前,平安银行总额26.31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登陆上交所一天即被叫停,缘于央行和银监会实行双审批制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监管分歧。
尽管目前双审批制有所改革,由银监会按现行监管规定对产品进行审批,资产支持证券的上市交易和信息披露等事项按照上交所相关规则实施自律监管,并交由证监会监管,试图提高效率,但这一审批流程在银行看来仍为漫长。
最为关键的是,对于证券化转移风险的效力,银行自身也心知肚明。
“很多人觉得资产证券化能让银行把坏账都甩出去,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过去的资产证券化可以把坏账全部卖掉,一分钱都不留,但现在新的资产证券化是不允许的,银行必须自留5%,所以出现坏账银行是跑不掉的,还有一条腿绑在这个炸药包上。”鲁政委说,尽管现在的产品还没有一单违约,但不代表以后所有的贷款都没有违约。 “那么就意味着银行需要自己全兜下来,甚至自留的不止5%,可能有10%或12%,甚至更多一些,银行俨然是把收益全让出去了,接着所有的烂摊子。”鲁政委说,银行早期为了试水探路会愿意这么做,“但是你让银行大规模地做,他们肯定是没有太大兴趣。”
信托公司面临两难
作为发起人的银行动力不足,而作为受托人和发行人的信托公司同样面临着两难。
目前,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银行将信贷资产打包,并转让给信托公司,再由信托公司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信托公司承担受托机构、发行人的角色。
由于通道业务被整肃,加上兑付违约事件不断,信托公司正扎堆进入资产证券化领域。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16家信托公司开展了这一业务。从2005年的两家到2014年的16家,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信托公司数量逐年增加,当前拥有相关资格的信托公司已有30多家。
山东一家信托公司的从业人员向《经济》记者介绍道,现在很多信托公司都在将信贷资产证券化部署成主营业务。
就连券商、基金公司也加入了这一格局,开始抢信托的生意。对于新一轮资产证券化试点,银监会创新部主任王岩岫曾表示,会鼓励多类发起机构参与此项工作。而9月底,证监会也发布条文,将业务主体范围扩展至基金子公司。在中融信托创新研发部总经理曲晓燕看来,这给国内的信托公司增加了一定的压力。
来自行业外的潜在竞争和行业内的同质竞争,使得信托公司的获利空间越来越窄,业务收费一降再降,“有的也就是象征性收一点。”信托公司工作人员乔朋向《经济》记者说道。
据他介绍,目前信托公司的收费在千分之几到万分之几之间,“看中的还是跟银行的合作机会。”
而其中一些大银行业务的收费水平很多都降到万分之五以下,即便是小银行的业务,也很难达到银信合作普遍的千分之一的水平。尽管这是很多信托公司都难以接受的价格,但它们依然愿意介入,这其中自然有综合考量。
“有的大银行业务费率是低,但资产规模也很大,一单也还能回本。”乔朋说,尽管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但长期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仍将是信托公司最有前途的业务,现在介入不仅能跑马圈地,还能在监管评级考核中加分。
不过也有一些已经获得资质的信托公司持观望态度,毕竟对这项业务了解不深,而前期的人力、物力投入又很巨大,远不及它们熟悉的房地产业务动辄上千万的收入。“而且如果没有人脉资源,这项业务也很难进展,竞标都是问题。”乔朋说。
银行间互相抬轿子
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名义接盘者来说,广大的投资者将能从中获益,有望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便于设计投资组合,并获得较大的流动性。
在资产证券化初期,由于监管机构和银行对标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是一种收益有保障的低风险产品。
据兴业证券统计,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以企业贷款为主,不良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较少,其中大部分是正常类贷款,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较少,主要为浮动利率类型,一般是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利差。
而《经济》记者观察了解到,已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利率在2012年多为4%-5%之间,而近两年则多在6%-8%之间,可以说,对投资者能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
但事实情况是,也许投资者想买,但未必能买到。
“公司的相关产品很多,但基本上不向普通投资者200万、300万的发,也不用卖。”中国中铁信托财富管理中心高级客户经理唐宝明向《经济》记者说。
对此,周景彤表示,现在市场的流动性确实不强,容量还是比较少。“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各行的资产都是比较优质的,但从证券的角度来说,溢价率比较低,影响大家的积极性。”
这就导致各家银行之间相互捧场,“互相抬轿子”。“投资者买了卖不出去,经常出现一家银行发行的产品被另外一家银行买走的情况,你说这算是资产出表成功吗?最后还是在银行体系内。”鲁政委说,这样是没有灵魂的资产证券化。
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前法律顾问柯荆民看来,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买方大多在银行,容易导致风险过分集中。
高群山对此也持相同观点。如果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后,仍是由其他银行购买,那么仅仅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资本充足率、准备金率仍对银行有所限制。“只有证券化后的资产由私人部门购买,才能为再杠杆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他看来,虽然有50-100BP的利差,但对部分机构投资者吸引力仍不足,“要打开资产证券化的市场空间,交易方式、信息披露和估值定价技术仍有待解决。”
也有一些资产进行证券化后,就连银行也不愿意接盘。“把地方资产进行证券化根本卖不掉,中间还要给信托公司一些手续费,债权就变得完全没有吸引力,效益太低。这个时候可能银行也不愿意买,你说这个东西怎么办?”鲁政委说。
由此可见,尽管信贷资产证券化前景广阔,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也要摆平心态,不能仰仗用它来解决根本的问题。正如周景彤所说,推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不能当成“一招鲜”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