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的是职业,而非培训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60791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职场生涯远比短期的高薪更为重要。完善的培训体系,是一家公司成为理想雇主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愿意不时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的公司,无疑应该算是十分的“以人为本”了。
  可是,经历过培训的员工却往往会感到失望:有时培训的内容过于教条且缺乏互动;有些培训师又只会理论,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再或者就是一锅端的培训项目,让每一个人都不尽满意。与其说是充电,实际上就是在“走形式”。这样的经历,身在职场一定似曾相识——很多时候培训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职业的发展而不光是培训。一套适合员工发展的培训体系,应该根据员工的需求量体裁衣,将学习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让有潜力的人才清晰地看到他们在公司内部的成长路径。
  在这些方面,陶氏化学的做法值得借鉴。许多应届大学生在看到这家跨国化工巨头的招聘职位时往往有些吃不透。与大多数公司格式化的职位描述不同,陶氏的职位空缺,很多以“发展项目”的方式呈现,例如商务发展项目、人力资源发展项目等,而并非常见的“人力资源专员”等说法。
  如果你获得了陶氏的Offer,那么在你接受入职培训时,公司就已经开始为你量身定做了一份“员工发展计划”。通过该计划,每一位员工都会提前制定未来事业发展方向以及有针对性的短期目标。计划都以书面形式记录,这样即使老板变动,也不会影响你的发展。当然,你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陶氏鼓励员工之间互相帮助,分享彼此的经验,为此还专门设有指导员工职业发展的导师系统。通过在线“导师网”,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兴趣,在网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深导师。
  作为陶氏员工,从踏入陶氏的第一天,就仿佛加入了一所“陶氏大学”,为期两年的“个人学习计划”就是为员工专门制定的系统学习方案。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课程,而学习内容也会随着每一个人的职场发展逐年加深,使得培训和职业发展紧密地有机结合。在陶氏,培训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但问题在于你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从而实现真正的“善假于物”。
  提到培训资源,就一定不能错过My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员工可以有针对性地随时随地学习相关知识或技能。从上百种网络课程中选择搭配适合自己的部分,让培训真正为员工服务,主管也能够进行在线培训跟踪,随时察看下属的培训状态。
  在一名员工不断“充电”的同时,其导师或主管也会阶段性地做出评估,并对照最初设计的职业发展计划,修正员工的职业规划。在这期间,员工如果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需要重新定位,只要那些领域存在职位空缺,就可以提出申请。陶氏有另外一个十分独特的系统——内部职位公开系统,任何一个职位出现空缺,都会在对外发布时同时公布在内部系统中,对自己的员工提供优先考虑。有很多员工就是通过这个系统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新机会。
  在专业之外,陶氏也很关注培养员工的战略眼光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很快适应变化的能力,不拘泥于常规的创造力,以及不断寻找新可能和机会的意识。专业能力加上领导力,如果能将二者合二为一,毫无疑问,即便是在经济最萧条的时候,依然会是炙手可热的稀缺人才。
  中国人讲“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如果在公司里缺乏完善的升迁通道和个人职业规划,久而久之,每一个职业人都无法避免工作的审美疲劳。在组织成员变成“温水青蛙”之前,一个组织必须主动促使并帮助自己的成员重新思考职业规划。
其他文献
10月上旬,华为公司10亿元买断万名老员工工龄,鼓励员工辞职再上岗的新闻引起渲染大波,舆论认为,华为此举目的是为规避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华为于11月5日发布声明解释,此举并非为了规避《劳动合同法》,而是针对内部的“工号文化”,使公司更有活力。无论哪一种原因,这家中国公司的骄傲,确实存在着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的迫切需要。华为的成本压力反映了整个电信行业的现状:3G时代并未到来,全球电信业竞争越来越激
那个烟民中几乎无人不晓的“万宝路”在给菲利浦·莫里斯创造辉煌的同时,也埋下了无尽的苦果。在公司利益与公众利益不可调和的冲突中,它只能躲闪着前行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下这句名言的20年之前,一家名叫菲利浦·莫里斯的烟草公司就在马克思流亡侨居的伦敦成立。经过此后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菲利浦·莫里斯成为世界烟草行业巨头。它成功的背后,自然也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