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的生态功能分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信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农村,民间信仰已经渗透到农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民间信仰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功能,不过对于民间信仰我们要全面的认识,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面的肯定。本文主要是将民间信仰视为一种农业文化,通过探讨它的起源、概念和在农民生活中的渗透来论述它的生态功能。
  关键词民间信仰 农业文化 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安普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09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郭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09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175-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明显的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在物质生活明显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孝道的衰落、信仰世界的倒坍、具有监督价值的公众舆论的沉默等社会问题。在引起这些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乱砍乱伐导致农村绿化面积的减少;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土地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导致农村地区生态链的断裂等。在当今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农村也未能幸免,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农村地区的生态破坏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间信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农民的日常生活。由于中国当前仍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人们难免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导致了近年来农村地区民间信仰的盛行,对于当下民间信仰的盛行,有些人认为这是封建势力的抬头应坚决压制下去,其实这是对民间信仰的一种误读和偏见,如果真要如此压制下去,必然会导致广大农村地区的混乱。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中国民间文化、民间信仰及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进行的大量研究,国家逐渐认识到了民间信仰的复杂性,逐渐改变了对民间信仰的态度。
  二、作为农业文化的民间信仰
  (一)民间信仰概念的争论
  学术界对于民间信仰概念的界定主要是考虑到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基于此,学术界对于民间信仰的概念存在着争论。主要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种,具体包括:
  1.民间信仰不是宗教
  此种观点认为民间信仰不是宗教而是一种信仰形态,强调民间信仰的自发性和民俗性,否定其宗教的本质属性。持该种观点的学者包括姜义镇、赵匡为等,他们都认为民间信仰并不是宗教,而是在民众中自发形成的一种信仰。如姜义镇就将中国的民间信仰看作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混杂着崇拜思想的信仰体系,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赵匡为则直接提出民间信仰是与宗教相区分的,是不同于传统宗教信仰的一切其他信仰现象,是带有明显习俗色彩的信仰体系。
  2.民间信仰本质上是宗教
  此种观点认为民间信仰本质上是宗教,民间信仰虽然没有正式的组织教义,但其本质上还是一种宗教是一种相对于那些正统宗教的民俗宗教、普化宗教。持该种观点的学者包括李亦园、王铭铭等。李益园将民间信仰看成是宗教在普通生活中的一种扩散,是传统宗教的一种补充,是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宗教,是没有系统化教义和教会的宗教。王铭铭则认为民间信仰为“民间宗教”,民间宗教“指的是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在王铭铭的研究中他一直将民间信仰当成是宗教来研究。总之,持此观点的学者都强调民间信仰的本质属性,并且注意到民间信仰与传统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3.模糊的民间信仰
  此种观点认为对民间信仰的界定不要太精确,模糊一点更有利于研究,该观点主要是在山东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主办的“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上由几位学者提出来的,以叶涛、路遥为代表。叶涛在研讨会上说:“我想如何界定民间信仰,如何认识它与儒释道的互动关系,有一个偷懒的做法,就是正统宗教以外的都是可以拿进来,包括民间宗教、秘密教门、老百姓的习俗等。模糊一点比精确一点好。”叶涛他认为与其非要把民间信仰界定明确,还不如让它模糊着好。在他看來民间信仰是无法界定清楚的。
  对于民间信仰到底如何界定的问题,如若仅仅着眼于其与宗教的关系,是永远也说不清楚的。与其将其致于与宗教进行对比的纷争中,不如将其纳入中国农业文化的体系中来将其还原到初始形态对其进行界定。因为民间信仰本质上是带有深厚的“土”性的,是源起于古代农业生产,并深深根植于中国农村这片沃土而逐渐发展成形的。在此选取沃尔夫的定义来界定本文所说的民间信仰。沃尔夫认为:“民间信仰指中国乡土社会中根植于传统文化历史底蕴之上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的信仰和崇拜。”
  (二)民间信仰的源起
  中国的民间信仰是由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与经济生活环境、人的认知能力和生存能力密切相关。
  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极为悠久,其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氏族社会。当时的农业只是非常简单的、完全依赖大自然的农业生产。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保障农业生产,又不懂得技术,只能靠天吃饭,而大自然又是极不稳定的,人们很容易因为一点点的自然灾害而减产甚至是颗粒无收。因此人们只得屈服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并幻化出各种信仰对象作为生产与生活的精神支柱。最早的便是“万物有灵”观,而民间信仰的源头也可追溯到这种对大自然敬畏的“万物有灵”观上。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周期和相关技术,不过人们依旧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因为在人们的信仰观念中,农业是大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生产,是人与神灵和谐共处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生产环节紧密相依的祭祀活动,以及对各种生产禁忌的恪守,集中表达了农耕民族取悦神灵,祈求风调雨顺的信仰心理。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家族是人们活动的中心,人们以土地为中心聚族而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个的家族。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孝这一儒家根本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一个人,这主要体现在祖宗观念上,祖宗观念的体现即为祖先崇拜。而祖先崇拜又是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更进一步证明了民间信仰源起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信仰逐渐变化着其存在形式并且吸收儒道两家的思想,但是其本质一直没有改变,核心内容一直保存到现在。
  (三)民间信仰的内容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各种神到各种植物动物;从祖先到各种符号;从盛大的庙会到自家的烧香敬天等等都包括在内。不过大致可以分为崇拜的对象和崇拜的仪式两大部分。
  1.崇拜的对象
  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可以分为神、灵魂、大自然、植物、动物、各行业的祖师和神以及符号。
  神在民间信仰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信仰的大多数都是各种各样的神。对于神又可分为俗神和来自宗教的神。俗神,又称世俗神,是与民众的风俗习惯、世俗生活追求相联系的神灵。俗神多是为满足民众世俗生活的追求而自发产生的,反映了人们多种多样的美好愿望和要求,如为求发财有财神;为求长寿有寿神;为求家族兴旺有祖先神等等。来自宗教的神主要是指来自在中国有广泛影响的佛教和道教的神,不过广大农民对佛教和道教的神知道的并不多,道教中的神,也就知道太上老君、西王母、八仙等,佛教中为人们所熟悉的也仅仅只有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对其他的菩萨则知之甚少。并且这些神之所以为人们所熟知,也主要是因为它们进入了人们世俗生活之中。因此,在对神的崇拜中,主要是对广泛的俗神的崇拜。
  灵魂主要是指已逝的先人,包括自家的祖先和某些伟大的人。对于自己祖先的崇拜主要是体现了一种孝的传统思想。而对于伟大的人的信仰则类似于我们现在对毛主席的信仰。借用韦伯的话就是对具有卡里斯马的人的信仰。
  对大自然的崇拜主要是指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的敬畏,这是民间信仰最原始的信仰对象,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各种自然现象主要是指对太阳、雷、雨等的信仰。而对各种自然景观的信仰主要是指对大山、大河的崇拜。
  对植物和动物的崇拜则是对一些在人们看来有特殊功能的动植物的崇拜,如对桃树的崇拜;北方农村对黄鼠狼、刺猬、和长虫(蛇)的崇拜。
  对各行业的祖师和神的崇拜主要是指对本行业的神的庇护的感恩,比如猎户有猎神、农民有五谷神、工匠有工匠神鲁班及海上保护神妈祖等等。
  对符号的信仰是指对一些包含着神秘观念的抽象符号的崇拜。符号的类型有:图符,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图形,如太阳纹、阴阳八卦图等,这些符号是人们为了表达种种神秘的观念而创造出来的;汉字变形符号,如寿字纹、喜字纹等,它们是汉字形体变形和字义神秘化相结合的产物;数字,如一、二、三等,它们之所以受到崇拜,与原始的宇宙观、不断产生的文化观念、谐音等有关。上述各类符号在传统的信仰观念中,被认为具有预兆、传播吉凶或驱邪避恶的功能。
  2.崇拜的仪式
  崇拜的仪式主要是指人们在对上述崇拜对象表达敬意和信仰时所采取的礼仪形式。大的方面就是庙会,这是一种集体信仰的表达,主要是在公共庙宇中進行,对心中所敬之神烧香祷告。再者就是祭祀,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还有就是一些琐碎的信仰仪式,如烧香、烧纸、磕头、上坟等等。
  三、民间信仰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一)鲁埠村简介
  鲁埠村位于山东省西南地区,是临沂市平邑县的一个行政村,该村大约有农民1000多户,2450人。该村存在魏姓和赵姓两大氏族,他们在村内事务中比较有发言权。该村土地以平原旱地为主,人均八分地,大多数农户都会另外承包几亩土地。除这些平原旱地外还有少量的丘陵地,这些土地已经于去年承包给个人种植黄烟。该村村民大多种土豆,已经很少有人再种小麦,土豆收后一般都会种玉米。该村没有村办企业,在农闲时节,很多男劳力会外出“卖花”,说是卖花其实卖的都是一些假花也就是一些树苗或者当地的一些野花。他们往往是低价从邻村的苗子户(种植树苗和花的农民)买下苗子,然后到城里高价卖出,外出一次运气好的话能净赚一两万,一般也能赚到七八千。妇女则会到邻村(沈家武阳)的小电子器具厂打工。人们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
  目前该村有三个庙,在村中间有一间“兔子庙”,附近还有魏家家庙,这两座庙都是比较陈旧的。2006年本村又集资在村东建立了一座新庙,现在人们大多都到这个新庙里求神拜佛。该村民风朴实,属典型的中国式的传统农村。民间信仰在该村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受着民间信仰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私人空间领域里的个人信仰,另一个是在公共空间领域的集体信仰。
  (二)在私人空间领域里的个人信仰
  这主要是指农民在自己家里的信仰,具体分为:
  1.农民在家里供奉的诸神
  该村农民的家里一般都会供有一个财神,他们一般会将财神放在卧室里坐北朝南的墙边。每个人家的财神是不能随便让外人见的。而在财神的旁边往往还会有一个观音的神像,同样观音也不能随便让外人看。他们认为只有把这些神放在家里比较隐蔽的地方才能更好的为本家带来钱财和好运,而不至于让别家人将这好运抢走。在这两个神之外还有一个灶神,灶神一般都是以画像的形式贴于西屋(厨房)的墙上,并且认为贴的越低越好,越不正越好,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让灶神更好的享受人间烟火。在这些有形的神之外还有一个在该村很有影响的无形的神即老天爷,对于这位老天爷到底是哪位神仙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他们只是认为该神无所不在,随时随地监视他们的行为。
  2.农民供奉的时间
  对于家里供奉的神(不包括老天爷),人们会在阴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这两天烧香敬拜。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人们则会更加隆重的敬拜尤其是对老天爷,要烧香、烧纸、磕头。
  3.平时的供奉
  人们出门之前一般都会在神面前祷告一番,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平安顺利。平时若得到在他们看来比较稀奇或好的东西,他们往往都会先在其中的一个神像前供奉一会然后自己才拿来使用,他们认为好东西应当先让神享用,等神享用完了自己才能享用。该村一个比较奇特的习俗就是在吃水饺之前要先捞半碗汤和两三个水饺去“浇天”,要先在院子里浇天老天爷,然后去浇天财神,最后再浇天灶神。所谓“浇天”就是把水饺的汤倒少量于院子中央,和神像面前,并且倒的时候碗要低,不能太高,以示对诸神的尊敬。
  4.对树(尤其是桃树)的信仰
  本村村民认为树和人一样具有生命,并且树的生命力及其顽强,值得人们尊敬。而对于桃树的特别崇拜,则是认为桃树有辟邪的功能。村民一般会在除夕夜的时候到村边的桃园里折几支桃枝回来,当然只是折一些小的树枝不会伤到树木,然后放在家的大门后面来辟邪,并且一放就是一年,期间不允许乱动。
  5.对黄鼠狼和蛇的敬畏
  人们对黄鼠狼的敬畏是源于它会迷人的神异传说,主要是说如果人们伤害了或者杀死了它,它或者它的同族就会回来报复,会将伤害它的人弄疯,让他家破人亡。正是因为对此种报复的害怕,使得人们不敢伤害它们,人们见了黄鼠狼一般都会躲的远远的,不想沾染上它们的气味免得受到它们的报复。对于蛇的敬畏,也是基于对报复的敬畏,在当地的神异传说中,如果人们伤害了蛇,它就会召集它在该地的所有同类来报复,可以想象那将是多么恐怖的场景。所以人们为了免于受到报复都会对蛇敬畏有加,尽量不去伤害它们。
  6.对祖先的信仰
  该村村民一般都会将自己已逝的三代以内的祖先的牌位在传统的节日、祖先的忌日时拿出来放在堂屋正中央的桌子上进行祭拜。
  以上就是该村村民在私人领域的民间信仰,可以看出他们的信仰是以财神、菩萨、灶神和老天爷这四个神为中心的,涵盖了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动植物的敬畏,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民间信仰。
  (三)公共空间领域的集体信仰
  1.庙会
  每年阴历二月十四都会在村东新庙举行庙会,这是在2006年新庙建成后才逐渐形成的一个习惯。在这一天该村村民大多都会到新庙里烧香磕头求神拜佛,其中不乏外村的人,在此期间庙里会有专人管理,一般会是村里的老人,村委是不会插手庙里的事务的。偶尔也会请来戏班唱唱戏,不过这并不常见,因为庙里没有多少钱请戏班子。人们在这天主要还是来向心中敬畏的神祷告祈福。
  2.对桥的崇拜
  该村村民对桥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年春节和元宵节都会在村里的每一所桥上烧香上灯,这大概是因为前些年该村经常受到水灾,桥梁经常被洪水冲塌,限制了人们的出行。所以村民现在都对桥比较崇拜。
  3.对祖先的崇拜
  这里的祖先崇拜是与前面私人空间里的祖先信仰不同的,主要是指“家堂”。是指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家里的男丁到街上“请家堂”,在街上烧香磕头放鞭炮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人们会在家里堂屋正中的桌子上摆上供品,放上祖先的牌位。在大年初二下午会以相同的方式“送家堂”将过完年的祖先送走。在这期间人们的拜年主要是到这些请了家堂的人家祭拜他们的祖先。
  4.正月十五上坟
  这主要是指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全家的男丁到已逝的祖先的坟上上灯、放礼花,与祖先一起过元宵节,以便告慰故去的祖先,祈求他们保佑全家人的平安健康。
  四、民间信仰的生态功能分析
  民间信仰在个人、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中都有明显的功能,不管是正的还是负的,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民间信仰的生态功能。
  (一)农村绿化面积的保持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知该村村民对树有着特殊的信仰。这保证了该村的高绿化率,每户人家周围基本上都会栽有各种各样的树,而在该村西边的小河边的沙地上则是一大片的桃林。在村子通向外面的道路两旁都是树。前些年该村要重新换电线,将原来埋在地下的线换成高架线,这需要村民将自家外面的树杀掉以免刮风刮到电线引起事故。村民不得已将自家周围的树杀掉,不过当电线架完之后,来年春天,村民又在自家外面种上了长不高的树,如柿子树、枣树。由于人们对树有着特殊的信仰,他们不愿意自家周围没有树的荫庇,所以他们选择了改種这些不会影响到电线的树来维持自己对树的特殊感情。而树木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用,它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民间信仰中的这种对树的信仰所导致的绿地面积的维持,自然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
  (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的保持
  该村村民对黄鼠狼和蛇敬畏有加,从来不会乱捕乱杀。这种敬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两种动物,进一步说则是保护了当地的生物链。蛇和黄鼠狼都是老鼠的天敌,而老鼠又会危害农民的庄稼,人们不去杀黄鼠狼和蛇,也就是遏制了老鼠对庄稼的破坏,人们保护了它们,它们则帮助人们消灭了鼠害,保护了作物的生长,也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有了蛇和黄鼠狼的帮助人们也就不必用药来毒杀老鼠,这也就避免了老鼠药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三)农民生态意识的维持
  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大自然敬畏的产物,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不得不依靠大自然的恩惠,那时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和感激,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天人合一”所追求的便是人与大然的和谐,这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核心。然而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从接受大自然的恩惠变成了主动开发大自然,原来的对大自然的感恩也逐渐丢掉,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而在民间信仰中人们对“天”对大自然充满着敬畏之情,人们还保留着传统的生态意识。该村村民认为天会随时随地监督他们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对大自然敬畏的表现,正是因为有了天的监督他们才会在潜意识里保留了那种对自然充满敬畏和感激的生态意识。
  五、反思
  民间信仰在中国一直处于政府的压制阶段,尤其是在文革时期更是被当做社会的毒瘤去除,但是其一直顽强地存在于中国的民间社会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民间信仰逐渐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为了在这个风险社会中寻找一种依托便趋向于在精神世界寻求安慰,这导致了现在中国农村民间信仰的盛行。
  当下新农村建设应该理性对待农村民间信仰的问题,不能再对其实施“一刀切”的政策,应该全面地看待农村的民间信仰,扬其长避其短,使其能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应该从民间信仰中独辟蹊径寻求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天人合一”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陈勤建,衣晓龙.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9(2).
  [2]姜义镇.台湾的民间信仰.台北:武陵出版社.2001.
  [3]赵匡为.新世纪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探析.福建宗教.2004(3).
  [4]李亦园.文化的图像(下卷).台北: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5]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6]刘目斌.试论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互融共生性特征——以鲁西南两村祭祀类民间信仰事象为研究个案//李小云,赵旭东,叶敬忠.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7]朱启臻.农业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
  [8]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其他文献
摘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匮乏,而新型居家养老模式融合了二者的优势,符合中国的传统和国情,正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新亮点。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社区  作者简介:邓莎,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4-178-02    随着老龄人
摘要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在1843年夏天写作的一部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标志着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急剧转变并包含马克思在哲学领域里开创的划时代革命的最初一些萌芽。本文通过阅读手稿的文本分析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探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并试图给与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准确定位。  关键词思辨逻辑矛盾对立目的论  作者简介:
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对承租人房屋优先购买权做出了进一步规定,对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性质、限制行使的情形以及救济方式都重新界定,但其在个别问题上还有可斟酌之处,且该解释对同等条件、合理期限和赔偿数额等方面仍未明确。因此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承租人房屋优先购买权制度。  关键词 房屋承租人 优先权 优先购
摘 要 近年来,理论界对检察机关诉讼职权与诉讼监督职权配置的关系颇有争议,各地检察机关也围绕加强诉讼监督这个主题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检察机关诉讼职权和诉讼监督职权配置的科学化。关键词 诉讼职权 诉讼监督职权 理论与实践作者简介:张剑,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检察员;张淑敏,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处检察员。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土地被大量开发利用,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现象。本文以苍南县发生的农村土地违纪违法案件为例,对这类案件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农村土地 违法建设 苍南县  作者简介:钟锦多,浙江省苍南县委党校办公室。  中图分类号:D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224-02    近几年来,苍南县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违法占地
摘要强奸犯罪作为一类特殊的犯罪,对于被害人特别是年轻女性造成的伤害是深远的,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可能会延伸出二次被害。对于强奸类犯罪被害人的实证分析为完善该类被害人法律保护研究提供了基础。司法实践中,强奸类犯罪被害人权益保护的缺失表现多个方面,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对这些特殊群体加强保护的必要性。  关键词强奸犯罪 二次被害 特殊群体  作者简介:王攀,浙江省东阳市检察院,研究方向:刑法,国际法;金
摘要中小学生被犯罪侵害的情况日渐严重,折射出中小学生预防观念的淡薄、应对突发事件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加强安全教育,树立主动自救观念预防模式,是预防中小学生被犯罪侵害的现实途径和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生被害人 主动 自救 观念预防  作者简介:伍文英,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079-02    2010年3
摘要不作为犯罪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直都是刑法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具体案例出发,系统探讨了不作为犯罪的概念、义务来源和因果关系。正确认识不作为犯罪的问题对进一步认识刑法总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不作为犯罪 义务来源 因果关系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020-02    不作為犯罪问题一直是刑法理论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下面
摘要社区警务由来已久,在英美等国家发展比较完善。社区警务也早就进入我国公安部门的视野,我国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展。目前,以社区警务为主要内容的基层警务改革在很多地方得到尝试。  关键词社区警务 居民 安全感 派出所  作者简介:刘聪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172-01    一、社区警务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刑事司法中在认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年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未成年人 年龄认定 刑事司法  作者简介:崔巍,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副处长。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任何事实的认定都是通过证据进行的。年龄的认定当然也不例外,而年龄证据的采信直接决定着年龄的认定,因此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未成年人年龄认定存在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