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来源 :吉林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chang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吉林省分布最广而且发病率较高的向日葵病害有:菌核病、黄萎病、霜霉病和向日葵列当。本文就这几种病害、草害的发生情况、为害症状、传播途径和发生条件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对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向日葵 主要病害 防治方法
  
   1.向日葵菌核病
   1.1发病症状
   向日葵菌核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茎秆、茎基、花盘及种仁腐烂。常见的有根腐型、茎腐型、叶腐型、盘腐型4种症状。
   1.1.1 根腐型 苗期染病时幼芽和胚根生水浸状褐色斑,扩展后腐烂,幼苗不能出土或随病斑扩展萎蔫而死。成株期染病,根或茎基部产生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到其它部位,组织腐朽易断,内部有黑色菌核。
   1.1.2 茎腐型 主要发生在茎的中上部,初呈椭圆形褐色斑,后扩展,病斑浅褐色具同心轮纹,病部以上叶片萎蔫,表面很少形成菌核。
   1.1.3 叶腐型 病斑褐色椭圆形,稍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迅速蔓延至全叶,天气干燥时病斑从中间裂开穿孔或脱落。
   1.1.4 盘腐型 初在花盘背面生褐色水渍状圆形斑,扩展后可达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菌丝穿过花盘在籽实之间蔓延,最后形成网状黑色菌核,花盘内外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黑色菌核,果实不能成熟。
   1.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2.1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内、病残体中及种子间越冬,第二年气温回升至10℃以上,土壤潮湿时菌核萌发。
   1.2.2发病条件 连作田土壤中菌核量大,病害发生严重;子囊孢子萌发温限0℃~35℃,5℃~10℃萌发最快;春季低温多雨根腐重,花期多雨盘腐重;菌核埋入土中7~10cm以上很难萌发。
   1.3 防治方法
   1.3.1实行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5年轮作,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一般3年后大部分活力丧失。
   1.3.2 深翻 将地面上菌核翻入土中10cm以下,使其不能萌发。
   1.3.3 种植耐病品种 耐病性品种有白葵杂6号、白葵杂9号等。
   1.3.4 消灭传染源 清除田间病残体,发现病株拔除并烧毁。
   1.3.5 适时晚播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播种,使花期和雨季错开。
   1.3.6 化学防治 春季播种前精选种子,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种衣剂包衣处理,目前用于向日葵上防病的种衣剂主要有2.5%适乐时种衣剂,用量按药种重量比1:200进行包衣,晾干后播种;用于拌种的杀菌剂有:咯菌腈,按有效成分0.1/1000~0.2/1000拌种。恶霉灵,以药有效成分与种子重量比为1/1000~2/1000比例拌种,但不可闷种,随拌随播;土壤处理用药为:50%多菌灵3kg/亩,50%速克灵0.35kg/亩,40%五氯硝基苯2.5kg/亩,拌土50kg与种子同时施入穴内。以上三种方法可视情况选其一。
   2.向日葵黄萎病
   2.1 发病症状 主要在成株期发生,开花前后叶尖叶肉部分开始褪绿,后整个叶片的叶肉组织褪绿,叶缘和侧脉之间发黄,后变褐坏死;后期逐渐向上位叶扩展,发病重的植株下部叶片全部干枯死亡。
   2.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病菌在土中可长期存活。播种后病菌从伤口或幼根直接侵入植株发病,潜伏期一般为7天。重茬、低洼地以及种植密度大都易发病。
   2.3防治方法
   2.3.1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及时把病残株清出田间烧毁。
   2.3.2种衣剂包衣处理 2.5%适乐时种衣剂,用量按药种重量比1:200进行包衣,晾干后播种。
   2.3.4药剂防治 必要时用30%土菌消水剂1000倍液、3.2%恶甲水剂3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400~500ml。
   3.向日葵霜霉病
   3.1发病症状 苗期染病2~3片真叶时开始发病,叶片受为害后叶面沿叶脉开始出现褪绿斑块,叶背可见白色绒状霉层,病株生长缓慢或朽住不长。成株染病初期近叶柄处生淡绿色褪色斑,沿叶脉向两侧扩展,后变黄色并向叶尖蔓延,出现褪绿黄斑,湿度大时叶背面沿叶脉间或整个叶背出现白色绒层,厚密;后期叶片变褐焦枯,茎顶端叶簇生状,病株较健株矮,节间缩短,茎变粗,叶柄缩短,随病情扩展,花盘畸形,失去向阳性能,开花时间较健株延长,结实失常或空秆。
   3.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向日葵霜霉菌种子传播,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卵孢子潜藏在内果皮和种皮中,种子间夹杂的病残体也带菌。该病发生程度与播种及出苗期的温湿度有关,向日葵播种后遇有低温高湿条件,容易引起幼苗发病,土壤湿度大或重茬地易发病。
   3.3防治方法
   3.3.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
   3.3.2种子包衣或拌种 发病重的地区用种子重量0.5%的25%甲霜灵拌种或用350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包衣,拌种比例为35~105g/100kg,晾干后播种。
   3.3.3药剂防治 苗期或成株发病后,及时清除全株性发病的植株,然后喷洒杀菌剂控制其蔓延,可选用58%瑞毒霉锰锌、72%杜邦克露等杀菌剂防治。
   4.向日葵列当
   4.1发生症状与为害 向日葵列当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双子叶植物,列当科,主要为害向日葵、烟草、番茄等作物。列当寄生在向日葵的根部致使植株矮小、瘦弱,不能形成花盘,最后全株枯死。
   4.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4.2.1越冬场所 以种子在土壤中或混在向日葵种子中越冬。在土内5~10cm处列当最多,1~5cm次之, 10~12cm最少。
   4.2.2发生条件 列当种子在土壤中需接触到寄主植物的根,由寄主植物根部的分泌物促使发芽。土壤pH值低于6.5时,列当种子不萌发。
   4.2.3发生时间 列当发生期不整齐,从7月初至9月中均有列当出土、开花、结实。它出土的不整齐性给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4.2.4传播方式 近距离靠风、水、空气和人为传播。远距离靠种子传播。
   4.3 防治方法
   4.3.1物理防治 轮作倒茬。可与非列当寄生的作物(禾本科等)轮作6~7年后,再种植向日葵,是防治列当的根本措施。
   列当幼苗期及早铲地。在列当出土盛期和结实前及时中耕锄草2~3次,要将浅土层列当幼苗连根除去,深土层列当被削断。削断下来的花茎,及时收集销毁或深埋,避免人为传播。深翻。秋末冬初把列当种子翻入15cm以下土层,使其不能萌发。
   4.3.2药剂防治 列当出土前可用氟乐灵、地乐胺、施田补等于播前或播后苗前土壤喷药处理。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政府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但政府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并不能够将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如实反映出来,也难以满足社会各界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由于其自身架构分散、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等缺点而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以某高校为例,深入分析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
从长江经济带视角出发,首先阐述了绿色会计和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其次从实施层面和技术层面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冲突,最后根据问题现状提出了具体解决策略,包括完善审计机制和设立
摘要:弹性薄层自破冰路面结构中,低模量弹性铺装层与原路面面层两种材料性能差异较大,其层间界面的良好粘接至关重要。文章采用自制夹具进行层间斜剪试验,研究了剪切速率和试验温度变化与层间界面剪应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试验发现弹性薄层自破冰路面结构中低模量弹性铺装层与原路面层间的剪应力随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增大,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增大。  关键词:弹性薄层;自破冰路面;剪应力;剪切速率;温度  中图分类号:U41
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特征日益典型化,利用灰关联熵对其演化建立模型,分析判断了其方向和运行趋势。选取江苏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相关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基于灰关联熵指标的
银行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确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不良贷款比例,而且能够防微杜渐,在不良贷款形成之前将其控制。通过使
大豆的施肥体系一般由基肥、种肥和追肥组成。施肥的原则是既要保证大豆有足够的营养,又要发挥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因此无论是在生长前期或后期,施氮都不应该过量,以免影响根瘤菌
我国种植业生产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作物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增产潜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挥,一些发达地区的生产格局已经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从整体上看,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经济的正常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自2011年起,中国化工行业的并购数量大幅增加。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以及该现象本身的意义,是当下一个重要问题。
摘要:为研究沥青路面超薄粘结磨耗层的预防性养护效果,文章以某高速公路实施超薄粘结磨耗层罩面预防性养护施工为背景,对各检测路段在预养施工前后及工后半年的路面车辙深度、行驶质量、抗滑性能、使用性能等进行对比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超薄粘结磨耗层能够改善路面的车辙状况,提高路面的行驶质量、抗滑性能与使用性能。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超薄粘结磨耗层;预防性养护;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U418.4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