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总的说来,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追求 “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地的蓬勃开展,广大一线的教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反思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依然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所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有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就是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它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意味着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也可以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那么如何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备好课,课堂设计要科学、要有针对性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上的意思是:要想在40分钟的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益、效果,必须备好课。有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很成功。课后,有一位老师问这位上公开课的教师,“你用多长时间备这节课?”,那位老师说,“我一辈子都在备这节课”。可见,备好课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效果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教师们要摒弃浮躁的心理,建立终身备课、时时备课的观点,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认真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中学生的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课堂设计要科学、要有针对性。《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知己知彼”并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也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农村初级中学,就必须针对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的特点来搞课堂设计,使课堂设计符合学生的情况。如在问题的设计,资源的运用、知识难易的选择、知识容量的大小、教学方法的选用、作业、习题容量的大小等方面的设计都必须符合农村中学生的情况。
很多刚来中学教书的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入,对教材内容吃不透等,有些问题难易度把握不准,自己认为很简单的其实学生很难理解;有时设计的容量太大了,学生“吃”饱了撑着“消化”不了,等等,所以课堂效益、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实践,积极研究备课,才能使得备课越来越科学、越有针对性,效果也越来越好,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好课应该成为我们的另外一个追求,成为我们的一个习惯。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课改以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填鸭式”、“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更是严重地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教育,得到关心、帮助和爱护。但是,学生是有着自觉能动性的个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主见,对于给予自己的教育,时时都会产生接受或拒绝、认同或反对、积极或消极的反应,由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必须真正的把学生当成是接受教育的能动主体。教师与学生应相互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师道尊严”,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更应不断摸索、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建民主的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亲切的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莫过于研究性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相关问题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关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 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当具有自然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三、构建知行统一的练习体系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练习,要按照加强认知、培养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和指导行为实踐的要求,构建知行统一的练习体系。要根据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综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整体设计各单元练习的内容,选择相应的练习形式,注重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多方面的练习经历。
要精心设计和选用适当的书面习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书面习题,要少而精,具有现实针对性。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更多地设计有一定开放性、灵活性的情景习题,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进行小课题的研究。要鼓励学生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裕的研究时间,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指导。学生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可以课件、学习心得、调研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在班级或学校中进行汇报交流。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练习的设计,要依据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定位,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目标。练习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实际逐步递进。各单元的练习,要兼顾基础性和提高性,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实践活动练习和小课题研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要强化信息技术在练习中的支持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搭建练习支持平台。
四、加强实践活动,巩固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将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知付诸行动呢?我认为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取得实效的最关键节。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社会调查、参观活动、主题班会设计、教育宣传策划、主题行动等,通过实践,学生能在具体活动中提升思想品德,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让学生开展“感恩行动”的主题活动,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或父母生日等特别的日子开展各式各样的感恩行动,并写成书面心得体会,在教室黑板报中出版专栏,扩大宣传教育,形成氛围,相互督促,共同铸造感恩之心。中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形成的一段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教会他们生活、做人非常重要,通过进行感恩教育能引导学生反思、体会和感受父母师长之恩,表达感恩之情,思索报恩之举,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展报恩之行。让学生从感恩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边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并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从而可以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也是最终极目标。
五、创新评价模式,力求评价方式价值化
作为德育课程的教材,要注重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也促使我们要改变原有的课堂评价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评价角度的多维性
所谓评价角度的多维性,是指对学生的学生评价不应只看某一方面的表现(如考试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必须广泛深入地考察学生围绕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所发生的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提高,如思想品德状况、行为表现、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等,肯定学生每一方面的点滴成绩。
2、 評价注重过程性
所谓评价注重过程性,指评价要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考察他们在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认真积极,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在教学内容的引导下,积极朝着做一个好公民的方向发展,都应给予积极肯定的激励性评价,而不应只看到考试成绩这一学习结果的单一方面评价。
3、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纸笔测试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的思想课程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为此在思品教学中,经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的教育评价只是单一主体评价,是线性的外部评价。新课标下课堂评价必须提倡多种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起来。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取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品德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2]王瑞荪。比较思想品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邹绍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评析.理论探讨.2008(6).
[4]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07(7).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地的蓬勃开展,广大一线的教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反思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依然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所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有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就是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它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意味着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也可以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那么如何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备好课,课堂设计要科学、要有针对性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上的意思是:要想在40分钟的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益、效果,必须备好课。有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很成功。课后,有一位老师问这位上公开课的教师,“你用多长时间备这节课?”,那位老师说,“我一辈子都在备这节课”。可见,备好课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效果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教师们要摒弃浮躁的心理,建立终身备课、时时备课的观点,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认真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中学生的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课堂设计要科学、要有针对性。《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知己知彼”并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也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农村初级中学,就必须针对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的特点来搞课堂设计,使课堂设计符合学生的情况。如在问题的设计,资源的运用、知识难易的选择、知识容量的大小、教学方法的选用、作业、习题容量的大小等方面的设计都必须符合农村中学生的情况。
很多刚来中学教书的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入,对教材内容吃不透等,有些问题难易度把握不准,自己认为很简单的其实学生很难理解;有时设计的容量太大了,学生“吃”饱了撑着“消化”不了,等等,所以课堂效益、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实践,积极研究备课,才能使得备课越来越科学、越有针对性,效果也越来越好,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好课应该成为我们的另外一个追求,成为我们的一个习惯。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课改以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填鸭式”、“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更是严重地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教育,得到关心、帮助和爱护。但是,学生是有着自觉能动性的个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主见,对于给予自己的教育,时时都会产生接受或拒绝、认同或反对、积极或消极的反应,由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必须真正的把学生当成是接受教育的能动主体。教师与学生应相互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师道尊严”,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更应不断摸索、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建民主的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亲切的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莫过于研究性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相关问题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关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 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当具有自然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三、构建知行统一的练习体系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练习,要按照加强认知、培养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和指导行为实踐的要求,构建知行统一的练习体系。要根据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综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整体设计各单元练习的内容,选择相应的练习形式,注重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多方面的练习经历。
要精心设计和选用适当的书面习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书面习题,要少而精,具有现实针对性。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更多地设计有一定开放性、灵活性的情景习题,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进行小课题的研究。要鼓励学生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裕的研究时间,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指导。学生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可以课件、学习心得、调研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在班级或学校中进行汇报交流。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练习的设计,要依据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定位,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目标。练习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实际逐步递进。各单元的练习,要兼顾基础性和提高性,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实践活动练习和小课题研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要强化信息技术在练习中的支持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搭建练习支持平台。
四、加强实践活动,巩固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将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知付诸行动呢?我认为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取得实效的最关键节。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社会调查、参观活动、主题班会设计、教育宣传策划、主题行动等,通过实践,学生能在具体活动中提升思想品德,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让学生开展“感恩行动”的主题活动,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或父母生日等特别的日子开展各式各样的感恩行动,并写成书面心得体会,在教室黑板报中出版专栏,扩大宣传教育,形成氛围,相互督促,共同铸造感恩之心。中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形成的一段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教会他们生活、做人非常重要,通过进行感恩教育能引导学生反思、体会和感受父母师长之恩,表达感恩之情,思索报恩之举,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展报恩之行。让学生从感恩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边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并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从而可以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也是最终极目标。
五、创新评价模式,力求评价方式价值化
作为德育课程的教材,要注重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也促使我们要改变原有的课堂评价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评价角度的多维性
所谓评价角度的多维性,是指对学生的学生评价不应只看某一方面的表现(如考试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必须广泛深入地考察学生围绕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所发生的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提高,如思想品德状况、行为表现、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等,肯定学生每一方面的点滴成绩。
2、 評价注重过程性
所谓评价注重过程性,指评价要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考察他们在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认真积极,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在教学内容的引导下,积极朝着做一个好公民的方向发展,都应给予积极肯定的激励性评价,而不应只看到考试成绩这一学习结果的单一方面评价。
3、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纸笔测试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的思想课程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为此在思品教学中,经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的教育评价只是单一主体评价,是线性的外部评价。新课标下课堂评价必须提倡多种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起来。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取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品德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2]王瑞荪。比较思想品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邹绍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评析.理论探讨.2008(6).
[4]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