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师在讲授本年级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教学生将前、后知识相联系,把散落的珍珠串成精美的项链,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可以教给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还可以通过提问方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改变作业形式,让学生小学6年的数学学习生活充满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第一要务。本文论述了如何改变课后作业,使学生保持学习浓厚的兴趣。
营造温暖情境作业
操作型作业,化抽象为直观 ①学具制作:现代人物质生活丰富,但是所需的学具却有所不足,虽然教师有教具,但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单凭教师操作,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将课上要用到的学具作为作业,指导学生回家后做出,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手脑协调能力,又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一举两得;②实践性作业,为达到课后巩固新知的目的,教师可布置实践操作作业,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之后,让孩子计算自己房间的面积,做到实践生活相联系,再如学习对称图形之后,让学生制作树叶画、设计脸谱、连续纹样等,巩固了对称轴的知识,又掌握了对称图形的特征,提升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举多得。
调查型作业,联系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昆明作为缺水城市,连续的干旱,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调查水费、计算自家水费,巩固计算能力,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写成调查日记:又如调查一分钟写字情况,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研究型作业,感受研究方法和数学的严谨 如计算一次性筷子的面积,估计全国人每年消耗浪费的筷子数量,培养节俭和环保的意识。
反思型作业 养成习惯,不断进步。新课程的实践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 行动=成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反思,改进学习方法,才能不断进步。因此,每单元学习结束后,我的作业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次,归纳整理所学知识,把握重难点,提出学习中掌握好的内容和掌握不好的部分,复习课上提出,组长汇总,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又便于教师针对性复习;二层次,每个单元学习结束,我都让孩子们用几句话分析本单元自己学习的状态和学习效果,总结成功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或努力的方向,制订目标,用目标激励和督促自己,记录成长的足迹。长此以往,学生具备了反思求进的能力。
设计课外阅读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数学的读物,享受数学的快乐,体验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体验数学背后的文化价值。
在数学活动课上,我们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的程度,适当地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杨辉法、罗伯法、巴舍法;介绍欧拉、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这些数学史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向人们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启迪着他们的心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改变假期作业方式
教师在布置假期作业时,总是怕孩子记不住所学知识,让孩子重复的做大量作业。笔者针对此,根据孩子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层布置作业,优秀生和中等生收集数学文化知识、写数学周记,进行数学阅读,学困生则重在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巩固,使不同层次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通过《学生数学日记》《数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文化阅读》等阅读,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快乐,领略了数学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开学后可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下活动:
第一,举行数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数学家的成长和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有着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应以数学家为榜样,激励自己勇攀高峰。
第二,编制数学文化报。让学生根据平时搜集和学习的知识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生动事例,以小组为单位,图文并茂地制作数学文化报,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搭建平台,展现数学素养和分享交流数学学习中的快乐。
第三,开展“追寻数学家的足迹”、收集数学名题,领略数学思想方法、魅力。如华罗庚思维法解决问题,用鸡兔同笼的思维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等。
第四,进行数学小论文评比,收集汇编成册。
将“枯燥问题生动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让每个孩子都感受数学的魅力,爱好数学,是每一名数学教师的职责。做到这些,需要数学教师有明确方向和目标。做一名有思想、善反思、会行动的教师,就能给学生一个充满数学文化韵味的童年。
营造温暖情境作业
操作型作业,化抽象为直观 ①学具制作:现代人物质生活丰富,但是所需的学具却有所不足,虽然教师有教具,但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单凭教师操作,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将课上要用到的学具作为作业,指导学生回家后做出,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手脑协调能力,又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一举两得;②实践性作业,为达到课后巩固新知的目的,教师可布置实践操作作业,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之后,让孩子计算自己房间的面积,做到实践生活相联系,再如学习对称图形之后,让学生制作树叶画、设计脸谱、连续纹样等,巩固了对称轴的知识,又掌握了对称图形的特征,提升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举多得。
调查型作业,联系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昆明作为缺水城市,连续的干旱,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调查水费、计算自家水费,巩固计算能力,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写成调查日记:又如调查一分钟写字情况,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研究型作业,感受研究方法和数学的严谨 如计算一次性筷子的面积,估计全国人每年消耗浪费的筷子数量,培养节俭和环保的意识。
反思型作业 养成习惯,不断进步。新课程的实践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 行动=成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反思,改进学习方法,才能不断进步。因此,每单元学习结束后,我的作业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次,归纳整理所学知识,把握重难点,提出学习中掌握好的内容和掌握不好的部分,复习课上提出,组长汇总,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又便于教师针对性复习;二层次,每个单元学习结束,我都让孩子们用几句话分析本单元自己学习的状态和学习效果,总结成功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或努力的方向,制订目标,用目标激励和督促自己,记录成长的足迹。长此以往,学生具备了反思求进的能力。
设计课外阅读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数学的读物,享受数学的快乐,体验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体验数学背后的文化价值。
在数学活动课上,我们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的程度,适当地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杨辉法、罗伯法、巴舍法;介绍欧拉、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这些数学史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向人们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启迪着他们的心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改变假期作业方式
教师在布置假期作业时,总是怕孩子记不住所学知识,让孩子重复的做大量作业。笔者针对此,根据孩子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层布置作业,优秀生和中等生收集数学文化知识、写数学周记,进行数学阅读,学困生则重在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巩固,使不同层次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通过《学生数学日记》《数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文化阅读》等阅读,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快乐,领略了数学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开学后可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下活动:
第一,举行数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数学家的成长和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有着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应以数学家为榜样,激励自己勇攀高峰。
第二,编制数学文化报。让学生根据平时搜集和学习的知识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生动事例,以小组为单位,图文并茂地制作数学文化报,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搭建平台,展现数学素养和分享交流数学学习中的快乐。
第三,开展“追寻数学家的足迹”、收集数学名题,领略数学思想方法、魅力。如华罗庚思维法解决问题,用鸡兔同笼的思维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等。
第四,进行数学小论文评比,收集汇编成册。
将“枯燥问题生动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让每个孩子都感受数学的魅力,爱好数学,是每一名数学教师的职责。做到这些,需要数学教师有明确方向和目标。做一名有思想、善反思、会行动的教师,就能给学生一个充满数学文化韵味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