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肠道内竟有超14万种病毒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uai6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和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下属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称,他們在人肠道内鉴定出了超过14万种病毒,其中一半以上以前从未见过,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这些数据为了解肠道病毒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科学家们利用名为“宏基因组学”的DNA测序方法,探究并编目了28060个人类肠道宏基因组和2898个从人类肠道培养的细菌基因组中发现的病毒物种,最终确认人肠道内潜伏着超过14万种病毒。此外,他们还在这些病毒中发现了一组拥有共同祖先的病毒,并将其称为Gubaphage进化枝。不过,Gubaphage有何独特功能现在仍是未知数。
其他文献
访问者:姜红伟  受访人:李坚毅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确实如此。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积压在社会各个层面十几年的大批青年才俊跨越了种种障碍,冲入大学校园——文化荒漠就此作古,新的篇章徐徐翻开。尽管他们身份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共同的特点是:求知若渴普遍嗜书如命;热情洋溢且有一定阅历;才华汹涌莫不积蓄待发。在经过一
密封袋是零散食材分装的好归宿,是小零件的优质收纳神器。然而,当密封袋太多时,又该如何处理它们呢?  美国人Len Kensey有个创意很赞,他设计了一套密封袋收纳架。它有初级版和高阶版之分。其中初级版是悬挂在家具层板的上方,下方设计出许多凹槽,供悬挂密封袋,如此一来,使用者可以清晰地找到目标,取用也极其方便。而高阶版则包括冰箱内部悬挂、冰箱门滑轨、橱柜滑轨等多种款式,使用时可以如抽屉一般拉出,增加
辛辛苦苦读个博士,当别人问起你到底成天在研究啥时,怎么才能讲清楚?多说无益,不如跳舞—— “博士舞林大会”(Dance Your Ph.D.),一个神奇的舞蹈比赛,由科技期刊老大《科学》杂志主办,参赛者不是博士就是博士生,比的則是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各自的研究课题。  由于画风清奇,这项可以说风靡全球博士朋友圈的比赛,已成功举办了12届。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博士们那些突(丧)破(心)天(病)际(狂)的
自带乐器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们学校成立了一个乐队,我想去参加,不过乐器要自己带。”  父亲递过一根筷子,说:“你去当指挥吧。”    合同  10岁的女儿总希望妈妈多给她零花钱。一日,女儿忽然对妈妈说:“妈妈,咱们订个合同如何?”  妈妈觉得好奇,笑说:“好啊,合同由你起草。”  于是女儿写道:“擦茶几1次1元,洗碗筷1元,扫地1元,做饭5元,洗衣服1件1元,刷锅1元……”  妈妈说:“那
1  大丫在县城打工有几年了。头年冬天老感冒,就在家待了小半冬,强说歹说待过正月十六就死活待不住了,又去了县城。她不愿远走,我和她爸、她老妹也舍不得她远走。她从小喂奶粉,身体素质不怎么好,一出远门就晕车,折磨得就像得场大病似的,我就心疼,跟着上火,她爸也是,看不得孩子受一丁点儿罪。大丫在县城念了三年高中,又连续打了三年工,六年的时光,足以让人对一个地方产生依恋。她熟悉那里的大街小巷、亲戚朋友,有了
现代医学超声设备通过分析由身體反射的回波信号,来判断人体组织结构和血流情况,然而颅骨因其高密度特性,对超声具有极强的衰减和畸变效应,常规的超声很难检测到由颅脑反射的回波信息。在保证人体不受超声频段损害的前提下,利用超声穿透颅骨,是一种挑战物理极限的行为。近日,浙江大学郑音飞副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项超声超材料和平面波造影相结合的新型脑成像技术——穿颅超声脑成像,突破性地利用平面波造影成像方法,完成了
妈妈炒菜时,有时油会飞溅出来烫到手,十分危险。我想,有没有一种锅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设想是,给炒菜锅做一个玻璃罩子,通过轴承将罩子与锅连接,保证炒菜时玻璃罩子可以灵活转动;罩子上开一个长圆形的孔,当锅铲伸入孔中翻炒时,罩子可以随锅铲左右移动。  制作时,我所使用的轴承是工业用轴承,较重;且因为玻璃切割困难,所以罩子還是采用了塑料制作。未来,我想制作一款自重轻的轴承,让这个作品使用起来效果更好。 
这款阳光储存罐Sun Jar,来自英国著名设计品牌Suck UK。Sun Jar可以将白天收集的阳光转化为电能进行储存,到了夜晚再释放电能发光,这样的设计既环保又浪漫。  美国一家设计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CleanseBot的消毒机器人。该机器人利用紫外线清除细菌和尘螨。它的体积小巧,可以消毒房间里的每个角落。在外出居住旅馆的时候,拥有这款便携消毒机器人就太棒了!  中国产品设计师邱思敏设计了一款名
日前,荷兰《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期刊上登载了一篇论文称,每年有超过5000吨的太空尘埃落在地球上。这是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南极康宏站附近进行了长达20年的外星粒子收集活动获得的结果。  研究者推测,这些宇宙微尘主要是木星族彗星的碎片,也有少部分来自小行星。一部分颗粒在进入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就完全气化,而另一些则“幸存”下来,落到地球上变成“微陨石”。这些细小的陨石颗粒通常只有几十至几百微米。  研究
对未知的探索总是充满了危险。大航海时代,无数风帆折戟深海;早期飞行史,无数飞机折翼蓝天;当人类将脚步迈向宇宙空间时,又有很多探测器像断线风筝一样一去不返——为了飞得更远、看到更多,它们舍不得把燃料浪费在回程上,因此,它们的旅程,就是一条不归路。  但有这样一个幸运儿,虽然“身体”伤病不断:电能供应不足、燃料泄漏、发动机罢工,甚至一度跟地面失联,却仍坚持完成任务,带着珍贵的样本返回地球——这只不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