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引导、疏导的意思。导学案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老师应当在一节课上课之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借此来明确下一节课或下一篇章学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完成导学案上的一部分或几个问题,从而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
导学案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认可。在笔者所在的地区,导学案已然成了提高课堂效率的法宝。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仍然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不合理
1.学习目标应当把握重点,不能疏漏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为例,导学案设计如下:
课题:芦花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课题:芦花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2)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从这两个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来看,这篇小说的教学需要两个课时。但熟悉这篇小说的老师都知道,文章中还有一点很值得学习,那就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笔者认为这不仅不应该漏掉,还应该被定为本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因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塑造都是重点、难点。所以这篇文章导学案中还应该加一条:“学习小说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笔者认为《芦花荡》导学案的疏漏是因为老师对教材的理解还不透彻。
2.课时目标的设置不应当重复
仍以《芦花荡》为例,两个课时的学习目标中都提到了“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这一点,笔者认为不妥。要求学生重复同样的任务,会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且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不好把握、不合理。
3.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当具体而明确
目标表述具体而明确有利于学生把握,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如学习小说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这一目标的表述就具体且明确,学生一看就知道在文中寻找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语句理解人物形象进而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
4.反馈练习的设置与学习目标不匹配
反馈练习是为了检验本节课学习的效果,因而学习目标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要一致。学生目标定什么,学什么,反馈练习就要练什么,测什么。这样使导学案避免了过去超前布置习题的现象,降低了学习难度,减少了作业量。
二、“导学过程”设置不合理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过程”是一篇导学案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达成目标的关键,是导学案的最重要的设计内容。“导学过程”要实现导学功能,首先学生要知道怎样学和学什么的问题;其次,学生要知道具体可执行程序和可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导学过程”首先要告许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然后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把“学习方式”细化为学习活动中具体可执行程序(包括学习指令或指导语言),把“学习内容”细化为学习活动中的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课后练习。
有研究者认为“导学过程”应当体现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就是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就是指在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的方式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以及由此生成的的价值倾向。
教学目标在这里起到的是一个导向作用,而新课标则更加关注探究,在设置探究型教学目标时,设置应是三维的且三个维度不等分,不同课型的三维侧重点应该不同。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要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要由简单到复杂,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层次的过渡自然,联系紧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导学案的施行正是这样的模式。相信只要老师们科学合理地使用导学案,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学习者的愿望必能实现,打造高校课堂绝不会只是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学)
导学案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认可。在笔者所在的地区,导学案已然成了提高课堂效率的法宝。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仍然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不合理
1.学习目标应当把握重点,不能疏漏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为例,导学案设计如下:
课题:芦花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课题:芦花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2)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从这两个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来看,这篇小说的教学需要两个课时。但熟悉这篇小说的老师都知道,文章中还有一点很值得学习,那就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笔者认为这不仅不应该漏掉,还应该被定为本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因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塑造都是重点、难点。所以这篇文章导学案中还应该加一条:“学习小说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笔者认为《芦花荡》导学案的疏漏是因为老师对教材的理解还不透彻。
2.课时目标的设置不应当重复
仍以《芦花荡》为例,两个课时的学习目标中都提到了“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这一点,笔者认为不妥。要求学生重复同样的任务,会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且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不好把握、不合理。
3.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当具体而明确
目标表述具体而明确有利于学生把握,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如学习小说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这一目标的表述就具体且明确,学生一看就知道在文中寻找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语句理解人物形象进而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
4.反馈练习的设置与学习目标不匹配
反馈练习是为了检验本节课学习的效果,因而学习目标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要一致。学生目标定什么,学什么,反馈练习就要练什么,测什么。这样使导学案避免了过去超前布置习题的现象,降低了学习难度,减少了作业量。
二、“导学过程”设置不合理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过程”是一篇导学案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达成目标的关键,是导学案的最重要的设计内容。“导学过程”要实现导学功能,首先学生要知道怎样学和学什么的问题;其次,学生要知道具体可执行程序和可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导学过程”首先要告许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然后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把“学习方式”细化为学习活动中具体可执行程序(包括学习指令或指导语言),把“学习内容”细化为学习活动中的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课后练习。
有研究者认为“导学过程”应当体现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就是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就是指在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的方式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以及由此生成的的价值倾向。
教学目标在这里起到的是一个导向作用,而新课标则更加关注探究,在设置探究型教学目标时,设置应是三维的且三个维度不等分,不同课型的三维侧重点应该不同。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要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要由简单到复杂,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层次的过渡自然,联系紧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导学案的施行正是这样的模式。相信只要老师们科学合理地使用导学案,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学习者的愿望必能实现,打造高校课堂绝不会只是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