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川”的名字,不少人在汶川大地震的新闻中才第一次听说。这个地处青竹江边的山区县是“5·12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很少有人了解,青川还有着独一无二的风景:白龙湖的“秀”、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稀”、阴平古道的“奇”、战国墓群与三国遗迹的“古”,都曾经打动来此探访的幸运者。
带着对震区重建的牵挂、对自然美景的向往,我踏上了青川之旅。历经涅槃而重生的青川像一幅绝美的画卷,将珍奇的风姿徐徐展现在我眼前。
从东河口到东阳沟
一座巨大的人字形雕塑,上书“大爱崛起”四个遒劲有力的金色大字。这是矗立在青川县东河口村地震遗址公园的“5·12”地震纪念碑。讲解员一面让我们瞻仰石碑,一面向我们讲述起3年前在这里发生的事:我们脚下37米处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小村落;村民们世代定居在这里,篱前桃李,舍下鸡犬,如画的生活景致,却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那一瞬间被崩裂飞驰的山岩、泥土灭顶覆盖。一切有形者都在顷刻化为无常物。
在被掩埋的东河小学操场旁,至今还有一株并不粗壮的梨树依然挺立着。地震发生时,103名孩子正在教室里上课,其中100名孩子在9名老师的带领下,迅速疏散到栽着梨树的操场上。“抱住梨树!”老师喊声过后,里面的孩子抱住梨树,外面的孩子则抱住了同学。在剧烈的震颤中,旁边的两幢楼房呈扇形倒在了孩子们的身后,而万幸的是,梨树旁的孩子全部生还。
许多参观者都来到这棵曾经庇护幼童们生命的梨树面前,感受它蓬勃的生机。
震后的青川形成了多处堰塞湖,我们在东河口就见到了一个。这里的湖水经过沉淀,呈现出蓝、绿、黄等层次斑斓的色彩。这种在山崩地裂后形成的自然景观,与九寨沟的前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东河口的村民告诉我们,在距县城不远的东阳沟有一尊地震形成的“大佛”。听了他们的介绍,我们临时决定改变行程,先赴东阳沟,再去唐家河。
东阳沟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龙门山西北段,摩天岭南麓。沟内山岭起伏,草木四季繁茂。正当我为这里的风光欢喜赞叹时,同行的赖老师很不屑地说:“没见过世面,明天到了唐家河,你还不得乐疯了?”这一句话让我既有些郁闷,也对第二天的唐家河之游充满期待。
再向前行,就要到达观赏大佛的最佳位置了。按照人们的指点,我抬头向旁边的绝壁上望去,可不是吗,一尊巨大的头像清晰可见:浓厚的双眉,深邃的双目,直挺的鼻梁,坚毅的嘴唇,酷似雕刻大师的杰作。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尊天然石像高10米、宽7米,是在地震后才出现的;震前他们在这里工作了五六年,从未见过这样奇崛壮观的景象。当地人都把这座震出的大佛叫做“震生大佛”,他们认为石像的现身是为了悼念地震中的遇难者。
灾难过后,生命如野草春风又蓬勃向上。如今的青川,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涅槃重生更加秀美的山水。晚宿白龙湖畔,荡舟湖上,听渔歌唱晚。白龙湖两岸是灾后重建的新居,炊烟袅袅,欢声笑语和着山林中百鸟朝凤的交响曲,将游人醉倒在这美景边。走过经历千年的阴平古道,仿佛置身穿越时空的隧道,连接古今。在这千年古道重驿的青溪古城里,吃过一顿回餐,我们离唐家河更近了。
扭角羚和大熊猫的地盘
“在唐家河,你能看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切美好和洁净。”一位很久以前到过这里的朋友这样告诉我。的确,唐家河地处岷山东北麓、龙门山北段,核心地带近百年来基本上都没有人类活动。没有污染,没有猎杀,保护区里的生态系统还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保留着古老的原始风貌和完好的生态植被。
在前往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路上,赖老师一路向我们介绍:那里不仅山水秀美、风光旖旎,而且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国宝大熊猫是保护区内最瞩目的“明星”,据说现在区内有60只大熊猫,运气好的朋友能亲密接触到这些人人稀罕的国宝。此外,区内还栖息繁衍着扭角羚、金丝猴、蓝马鸡等珍稀野生动物。
听到这一串野生动物名字,我恨不得马上就跑进山林探奇。赖老师见我兴奋的模样,故意吊胃口似地说:“唐家河的鸽子花比熊猫还好看!” 原来,鸽子花是一种学名叫珙桐的“植物活化石”,花奇色美,每一朵花就像一只鸽子。在花开的季节,朵朵白花在绿叶中浮动,犹如千万羽白鸽栖息在树梢枝头,振翅欲飞。可惜鸽子花的花期在四五月间,这趟旅程是没有机会见着这奇景了。
这天一大早,空气中还透着寒意,我们沿石桥河往唐家河保护区的大山深处进发。沿途偶有猕猴、金丝猴和红腹锦鸡出没,举止不乏闲情逸致。在这片乐园中,动物只顾享受静谧安恬的生活,一点儿也没把我们这些外人看在眼里。赖老师一路上举着相机照个不停,镜头都换了好几轮。
我们踩着厚厚的枯叶行进,阳光从山顶直射下来,山林里静谧非凡,只是间或有不知名动物奔跑的声音。在一处长着珙桐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条羊肠小道,这条路不像是人走出来的,倒像牛群留下的足迹。同行的保护区工作人员说,从脚印重叠的形状判断,这应该是一个扭角羚“军团”刚刚路过,很可能是一个族群在迁徙。这说明,我们已经走进了扭角羚和大熊猫的地盘。
我们几个还在边走边聊,最有经验的赖老师突然拎起相机向前冲去。大家都不明所以地紧跟其后,顺着镜头的指向,才看到了他的发现:一头扭角羚。隔着一段距离,我仔细打量这个“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的奇怪家伙。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可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在不丹还被视为“国兽”呢。目前唐家河有1000余头扭角羚,近几年来数量有所增加,所以在此遇到它的几率还是很高的。
比扭角羚更珍稀的是野生大熊猫。工作人员有些自豪地说:“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曾经发现过熊猫粪便。”他介绍说,在最近的一年中,人们多次在这里目击活体大熊猫;一位来此考察的生物学专家还在保护区内的木厂沟附近发现了一对熊猫母子,经专家鉴定,熊猫宝宝是震后出生的。
听到这里,赖老师笑着说:“这熊猫娃娃真是个好兆头!”是啊,在历经涅槃、否极泰来的青川,新生的又何止这一只熊猫幼仔呢。
带着对震区重建的牵挂、对自然美景的向往,我踏上了青川之旅。历经涅槃而重生的青川像一幅绝美的画卷,将珍奇的风姿徐徐展现在我眼前。
从东河口到东阳沟
一座巨大的人字形雕塑,上书“大爱崛起”四个遒劲有力的金色大字。这是矗立在青川县东河口村地震遗址公园的“5·12”地震纪念碑。讲解员一面让我们瞻仰石碑,一面向我们讲述起3年前在这里发生的事:我们脚下37米处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小村落;村民们世代定居在这里,篱前桃李,舍下鸡犬,如画的生活景致,却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那一瞬间被崩裂飞驰的山岩、泥土灭顶覆盖。一切有形者都在顷刻化为无常物。
在被掩埋的东河小学操场旁,至今还有一株并不粗壮的梨树依然挺立着。地震发生时,103名孩子正在教室里上课,其中100名孩子在9名老师的带领下,迅速疏散到栽着梨树的操场上。“抱住梨树!”老师喊声过后,里面的孩子抱住梨树,外面的孩子则抱住了同学。在剧烈的震颤中,旁边的两幢楼房呈扇形倒在了孩子们的身后,而万幸的是,梨树旁的孩子全部生还。
许多参观者都来到这棵曾经庇护幼童们生命的梨树面前,感受它蓬勃的生机。
震后的青川形成了多处堰塞湖,我们在东河口就见到了一个。这里的湖水经过沉淀,呈现出蓝、绿、黄等层次斑斓的色彩。这种在山崩地裂后形成的自然景观,与九寨沟的前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东河口的村民告诉我们,在距县城不远的东阳沟有一尊地震形成的“大佛”。听了他们的介绍,我们临时决定改变行程,先赴东阳沟,再去唐家河。
东阳沟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龙门山西北段,摩天岭南麓。沟内山岭起伏,草木四季繁茂。正当我为这里的风光欢喜赞叹时,同行的赖老师很不屑地说:“没见过世面,明天到了唐家河,你还不得乐疯了?”这一句话让我既有些郁闷,也对第二天的唐家河之游充满期待。
再向前行,就要到达观赏大佛的最佳位置了。按照人们的指点,我抬头向旁边的绝壁上望去,可不是吗,一尊巨大的头像清晰可见:浓厚的双眉,深邃的双目,直挺的鼻梁,坚毅的嘴唇,酷似雕刻大师的杰作。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尊天然石像高10米、宽7米,是在地震后才出现的;震前他们在这里工作了五六年,从未见过这样奇崛壮观的景象。当地人都把这座震出的大佛叫做“震生大佛”,他们认为石像的现身是为了悼念地震中的遇难者。
灾难过后,生命如野草春风又蓬勃向上。如今的青川,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涅槃重生更加秀美的山水。晚宿白龙湖畔,荡舟湖上,听渔歌唱晚。白龙湖两岸是灾后重建的新居,炊烟袅袅,欢声笑语和着山林中百鸟朝凤的交响曲,将游人醉倒在这美景边。走过经历千年的阴平古道,仿佛置身穿越时空的隧道,连接古今。在这千年古道重驿的青溪古城里,吃过一顿回餐,我们离唐家河更近了。
扭角羚和大熊猫的地盘
“在唐家河,你能看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切美好和洁净。”一位很久以前到过这里的朋友这样告诉我。的确,唐家河地处岷山东北麓、龙门山北段,核心地带近百年来基本上都没有人类活动。没有污染,没有猎杀,保护区里的生态系统还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保留着古老的原始风貌和完好的生态植被。
在前往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路上,赖老师一路向我们介绍:那里不仅山水秀美、风光旖旎,而且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国宝大熊猫是保护区内最瞩目的“明星”,据说现在区内有60只大熊猫,运气好的朋友能亲密接触到这些人人稀罕的国宝。此外,区内还栖息繁衍着扭角羚、金丝猴、蓝马鸡等珍稀野生动物。
听到这一串野生动物名字,我恨不得马上就跑进山林探奇。赖老师见我兴奋的模样,故意吊胃口似地说:“唐家河的鸽子花比熊猫还好看!” 原来,鸽子花是一种学名叫珙桐的“植物活化石”,花奇色美,每一朵花就像一只鸽子。在花开的季节,朵朵白花在绿叶中浮动,犹如千万羽白鸽栖息在树梢枝头,振翅欲飞。可惜鸽子花的花期在四五月间,这趟旅程是没有机会见着这奇景了。
这天一大早,空气中还透着寒意,我们沿石桥河往唐家河保护区的大山深处进发。沿途偶有猕猴、金丝猴和红腹锦鸡出没,举止不乏闲情逸致。在这片乐园中,动物只顾享受静谧安恬的生活,一点儿也没把我们这些外人看在眼里。赖老师一路上举着相机照个不停,镜头都换了好几轮。
我们踩着厚厚的枯叶行进,阳光从山顶直射下来,山林里静谧非凡,只是间或有不知名动物奔跑的声音。在一处长着珙桐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条羊肠小道,这条路不像是人走出来的,倒像牛群留下的足迹。同行的保护区工作人员说,从脚印重叠的形状判断,这应该是一个扭角羚“军团”刚刚路过,很可能是一个族群在迁徙。这说明,我们已经走进了扭角羚和大熊猫的地盘。
我们几个还在边走边聊,最有经验的赖老师突然拎起相机向前冲去。大家都不明所以地紧跟其后,顺着镜头的指向,才看到了他的发现:一头扭角羚。隔着一段距离,我仔细打量这个“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的奇怪家伙。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可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在不丹还被视为“国兽”呢。目前唐家河有1000余头扭角羚,近几年来数量有所增加,所以在此遇到它的几率还是很高的。
比扭角羚更珍稀的是野生大熊猫。工作人员有些自豪地说:“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曾经发现过熊猫粪便。”他介绍说,在最近的一年中,人们多次在这里目击活体大熊猫;一位来此考察的生物学专家还在保护区内的木厂沟附近发现了一对熊猫母子,经专家鉴定,熊猫宝宝是震后出生的。
听到这里,赖老师笑着说:“这熊猫娃娃真是个好兆头!”是啊,在历经涅槃、否极泰来的青川,新生的又何止这一只熊猫幼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