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青春期青少年钢琴教育为主题展开论述,围绕青春期青少年的特点,围绕青春期青少年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青春期青少年钢琴教育的完善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青春期青少年;钢琴教育;教学方法
在艺术教育这个百花园中,钢琴以其历史悠久,音色优美、外观雅致、音域宽广、演奏技艺复杂,吸引了许多青少年来学习。但是,学习钢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几乎贯穿了孩子从儿童成长到青少年的所有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有的孩子顺利坚持了下来,有些孩子,却半途而废,没能坚持下来。有些父母发现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降低了对钢琴的兴趣,甚至开始抵触弹钢琴。不明其因的父母,就会理解为是老师没教好或认为自己的孩子对弹钢琴没有天分等原因。还有部分父母也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平时学业忙,负担重,影响了学习钢琴的效率。有许多本能坚持完成钢琴学业的青少年,最后却很可惜地选择了放弃。笔者同意并理解家长们的这些想法和举动,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老师和家长所缺少关注的,那就是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所面对的问题。在音乐艺术盛行的当下,很多青春期青少年选择参与到钢琴学习活动中来,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青春期青少年的钢琴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及时查找青春期青少年钢琴教育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则显得十分必要。
一、青春期青少年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活动不符合青春期青少年心理需求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增加了对外界因素的好奇心,其对当前社会的流行元素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流行音乐,青少年生来对音乐有着“原始兴趣”,在这种兴趣的推动下,很多青少年会增加对流行钢琴音乐的关注程度,降低了对古典音乐的欣赏及弹奏兴趣。很多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尤其是在青春期青少年的钢琴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无法进行科学的引导,忽视并打压青少年对流行音乐所产生的兴趣,使学生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产生对教师的叛逆心理,致使所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常会出现逆反心理的表现,这是因为他们的身心发育不够成熟、稳定,他们增强了自我价值的存在感观念,对自己的人格尊严看得很重,对待他人,经常会以自我意识形态进行评判而产生逆反心理的抵抗情绪。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心理的波动较大,总以主观的意识形态来判定事情的好与坏,不会对老师的批评与教育言听计从,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争论不休的现象经常发生,学生厌学、厌课,也变成了家常便饭。多数教师没有改进对青春期学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科学。在课堂上,很多教师觉得学生没有完成好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不知其原因就给予批评,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有的老师不具备评估学生自身水平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快速成才,大量布置了学生演奏技术能力范围之外的作品,学生弹得很吃力,一首曲子长时间啃不下来,久而久之,学生也对弹钢琴失去了兴趣,从而产生了抵触和消极的情绪。那些老师本来觉得可以通过让学生演奏高难度的知名大作,来得到家长们的良好口碑,增加自己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但实际上却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三)家长对青春期青少年学习钢琴的错误认知
家长是青少年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支持者与引导者。家长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学习钢琴中所存在的问题。比如,过于追求考级而去学钢琴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青少年大多是在上初中的时候进入了青春期。因为要提升各项学习的指标要求,家长给孩子安排了很多的补课和兴趣班,青春期的青少年因长期无法承受学习负担,而对家长的权威产生叛逆情绪。部分家长,只注重对孩子学习的培养,却缺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的关心,把孩子的钢琴学习错误的理解为是教师和孩子的责任,而不是自己的责任,与钢琴教师和孩子的交流时间较少,对学习情况了解不够,从而产生了对青少年学习钢琴的错误认知,进而影响到孩子学习钢琴的效果。
二、青春期青少年钢琴教育完善策略探究
(一)适应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由上述可知,喜欢音乐是青少年天性使然,若教师缺乏科学的教育,就会导致这种“原始兴趣”的衰减丧失或者转移变迁。多数的青春期青少年希望受到外界的关注,他们通常喜欢用自身的特长来包装自己,比如利用弹流行钢琴曲来得到别人对他的欣赏。此时,钢琴教师不应因为所谓的“学习任务”而忽略学生的满足感,在不影响正常钢琴学习计划的前提下,适当让学生弹一些流行钢琴曲,甚至可以让他们边弹边唱,适当培养基础的即兴伴奏能力,支持并鼓励学生参加流行因素的音乐会,展示自我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弹钢琴的兴趣,滿足青春期青少年对学习流行音乐的需求。
(二)灵活的教学方法
青少年有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而且近些年青少年钢琴教学效果并不是让老师非常满意,所以非常有必要对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推广。相对而言,青少年的阅历还比较浅,问题思考方式有待改进,虽然其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具有跳跃性特点,对钢琴艺术的理解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在新的环境下,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进,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科学教育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钢琴学习活动中来,并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提升学习效果。由于会弹琴在整个社会背景中被认为是一种杰出能力、良好修养和高尚品味的表现,因此,会弹琴往往容易给青少年带来自尊、地位的满足。大多数青少年主要以尊重的需要为主,那么教师就应该多强化青少年这方面满足的体验,并用这些需要来进一步培养新的需要,尽早唤起青少年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发现青少年学习需要的类型,用最容易培养青少年稳定学习的需要作为学琴的诱因,进而不断促进青少年钢琴教育活动的开展。
教师应该对青春期青少年多以鼓励加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切记对其进行过度批评和指责,更不能有伤害其自尊心理的过激语言行为。教师不要抱怨学生在课堂上的不佳表现,更不能发牢骚,要积极与学生进行知心交流,了解其不佳状态的原因,既要成为学生的好老师,也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尊重教师,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用“教”与“谈”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青春期的学生度过难关,重新回归课堂。 (三)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家长要明确知道,喜欢音乐,并不意味着青少年想学钢琴,所以为了激发青少年学习钢琴的兴趣,必须要适应青少年的心理需求。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更加在意父母对自己的关注、重视和接纳,能够让其感觉到支持和荣耀。父母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不要孩子为考级而学钢琴。不要把自己的权威,过度驾驭在孩子的思想之上,逼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当青少年在学琴过程中听到家长抱怨说“你要明白一点,你不是在给我学琴”,青少年就会感到非常委屈,因为父母而练琴是他们学琴活动维持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不去理解青少年的的想法和感受,动辄批评、打骂,那么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没有高压政策就很难维持下去了,而高压政策会给青春期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家长要与老师保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要积极与老师沟通与交流,从老师那里得知孩子在课上的实质表现,而并非完全依赖孩子的诉说。让孩子来评判教师的教学,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要知道,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思想复杂,情绪不定,又有逆反心理,他们经常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感到不满,向父母埋怨,怪罪老师。如果父母一味地纵容孩子们这样的想法,错怪老师,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更容易伤害教师的自尊。家长与教师之间相互不信任,会直接导致教育最终的失败,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的孩子。因此,作为家长,父母應该时刻向老师反应孩子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并走入课堂中,亲自体验教师和孩子的教学活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状况,和老师一起,相互配合,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参与钢琴学习的青少年数量在不断增多,钢琴教师要对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积极查找青少年钢琴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入手予以改进,进而不断提升青春期青少年钢琴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狄美文.青春期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个案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5).
[2]孙璐璐.浅析钢琴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5(5).
[3]黄莹.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实践能力:关于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2015(9).
作者单位:
乐山师范学院
关键词:青春期青少年;钢琴教育;教学方法
在艺术教育这个百花园中,钢琴以其历史悠久,音色优美、外观雅致、音域宽广、演奏技艺复杂,吸引了许多青少年来学习。但是,学习钢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几乎贯穿了孩子从儿童成长到青少年的所有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有的孩子顺利坚持了下来,有些孩子,却半途而废,没能坚持下来。有些父母发现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降低了对钢琴的兴趣,甚至开始抵触弹钢琴。不明其因的父母,就会理解为是老师没教好或认为自己的孩子对弹钢琴没有天分等原因。还有部分父母也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平时学业忙,负担重,影响了学习钢琴的效率。有许多本能坚持完成钢琴学业的青少年,最后却很可惜地选择了放弃。笔者同意并理解家长们的这些想法和举动,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老师和家长所缺少关注的,那就是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所面对的问题。在音乐艺术盛行的当下,很多青春期青少年选择参与到钢琴学习活动中来,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青春期青少年的钢琴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及时查找青春期青少年钢琴教育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则显得十分必要。
一、青春期青少年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活动不符合青春期青少年心理需求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增加了对外界因素的好奇心,其对当前社会的流行元素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流行音乐,青少年生来对音乐有着“原始兴趣”,在这种兴趣的推动下,很多青少年会增加对流行钢琴音乐的关注程度,降低了对古典音乐的欣赏及弹奏兴趣。很多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尤其是在青春期青少年的钢琴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无法进行科学的引导,忽视并打压青少年对流行音乐所产生的兴趣,使学生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产生对教师的叛逆心理,致使所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常会出现逆反心理的表现,这是因为他们的身心发育不够成熟、稳定,他们增强了自我价值的存在感观念,对自己的人格尊严看得很重,对待他人,经常会以自我意识形态进行评判而产生逆反心理的抵抗情绪。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心理的波动较大,总以主观的意识形态来判定事情的好与坏,不会对老师的批评与教育言听计从,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争论不休的现象经常发生,学生厌学、厌课,也变成了家常便饭。多数教师没有改进对青春期学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科学。在课堂上,很多教师觉得学生没有完成好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不知其原因就给予批评,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有的老师不具备评估学生自身水平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快速成才,大量布置了学生演奏技术能力范围之外的作品,学生弹得很吃力,一首曲子长时间啃不下来,久而久之,学生也对弹钢琴失去了兴趣,从而产生了抵触和消极的情绪。那些老师本来觉得可以通过让学生演奏高难度的知名大作,来得到家长们的良好口碑,增加自己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但实际上却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三)家长对青春期青少年学习钢琴的错误认知
家长是青少年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支持者与引导者。家长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学习钢琴中所存在的问题。比如,过于追求考级而去学钢琴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青少年大多是在上初中的时候进入了青春期。因为要提升各项学习的指标要求,家长给孩子安排了很多的补课和兴趣班,青春期的青少年因长期无法承受学习负担,而对家长的权威产生叛逆情绪。部分家长,只注重对孩子学习的培养,却缺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的关心,把孩子的钢琴学习错误的理解为是教师和孩子的责任,而不是自己的责任,与钢琴教师和孩子的交流时间较少,对学习情况了解不够,从而产生了对青少年学习钢琴的错误认知,进而影响到孩子学习钢琴的效果。
二、青春期青少年钢琴教育完善策略探究
(一)适应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由上述可知,喜欢音乐是青少年天性使然,若教师缺乏科学的教育,就会导致这种“原始兴趣”的衰减丧失或者转移变迁。多数的青春期青少年希望受到外界的关注,他们通常喜欢用自身的特长来包装自己,比如利用弹流行钢琴曲来得到别人对他的欣赏。此时,钢琴教师不应因为所谓的“学习任务”而忽略学生的满足感,在不影响正常钢琴学习计划的前提下,适当让学生弹一些流行钢琴曲,甚至可以让他们边弹边唱,适当培养基础的即兴伴奏能力,支持并鼓励学生参加流行因素的音乐会,展示自我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弹钢琴的兴趣,滿足青春期青少年对学习流行音乐的需求。
(二)灵活的教学方法
青少年有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而且近些年青少年钢琴教学效果并不是让老师非常满意,所以非常有必要对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推广。相对而言,青少年的阅历还比较浅,问题思考方式有待改进,虽然其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具有跳跃性特点,对钢琴艺术的理解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在新的环境下,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进,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科学教育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钢琴学习活动中来,并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提升学习效果。由于会弹琴在整个社会背景中被认为是一种杰出能力、良好修养和高尚品味的表现,因此,会弹琴往往容易给青少年带来自尊、地位的满足。大多数青少年主要以尊重的需要为主,那么教师就应该多强化青少年这方面满足的体验,并用这些需要来进一步培养新的需要,尽早唤起青少年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发现青少年学习需要的类型,用最容易培养青少年稳定学习的需要作为学琴的诱因,进而不断促进青少年钢琴教育活动的开展。
教师应该对青春期青少年多以鼓励加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切记对其进行过度批评和指责,更不能有伤害其自尊心理的过激语言行为。教师不要抱怨学生在课堂上的不佳表现,更不能发牢骚,要积极与学生进行知心交流,了解其不佳状态的原因,既要成为学生的好老师,也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尊重教师,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用“教”与“谈”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青春期的学生度过难关,重新回归课堂。 (三)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家长要明确知道,喜欢音乐,并不意味着青少年想学钢琴,所以为了激发青少年学习钢琴的兴趣,必须要适应青少年的心理需求。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更加在意父母对自己的关注、重视和接纳,能够让其感觉到支持和荣耀。父母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不要孩子为考级而学钢琴。不要把自己的权威,过度驾驭在孩子的思想之上,逼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当青少年在学琴过程中听到家长抱怨说“你要明白一点,你不是在给我学琴”,青少年就会感到非常委屈,因为父母而练琴是他们学琴活动维持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不去理解青少年的的想法和感受,动辄批评、打骂,那么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没有高压政策就很难维持下去了,而高压政策会给青春期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家长要与老师保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要积极与老师沟通与交流,从老师那里得知孩子在课上的实质表现,而并非完全依赖孩子的诉说。让孩子来评判教师的教学,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要知道,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思想复杂,情绪不定,又有逆反心理,他们经常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感到不满,向父母埋怨,怪罪老师。如果父母一味地纵容孩子们这样的想法,错怪老师,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更容易伤害教师的自尊。家长与教师之间相互不信任,会直接导致教育最终的失败,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的孩子。因此,作为家长,父母應该时刻向老师反应孩子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并走入课堂中,亲自体验教师和孩子的教学活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状况,和老师一起,相互配合,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参与钢琴学习的青少年数量在不断增多,钢琴教师要对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积极查找青少年钢琴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入手予以改进,进而不断提升青春期青少年钢琴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狄美文.青春期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个案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5).
[2]孙璐璐.浅析钢琴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5(5).
[3]黄莹.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实践能力:关于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2015(9).
作者单位:
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