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揣测义副词“怕不是”的词汇化与标记化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hikd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中“怕不是”已经演化为表揣测义副词,“怕不是”几个音节连用最早见于宋代,元代开始词汇化,明代其副词用法还比较少,清代“怕不是”副词用法大量出现,词汇化成副词以后进一步标记化,具有了话语标记功能.该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怕不是”的词汇化动因和机制进行分析,“怕不是”词汇化动因是语言表达的主观性与主观化,机制是相邻句位和反问句的语境吸收;“怕不是”完成词汇化过程以后,随着使用频率增加进一步标记化具有了话语标记功能,起到突显主观情态、开启话题、语篇衔接和交互主观性等语用功能.
其他文献
何为道德运气?道德运气是否会对康德式的道德律构成威胁?复杂性科学为深入研究道德运气的影响限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觉.将复杂性科学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道德领域,参照自然科学的建模方式,把道德主体行为与策略作为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论证了道德伦理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合法性、机理及模型,并将道德运气、道德律置于道德伦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道德运气对部分道德个体具有一定影响,但对道德伦理系统并不构成威胁,而康德式的道德律则是道德伦理系统的一种极端状态.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次选择回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书,对其中劳动概念予以全面的批判继承,批判工作的展开锚定于主奴关系思想.这些批判曾产生诸多理论谜团:马克思对奴隶劳动抽象性一面的强调有意忽略了黑格尔劳动概念具体的物质性一面;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积极性一面的批判是为了突显黑格尔精神哲学背后隐藏的异化形式;1844年手稿刻意忽视了主人-奴隶身份转换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恐惧,恐惧作为一种意识性情绪与真正现实中的各种异化形式相比已不足为患.对相关问题的澄清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得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科技人才荟萃,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人才群体.其来源包括四部分:从红军队伍里走出来的科技人才,从国统区和沦陷区奔赴延安的科技人才,援华国际友人中的科技专家,以及党和军队自己培养的科技人员.该群体人才数量相当可观,仅高级专家就有数百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工业及军工生产、医药卫生、农林牧业生产、科技教育等部门.从学历层次看,既有博士、教授级别的高级专家,又有众多大学或专科学历的科技人员,还有留学归来的精英.在当时的边区,科技人才备受优待,有职有权,政治上得到信任,社会上广受尊重,体现出我党我军尊重
2000年国家公布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简本)之后,仍有不少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方式研究完善其结论.该文认为,应用SkyMap、易通万年历等电脑手机软件,分析西周上百个青铜器金文所载历法、天象,结合《今本竹书纪年》等古籍所载相关历史事件及干支纪年,可以推算还原西周诸王王年.该文再考、重排了西周十二个王年,特别提出了有别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武王伐纣之年为前1050年.通过干支历法与历史文献的相互验证,认为《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的西周有关历史事件是真实的客观的,应该是古人对前人《汲冢纪年》遗存进行后续研究的一个历史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构成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主导性.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表现出了两方面的职能——生产力属性与技术统治的属性.技术理性深入人心,它以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和国家推动为动力不断实现飞跃;同时,工具技术活动又以一种新的伪装自我的形式即价值观的形态占据人们的社会生活乃至精神世界.哈贝马斯认为,由于技术统治的原因,生产力已经丧失在现代社会对人解放的能力.他试图通过交往和学习实现个人之间的理想生活状态以及社会进步的动力机制,但是由于忽视了社会关系的要求,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乌托邦的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资本逻辑呈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客观化的事物化的逻辑,其基本内涵是:资本主义的行为主体是“经济人”,由“经济人”组成了逐利市场,而基于逐利市场的整个社会机制以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为发展模式.资本逻辑制造了人类对自然的奴役,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基础.生命共同体理念要求人类走从资本逻辑到生态逻辑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它是人们思维方式、生活价值的重塑和变更,为人类走出当前的生态困境贡献了中国方案.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直接批判.在写作过程中,马克思两次放弃了原定的计划.第一次,是马克思认识到,将哲学—逻辑学批判(针对思辨的批判)和经济学、政治学(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既无法完成对黑格尔的哲学—逻辑学批判,也无法完成对黑格尔法学和国家学说的批判.第二次,是在《手稿》中,当马克思彻底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中“虚假的实证主义”的逻辑错乱,从而完成了对黑格尔的哲学—逻辑学批判之后,马克思发现在哲学—逻辑学的范畴中并不能实现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预期目的 ,所以果断放弃了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充斥着为数不少的二流子,他们的存在使新生乡村政权陷入诸多困境,二者的冲突与张力威胁了整个乡村政权的内在稳定.为此边区掀起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二流子运动,通过以党政领导为核心,劳动模范为引领,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利用和转换了传统的乡村权力,实现了二流子从游民到新人的身份蜕变、乡村社会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以及边区群众认同从离心到向心的嬗变,进而重塑了共产党在乡村的政治权力基础,推动了边区新生乡村政权的建设.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即《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可以看到,两个历史决议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通过系统总结不同时期的历史经验,完成了全党思想的统一,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第一个历史决议,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第二个历史决议,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两个历史决议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得出
明清时期,文献中表示“原初的”意义的“元”被改作了“原”.明顾炎武《日知录》、清郝懿行《晋宋书故》推测了相关的社会原因.现代研究中,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指出两字形有假借关系,且“原”字一借不归,彻底代替了“元”.考察发现,现代汉语里,以“原初的”之义造词的只有“原”,它成了新本形和“属性素”.回答学界宜用“元典”还是“原典”作“原著经典”的专称问题,我们认为,“原典”是优选,因为它兼有字形理据与时代理据,可以得到词素所在造词序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