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林:从“北漂”到药农致富带头人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acmis4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是一名“北漂”,从重庆到北京,然后去了大连,一路怀揣梦想,一路跌跌撞撞。
  他在深山里种草药,17年来,跌倒,爬起,从无数次失败中摸索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加工+市场”的产业链条,中药种植面积达17.2万亩,帮助3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子300多个贫困户脱贫摘帽。其中,他还花10年为乡邻们修路。
  他,就是曾在2012年被团中央、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杨昌林。
  回到原点 坚持寻梦
  “什么苦活脏活累活我都干过,印象最深的是在大连一个工地做水泥工,气温零下二十几度,我因重感冒高烧昏倒在工地,幸亏被工友发现及时送到了医院。当时就特别想家,想着万一哪天遭遇不测,还能留在家乡留在父母身边,就不会有什么遗憾。”杨昌林谈起回乡创业的初衷时,往事历历在目。
  杨昌林于1981年出生在四川省达州市一个地处大巴山峡谷腹地的小山村,那里山高路远,但土地肥沃,雨量丰沛,山里的中草药很丰富,采药换钱是当地村民的一个营生手段,杨昌林从小便跟随父母上山采药补贴家用。
  2000年,从宣汉县职高师范专业毕业的杨昌林选择外出打工。他像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梦想一路北上,从重庆到了北京,后来又去了大连。一路的艰辛和苦难无人能诉,在异乡差点因重病丢了小命的经历,让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几经思索,他跟父母反复沟通,表达自己想回乡种植中草药的想法。种了一辈子地、挖了半辈子草药的父母,当然深知当药农的辛苦,再加上当地山路遥遥,条件落后,20世纪90年代初,乡亲们尝试集中种植中草药都没能成功,这些因素加起来,父母坚决反对杨昌林回乡从事这种没有出路的苦营生。
  俗话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家人的反对没能阻止杨昌林的脚步,2003年一开春,他就踏上了回乡的路。为了攒够承包山地的钱,杨昌林卯足了劲去县城打工挣钱,白天修摩托车、做销售,晚上摆地摊儿赚外快。同时,他还利用节假日四处考察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先后走访湖北、重庆开县、重庆城口县、陕西等地,看到了药材行业的市场潜力,更加坚定了他在家乡种植中药材的决心。
  到了2003年秋天,杨昌林终于用攒够了的3万块钱,在海拔1980米的山上,承包了已经荒废5年的药材厂 ,一共300亩地,这远远超出他最初想租100亩的设想。“当初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租100来亩地,让村里的乡亲们集中种植党参和云木香,再集中采摘卖出去,大家共同致富。”杨昌林对本刊记者说。
  村民回忆说,租完地后的两年时间里,因为资金短缺,杨昌林一头扎进了深山老林,孤身一人住茅草房、喝积水、点煤油灯,他每次上山都会背上一小袋大米,几斤菜油,在山上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由于过度疲劳,加上因生活条件艰苦导致的营养不良,杨昌林在山上病倒了。他摸索着寻找有信号的地方,用仅剩一格电的手机向亲友求救,后被送往医院治疗10天才痊愈。
  这还不算是让杨昌林更难受的,让他恼火的是头一年的中草药绝收。“在扩充种植初期,我为了追求高收益,盲目把已经种下去的云木香全部拔掉改种党参,却忽略了党参所需的种植季节和环境。党参需要在冬季雪地里种植,而我补种的时候已经开春,杂草和党参一起发了芽,党参芽和杂草芽混在一起根本无法除草,再加上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技术,一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当年被我拔掉的云木香,到了年底竟然价格疯涨。自己的投资搭进去不说,连工人的工钱都无力支付。”杨昌林对当初的盲目操作后悔不已。
  当头一棒,创业该如何继续?
  杨昌林意识到要想走出困境,光靠勇氣是不够的,自觉吃了“没文化”的亏,他暗下决心:要用知识武装自己。
  于是,杨昌林拾起书本,潜心钻研,每当遇到不懂的种植技术,就跑去问村里的“老把式”,如果是前辈们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跑去县里请教专家。另外,县里组织召开的技术培训、创业培训,他一次不落。
  杨昌林根据掌握的种植技术,吸取了种植党参失败的教训,重新改回种云木香,果然到了年底,收获1.5万斤云木香。从“北漂”青年到“驻山”药农,杨昌林2009年被评为县里的“十大杰出青年”。
  要有销路 更要有“出路”
  杨昌林种植的云木香虽然丰收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销路难题。
  “我那时作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初出茅庐,在中草药行业根本没有人脉资源,也很难得到客商老板的信任。当时正赶上成都召开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我决定去碰碰运气。”这次博览会,让杨昌林眼界大开,“到了博览会现场,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展位就递名片,还顺便跑去成都的中草药市场揽客户。没想到展会结束后没多久,就有客商找上了门。客商来时,我种植的药材还没有开挖,于是客商就在我家住了下来,我陪他一起从乡亲们手里收药材,最后他还答应全部收购我的药材。”
  如果说成都之行让杨昌林“见了世面”,那么跟客商的“亲密接触”,让杨昌林学到了不少中草药种植的生意经:他意识到规模化、订单化、产销一体化才是中草药种植的未来。
  此后,市场需要什么,杨昌林就会组织农户种什么。凭着对市场的分析判断,杨昌林逐渐积累了经验,并且积攒了一笔资金。他开始招募农户自愿种植中草药,到2009年,种植面积已经超过8000亩,形成了厚朴、党参、野生天麻等中药材立体种植,达到了药成林、林成片的规模效应,这也为后来中草药种植基地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药材种植成了规模,“出路”的考验接踵而来。
  “2009年,我有三万斤云木香在山上,客商直接给了2万块钱定金,希望能够马上收货。可山里没有路,不通车,还时常下雨,根本没有工人愿意上山搬运,这批货前后拖了半年。”杨昌林说。
  杨昌林意识到,要致富,必须先修路。订单农业要想发展,确实迫切需要一条可以通往外面世界的路。
  于是,他开启了自费修路的致富行动。但个人修路哪有那么简单,光是经费就得好几十万。杨昌林只得先拿出准备买婚房的10万块钱,到2010年夏天,他东拼西凑出60万元,请来工人,为村民打通了龙泉乡小坪村至柒棚子基地9.8公里盘山公路。这样一来,不仅方便了自己种植的药材进出运输,也给几个乡镇村民送上了一条福祉路。   “其实早在2005年,杨昌林就已经开始修路,一段一段修起来,用了半年时间才成型,起初只是可以骑马上山,后来经过加固、拓宽,已经可以通摩托车了,但还无法达到卡车进山运输药材的标准”,乡亲们对他自费修路很是感激,“他自己的皮卡车已经到了报废的年限,却一直不舍得掏钱去换,就这么一笔一笔投入资金,一段一段修进山路。人手不够时,杨昌林就会拿起榔头,光着膀子加入施工队”。
  原本只想修通村里的路,没想到路却越修越远。10年时间里,杨昌林修好了20多公里的山路,连接起了两个村庄。更多的村民加入到了药材种植中,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路修到哪儿,中草药就种到哪儿。这条山路,解决了中药材如何出山的运输难题,也方便了客商来考察,同时,也让杨昌林的中药成交量和知名度得到了极大提升。
  规模化种植 实现共同富裕
  2009年,在当地政府推出扶持返乡创业青年的政策支持下,杨昌林计划着打造他的“药材王国”,他率先注册成立了“宣汉县昌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合作社向農户免费提供优种优苗、栽培管理技术,并且保证药材产品的回收。在杨昌林的带领下,当时宣汉县有12个重点乡镇、48个村、4800多户农户从事中草药种植。
  一条河、一座山、一排沟把达州市的土地分为黄、黑、红三种土壤,借助独特的区位优势,杨昌林带领大家种植的中药材分布在海拔600米到1500米之间,根据海拔高度安排种植不同的药材。
  杨昌林对家乡秦巴山区的感情,全部化为他的规划和梦想。他希望将周边适合种植中药材的地方打造成“公司+基地+农户+加工+市场”的一条龙产业,想让这里的乡亲们变为药农,让他们靠山吃山,都能走上致富路、创业路。
  2011年杨昌林又成立四川省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逐步做大做优地道中药材产业。公司种植了包括厚朴、木香、黄柏、丹参、柴胡、天麻、重楼等在内的几十种地道中药材,种植面积7万余亩,覆盖周边地区26个乡镇53个村。公司拥有近50名的专家团队,近百名员工。
  截至到目前,杨昌林先后在达州市通川区、宣汉县、开江县,万源市达川区等县市区的30个乡镇100多个村落,带动5000余户村民种药材17.2万余亩,净利润达2.1亿元,帮助300多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帮扶180多户精准贫困户成为药材种植大户,培养出10多名“百万富翁”级的药农,为乡亲们开辟了一条发家致富路,也为四川省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积攒了发展后劲。
  “实现了药材种植规模化,但其前期的加工处理是一个重要环节,以前我们这里根本没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中药材加工厂,更别提能把药材加工做成一个完整产业链的工厂。”如何把中药材做成产业生产链,是杨昌林反复琢磨的问题。
  终于在2017年3月,杨昌林投资1.2亿元,在宣汉县双河镇方斗村食品工业园区征地48.8亩,计划分三期建立年产能力达5000吨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厂。目前第一期建设项目已经竣工投产,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新建生产车间、综合业务用房、检验中心等,引进尖端的切制、炒制生产技术,新采购了自动化生产线、筛选机、洗药机、润药机等设备,形成年产云木香饮片500吨、丹参150吨、玄参350吨的生产能力,目前是川东北地区最大的中药生产厂。年销售额为2.3亿元,可创税1300万元,年利润达2000多万元,同时可吸纳300人就业。
  由于中药材附加值的提高,四川省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的中药材种植和销售已成为周边和本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如今,公司年产中药材1.2万吨,产值达1.3亿元,创税3600万元。公司还先后荣获“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部星创天地”、四川省“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企业、“省级示范专合社”、“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等殊荣。
  当被问及成功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经验时,杨昌林笑着说:“无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利用脱贫攻坚政策,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部门项目的帮扶,不断壮大中药业发展的产业链。然后利用自有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和村社发展中药材产业,利用公司搭台、政府站台、群众参与的办法,发动广大村民种植中药材,公司对农户种植的药材实行保底回收,解决老百姓销售难的困扰,大力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后是规范种植标准,优化栽培技术,实行统一授课和示范,定期进行病虫害管理。公司采用自行种植、自行生产、自行销售、严格检测、种销对路的办法,根据市场行情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中药对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后疫情时代,随着大家对中药认知的提高,中药行业发展未来可期。
  坚守脱贫致富的初心,传递绿色药材的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对于产业未来的发展,杨昌林不是没有思考过,“下一步,我计划建集饮片、提取物、粉剂、颗粒、配方‘五为一体’的生产加工厂,邀请院士、专家为当地基层创业者提供基础服务和创新途径,提升产学研合作效果。以标准化加工厂为载体,通过电商销售平台,大力规模化、标准化产销中药材。”
其他文献
教材是每位教师和学生手中备有的学习资料,如何使用好教材,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欣赏的眼光阅读教材、实践的眼光阅读教材、研究的眼光阅读教材以及质疑的眼光阅读教材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使用好教材,为教师和学生做出比较好的示范.
韩芳,2005年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拿到了药物制剂和英语双学位。毕业后进入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特种化工产品公司科莱恩工作;不久之后,进入国际化学制品龙头企业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工作,在阿克苏诺贝尔工作了十余年,成长为国际矿业化工浮选领域顶级专家。  熟悉韩芳的人,都知道她有上进心,有野心,更有专业技术能力。在工作中,她是典型的结果驱动型,具有快速有效学习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在理工行业圈内,有“生化环材
又到共和国华诞。三个月前的6月17日上午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9月17日下午1点30分左右,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安全回家,神舟十二号任务圆满完成。“太空出差三人组”刚返回地球,神舟十三号飞船将搭载新一组航天员踏上太空之旅。志高霄汉近,梦广天地小。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神舟”的飞天航迹,标刻着中华民族“摘星揽月上九天”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以“万有引力定律”元质量为例,探讨了该元质量的评价标准,尝试了该元质量对应的科学方法显化和以元质量为突破口的学业动态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在学生日常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并对试评价的样本数据进行了简要分析以初窥评价效果.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要求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高中物理关键能力包含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中的主要内容,也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物理高考加大了关键能力的考查力度,有必要对其深度剖析和解读,以便更好地引导物理教学.
南京农业大学泰州研究院是由南京农业大学与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旨在推動南京农业大学技术成果向泰州集聚,加快成果转化,促进泰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泰州研究院成立3年多来,积极发挥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泰州研究院为桥头堡和服务窗口,统筹南京农业大学全校资源助力泰州乡村振兴,结合泰州现代农业发展急需,成立了由146人组成的泰州研究院专家智库,组建了优良稻麦品种选育及高效栽
物理核心素养是培养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究是培养发展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方式.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认识自然本质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从高中物理课堂的角度出发,以“实验:金属丝电阻率的测量”一节为例,通过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引领学生们进行有思考的科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们的物理核心素养.
我国基础教育为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学科凝炼了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结构,编制了新版高中教材.新版物理教材的优化主要体现在章节结构以及课后习题两方面,其中,新教材课后习题在数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的变动.本文选择以新教材中变化较大的“抛体运动”“圆周运动”两章课后习题为例,从习题所体现的素养水平出发,全面分析新教材课后习题的特点:基础性、情境性、思维性和探究性,为新课改中习题的选择与应用提供帮助,给一线教师以相关启示.
摘要:推动学术交流与智库建设协同创新、促进学术交流向智库转化是科技社团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研判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国内外科技社团学术交流和智库建设的性质特点和现状趋势,分析提出了科技社团学术交流与智库的关系及主要问题,综合提出了促进科技社团学术交流与智库建设协同创新的方法机制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社团;智库建设;协同创新;方法机制;对策建议  1 学术交流与智库建设的特点  科技社團是专家学者进
9月23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办的“亚洲品牌大会”在上海召开。会上发布了2021年“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个品牌入选。我国民族乳企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的品牌“飞鹤”再度上榜,据悉,这是飞鹤第三次入选该榜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商家主导产品的时代已黯然落幕,国人的新时代消费观念已经形成,国货的崛起就是新时代消费观念的一种体现。国人越来越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