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6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已深入小学数学教师的心中。本文从创设生活化情境、挖掘生活化资源、解决生活化问题、设计生活化练习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方法,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金钥匙。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教学 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教师应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教学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和读懂生活中的数学,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数学水平。如在教学“数一数”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一组图片:3个同学在踢足球、2个女孩在跳绳、4个同学在做气象观察等,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活动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和配合。这样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和探究中,充分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掌握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消除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缩短学生掌握新知的时间。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笔者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张华希望儿童节那天,爸爸妈妈能陪同她去公园。可是,她爸爸妈妈的工作很忙,从五月七日开始,妈妈每工作六天休息一天,爸爸每工作八天休息一天。你能帮张华算算,她的心愿能实现吗?”笔者话音刚落,学生们就纷纷行动起来,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笔者自然引出了“最小公倍数”这个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探究知识、在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收获快乐,使课堂绽放出异样的精彩。
  三、挖掘生活化资源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师应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从而使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具体化,真正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笔者先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当学生发现它的厚度不到1厘米时,就会产生疑问:“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看着学生迷惑的眼神,笔者自然引出了“毫米”的概念,然后通过揭示“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四、解决生活化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如果把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会倍感亲切,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如在教学“分类”后,笔者先让学生去超市做调查,看看超市里的物品是按什么规律归类的;然后,再让学生把教室布置成超市,按自己的想法把各种物品分类。就这样,课堂成为了智慧飞扬的天地,生活化的问题更好地培養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设计生活化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体现。为了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灵活运用解题技巧,改变练习形式是一个有效方法。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课本中有“185-98=185-100 2”这样一题,学生难以理解“减100时为什么要加上2”。于是,笔者通过一道生活化的练习题向学生解释:“妈妈带了185元钱准备去药店买一盒98元的补品。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我们应用185元减去100元。然后,营业员找回2元,我们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2元应该加上。”这样一来,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都是发现学习数学的机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小学)
其他文献
小区住房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工程造价、进度与质量进行目标的控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工程造价。小区住房应该在保证工程质量完成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资金内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让世界充满爱”是本单元的主题。长期以来,对该文思想内涵的解读都停留在“爱”这个层面,如:“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教师教学用书)。而且“爱”的对象都局限在“弱者”(教材)“劳动妇女”(教师教学用书)等称谓上。对此,我不敢苟同。  第一,我们为什么总是喜欢从阶级或经济地位去看待人物?阿长是“女工”、“保姆”、“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