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一种后天的复杂的个性品质。小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影响下,知识经验不断地丰富,兴趣也在不断地发展。《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有了学习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反之,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处于抑制状态,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对计算练习最容易感到厌倦,也往往由此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以至于将数学学习视为一种负担。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二年级计算教学中,我创设多种情境组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变厌恶数学为喜欢数学。主要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应用机会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很广的学科,我们要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新学期开学初,我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项简单的调查,了解到我们班63人中,喜欢语文的有54人,约占85.7%,喜欢数学的有9人,约占14.3%,问其原因,主要是语文教科书上有生动引人的故事情节,而数学则显得枯燥乏味。因此,我从多方面启发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尽可能地创造实地应用数学的机会,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以后,我组织“开办小商场”的游戏,让每个学生带一些学习用品和玩具,标上价格作为商场里的货物,由学生选派五名同学作为商场的收银员,其他同学当顾客。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彩纸,代表不同面额的货币,发给学生(顾客每人发100元,收银员每人发20元零钱),然后学生在商场里自选两件以上的商品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顾客首先要进行估算,看100元是否能买自己想要的几件商品。在结账时,顾客和收银员都要对所购商品的总价进行计算,当两人的计算结果相同时才可以进行付账。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进行了计算练习,而且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并通过活动深刻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同时产生了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二、开展竞赛活动 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的计算技能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才能形成,但反复的练习最容易让二年级的小学生感到厌倦。通过平时和学生接触,我了解到我们班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好胜、好强、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针对这一心理我设计了两种类型的竞赛活动——个人竞赛和小组竞赛,以激发学生练习计算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个人竞赛利用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做作业的时间进行,学生每人一个练习本,第一页空出留做印红五星,每次做四道题,全对的就可以在第一页印一颗红五星,每两个星期进行一次总结,看谁的红五星最多。为了鼓励学生,我在第一次竞赛前每个本子上都印了一颗红五星,告诉他们这寄托着我的希望。这种竞赛极大地鼓舞了学生,每次作业本发回来他们都要数一数自己的红五星,比一比同伴中谁的最多,如果没有得到红五星,就会立刻看自己的作业错在哪儿了,以便在今后不再重复类似的错误。
小组竞赛是每周一、周三、周五早晨上课时间进行,把全班同学按座次前后分为九组,每组七人,每组发一张试卷,纸上有七道题,每人做一道,做完后立刻交给老师,每次做得又对又快的组就可以在“成就榜”上得到一面小红旗,比一比哪个组得到的红旗最多。这样学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有几名责任感很强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帮助计算差的学生,我看了心理很欣慰。通过竞赛活动不仅达到了训练目的,而且使学生增强了合作意识,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起计算,总会使人联想到繁难的演算,因此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枯燥的、艰苦的劳动。其实,数学教材有它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例如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我别具匠心地在黑板上写下了0、1、2、4、5、8这六个数,让学生先试一试你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然后同桌两人为一组,用自己想出的两位数组成加法或减法试题,作为给对方同学设下的陷阱,看他(她)是否能安全越过陷阱。这样全班立刻活跃起来,大家都冥思苦想要难倒对方,不但出的题目合情合理,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对方做完以后还要评判对方是否做对了,是否越过了陷阱。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途径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学生追着老师要求进行计算比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期末测试中我们班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比同年级的其他班高出许多。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对计算练习最容易感到厌倦,也往往由此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以至于将数学学习视为一种负担。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二年级计算教学中,我创设多种情境组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变厌恶数学为喜欢数学。主要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应用机会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很广的学科,我们要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新学期开学初,我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项简单的调查,了解到我们班63人中,喜欢语文的有54人,约占85.7%,喜欢数学的有9人,约占14.3%,问其原因,主要是语文教科书上有生动引人的故事情节,而数学则显得枯燥乏味。因此,我从多方面启发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尽可能地创造实地应用数学的机会,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以后,我组织“开办小商场”的游戏,让每个学生带一些学习用品和玩具,标上价格作为商场里的货物,由学生选派五名同学作为商场的收银员,其他同学当顾客。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彩纸,代表不同面额的货币,发给学生(顾客每人发100元,收银员每人发20元零钱),然后学生在商场里自选两件以上的商品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顾客首先要进行估算,看100元是否能买自己想要的几件商品。在结账时,顾客和收银员都要对所购商品的总价进行计算,当两人的计算结果相同时才可以进行付账。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进行了计算练习,而且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并通过活动深刻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同时产生了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二、开展竞赛活动 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的计算技能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才能形成,但反复的练习最容易让二年级的小学生感到厌倦。通过平时和学生接触,我了解到我们班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好胜、好强、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针对这一心理我设计了两种类型的竞赛活动——个人竞赛和小组竞赛,以激发学生练习计算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个人竞赛利用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做作业的时间进行,学生每人一个练习本,第一页空出留做印红五星,每次做四道题,全对的就可以在第一页印一颗红五星,每两个星期进行一次总结,看谁的红五星最多。为了鼓励学生,我在第一次竞赛前每个本子上都印了一颗红五星,告诉他们这寄托着我的希望。这种竞赛极大地鼓舞了学生,每次作业本发回来他们都要数一数自己的红五星,比一比同伴中谁的最多,如果没有得到红五星,就会立刻看自己的作业错在哪儿了,以便在今后不再重复类似的错误。
小组竞赛是每周一、周三、周五早晨上课时间进行,把全班同学按座次前后分为九组,每组七人,每组发一张试卷,纸上有七道题,每人做一道,做完后立刻交给老师,每次做得又对又快的组就可以在“成就榜”上得到一面小红旗,比一比哪个组得到的红旗最多。这样学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有几名责任感很强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帮助计算差的学生,我看了心理很欣慰。通过竞赛活动不仅达到了训练目的,而且使学生增强了合作意识,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起计算,总会使人联想到繁难的演算,因此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枯燥的、艰苦的劳动。其实,数学教材有它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例如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我别具匠心地在黑板上写下了0、1、2、4、5、8这六个数,让学生先试一试你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然后同桌两人为一组,用自己想出的两位数组成加法或减法试题,作为给对方同学设下的陷阱,看他(她)是否能安全越过陷阱。这样全班立刻活跃起来,大家都冥思苦想要难倒对方,不但出的题目合情合理,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对方做完以后还要评判对方是否做对了,是否越过了陷阱。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途径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学生追着老师要求进行计算比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期末测试中我们班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比同年级的其他班高出许多。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