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陈俊
北京今日潮流(企业)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全国理事
北京浙江商会会员部副部长
北京工商联温岭商会顾问
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1996年始组建北京今日潮流企业策划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7年策划北京天意市场、天外天市场等招商引资工作。
1998年策划北京西客站商圈的定位和招商引资工作。
1999年策划热水器行业万和、万家乐商战。
2000年——至今
1、策划北京西餐食品的重新定位和市场营销。
2、高科技节水厕具的定位和市场营销。
3、北京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的定位和招商引资工作。
4、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中国商贸城的定位和招商引资工作。
5、北京老字号品牌的重组工作。
激情燃烧的岁月
陈俊永远会记得,少年时在海边憧憬日出的片刻,他的梦想从那时便起飞了: 80年代,他从浙江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温岭做了几年英语教师。由于酷爱写作和摄影,那些年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百万字各类体裁的文章,其中包括教学论文、新闻摄影、文学作品,还有译文,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笔杆子。可青春的激情让他一心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92年时,陈俊硬凭着写文章挣下的两万块稿费,成为了该市自费留学第一人。
“确确实实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在海外吃尽各种各样的苦难,才能在现在以很平和的心态对待各种困难,面对各种复杂的形势。”在国外,陈俊凭借令人刮目相看的外语,很快赢得了一家中方商务公司的信任。作为翻译,他陪着这家公司的商务代表,先后跑遍了东西欧十几个国家,近距离接触并考察了发达国家公司运作的基本模式,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漂”了几年后,他决定回国发展。无法释怀的文化情结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他认为北京所具有的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包容性,是中国任何城市都无法替代的。于是1995年初春,陈俊回国到北京,起初他在一家外企担任外国专家组翻译兼中方经理,后来又一次偶然机会,经过一番过五关斩六将的拼杀,他非常顺利地通过了应聘,成为一家经济类主流大报的正式记者。“当时在一个200块钱月租的小平房里,到了冬天房子通风特别好,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呀!我那时候说,用不了几年我就必须要在北京站住,要有自己的根据地。”陈俊打了个代表坚决的手势。
最耀眼的出征
陈俊成了“工作狂”,但在“疯狂”的采访和写作中,他却发现一个问题——很多经济部门和企业在商业策划上缺少明确的思路和定位,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广告宣传费花了不少,效果却不大,甚至适得其反。那么如何使文化与商业有机融合,将文化融入到商业运作之中呢?他突然想到了“策划”这个词,这又一次灵感的闪现,让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要走出去,只走属于自己的路。
陈俊又出走了,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得更远,激流勇退后的他,注册成立了北京今日潮流企业策划公司。作为专业策划人,他从不急功近利,而是先与在商海中沉浮多年的企业家们交上了朋友,了解他们在经商中的酸甜苦辣和企业文化的需求及突破口,同时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商业策划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在说到他的得意之作——北京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的策划时,温和的陈俊突然提高了嗓门:“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却得不到合理的定位和开发,当时我就想这样下去不行,一定要改变。”
陈俊说的“改变”,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潘家园有亚洲最大的古玩交易市场,每年会吸引数十上百万次的文人雅士、文物玩家、古董商人,也是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到北京旅游的必到之地。利用这块“风水宝地”可以带动该区域文化产业和服务业,并形成品牌效应。然而,该区域却一直定位为北京“南城文化板块”。这既不能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广延性,又没有凸显出一种大文化乃至跨文化商业的理念和定位。在策划方案中,陈俊有理有据地分析,从潘家园的人文历史到古典文化,从该地区的古玩城,旧货市场的现状到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定位构思,提出用“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来取代沿用已久的“南城文化板块”、“商业区”等模糊概念和定位,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好卖点。对于这个定位,市政府邀请了北京三十多家媒体以及专家和商家予以评判,与会者掌声数次打断了陈俊的发言。“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这个富有全新区域经济理念的称呼,在北京一炮叫响。陈俊完成了一次最耀眼的出征。
此后几年间,在北京西单、木樨园等商圈,以及万通、天意、天外天等大型市场的发展蓝图上,都留下了陈俊浓重的策划笔墨。
“新浙商”的眼界
2005年5、6月间,一场由上而下发起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席卷大江南北——上海跌价、广州震动、北京降温。就在这时,却出现了个“浙江投资团”引来人们关注,许多声音在惊呼着:“狼来了!”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手凌厉、气势凶猛的浙江炒房团让人闻风色变,他们创造了许多城市的地产暴富神话,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国家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使许多专事炒房族资金被套牢,而各方争论的焦点是:这一枪是不是“换汤不换药”的虚晃?“与其血本无归,还不如顺水行舟、化零为整。要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做最有效益的事。” 陈俊的目光斩钉截铁。作为浙江投资团的发起人,他再次被光环笼罩。当时,陈俊带领60余名浙商精英北上,开始新一轮投资。他告诉记者,如今在北京的浙商共有40多万人,这支队伍每年给北京缴纳税收大概有150多亿,在北京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那为什么要在浙商前加一个“新”字呢?是因为从前的浙商大多文化少、起点低,仅凭着一个鸡毛换糖的货郎担就敢闯天下,而对第二代、第三代浙商来说,他们都经过了高等教育,甚至国外留学教育,对于把握商业的走向有更清醒也更成熟的考虑,“新”里面包含着科技型,信息型,智慧型,这和第一代就有了彻底的区别。他打了个很生动的比喻:“大家都知道,20年前的浙商是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现在不是了,现在是白天照样做老板,晚上睡洋房。”陈俊心目中的新浙商,是一股正喷薄而出的力量。
陈俊反复论述道,浙江投资团并不止投资房地产,它要运作的项目更多,它的定位是“投资北京、服务北京、建设北京”,为此,他制定了四点原则——科学化的论证、规范化的操作、多元化的投资、市场化的运作。所谓科学化的论证,以房地产为例,就是在选择项目时,会从交通、环境、物业和价格比等多个方面去论证这个项目值不值得投资。规范化、市场化就是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以市场经济的方式运作。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多元化投资,这表示什么样行业的项目投资团都可能去投资,包括百货、交通运输、IT行业等。
但投资房产毕竟是浙江人祖辈流传下来的民风,精明的浙江商人在北京会不会也像在上海那样,重演“买房如买大白菜”的大戏呢?陈俊的回答是否定的。他笑着表示,今天在北京投资的浙江人不会什么样的房子都去买,也会考虑环境、交通、物业管理和性价比。就以他的投资团为例,只能说是走马观花看盘,不会像打仗一样,到一个阵地就拿下一个。“我们是做长期投资的。”他把话说得铿锵有力。
采访中,陈俊反复强调一个词“抱团”:“做任何事都要团结,人对了,精神对了,事业才能对。新浙商也好,新策划也好,首先都要从做好一个人开始。”他还透露了下一步,是要率领着浙商投资团走出国门,到朝鲜、到俄罗斯去,陈俊目光熠熠,手指着世界地图:“在那里,有我们的广阔天地”。
北京今日潮流(企业)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全国理事
北京浙江商会会员部副部长
北京工商联温岭商会顾问
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1996年始组建北京今日潮流企业策划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7年策划北京天意市场、天外天市场等招商引资工作。
1998年策划北京西客站商圈的定位和招商引资工作。
1999年策划热水器行业万和、万家乐商战。
2000年——至今
1、策划北京西餐食品的重新定位和市场营销。
2、高科技节水厕具的定位和市场营销。
3、北京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的定位和招商引资工作。
4、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中国商贸城的定位和招商引资工作。
5、北京老字号品牌的重组工作。
激情燃烧的岁月
陈俊永远会记得,少年时在海边憧憬日出的片刻,他的梦想从那时便起飞了: 80年代,他从浙江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温岭做了几年英语教师。由于酷爱写作和摄影,那些年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百万字各类体裁的文章,其中包括教学论文、新闻摄影、文学作品,还有译文,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笔杆子。可青春的激情让他一心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92年时,陈俊硬凭着写文章挣下的两万块稿费,成为了该市自费留学第一人。
“确确实实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在海外吃尽各种各样的苦难,才能在现在以很平和的心态对待各种困难,面对各种复杂的形势。”在国外,陈俊凭借令人刮目相看的外语,很快赢得了一家中方商务公司的信任。作为翻译,他陪着这家公司的商务代表,先后跑遍了东西欧十几个国家,近距离接触并考察了发达国家公司运作的基本模式,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漂”了几年后,他决定回国发展。无法释怀的文化情结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他认为北京所具有的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包容性,是中国任何城市都无法替代的。于是1995年初春,陈俊回国到北京,起初他在一家外企担任外国专家组翻译兼中方经理,后来又一次偶然机会,经过一番过五关斩六将的拼杀,他非常顺利地通过了应聘,成为一家经济类主流大报的正式记者。“当时在一个200块钱月租的小平房里,到了冬天房子通风特别好,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呀!我那时候说,用不了几年我就必须要在北京站住,要有自己的根据地。”陈俊打了个代表坚决的手势。
最耀眼的出征
陈俊成了“工作狂”,但在“疯狂”的采访和写作中,他却发现一个问题——很多经济部门和企业在商业策划上缺少明确的思路和定位,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广告宣传费花了不少,效果却不大,甚至适得其反。那么如何使文化与商业有机融合,将文化融入到商业运作之中呢?他突然想到了“策划”这个词,这又一次灵感的闪现,让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要走出去,只走属于自己的路。
陈俊又出走了,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得更远,激流勇退后的他,注册成立了北京今日潮流企业策划公司。作为专业策划人,他从不急功近利,而是先与在商海中沉浮多年的企业家们交上了朋友,了解他们在经商中的酸甜苦辣和企业文化的需求及突破口,同时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商业策划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在说到他的得意之作——北京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的策划时,温和的陈俊突然提高了嗓门:“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却得不到合理的定位和开发,当时我就想这样下去不行,一定要改变。”
陈俊说的“改变”,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潘家园有亚洲最大的古玩交易市场,每年会吸引数十上百万次的文人雅士、文物玩家、古董商人,也是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到北京旅游的必到之地。利用这块“风水宝地”可以带动该区域文化产业和服务业,并形成品牌效应。然而,该区域却一直定位为北京“南城文化板块”。这既不能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广延性,又没有凸显出一种大文化乃至跨文化商业的理念和定位。在策划方案中,陈俊有理有据地分析,从潘家园的人文历史到古典文化,从该地区的古玩城,旧货市场的现状到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定位构思,提出用“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来取代沿用已久的“南城文化板块”、“商业区”等模糊概念和定位,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好卖点。对于这个定位,市政府邀请了北京三十多家媒体以及专家和商家予以评判,与会者掌声数次打断了陈俊的发言。“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这个富有全新区域经济理念的称呼,在北京一炮叫响。陈俊完成了一次最耀眼的出征。
此后几年间,在北京西单、木樨园等商圈,以及万通、天意、天外天等大型市场的发展蓝图上,都留下了陈俊浓重的策划笔墨。
“新浙商”的眼界
2005年5、6月间,一场由上而下发起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席卷大江南北——上海跌价、广州震动、北京降温。就在这时,却出现了个“浙江投资团”引来人们关注,许多声音在惊呼着:“狼来了!”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手凌厉、气势凶猛的浙江炒房团让人闻风色变,他们创造了许多城市的地产暴富神话,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国家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使许多专事炒房族资金被套牢,而各方争论的焦点是:这一枪是不是“换汤不换药”的虚晃?“与其血本无归,还不如顺水行舟、化零为整。要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做最有效益的事。” 陈俊的目光斩钉截铁。作为浙江投资团的发起人,他再次被光环笼罩。当时,陈俊带领60余名浙商精英北上,开始新一轮投资。他告诉记者,如今在北京的浙商共有40多万人,这支队伍每年给北京缴纳税收大概有150多亿,在北京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那为什么要在浙商前加一个“新”字呢?是因为从前的浙商大多文化少、起点低,仅凭着一个鸡毛换糖的货郎担就敢闯天下,而对第二代、第三代浙商来说,他们都经过了高等教育,甚至国外留学教育,对于把握商业的走向有更清醒也更成熟的考虑,“新”里面包含着科技型,信息型,智慧型,这和第一代就有了彻底的区别。他打了个很生动的比喻:“大家都知道,20年前的浙商是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现在不是了,现在是白天照样做老板,晚上睡洋房。”陈俊心目中的新浙商,是一股正喷薄而出的力量。
陈俊反复论述道,浙江投资团并不止投资房地产,它要运作的项目更多,它的定位是“投资北京、服务北京、建设北京”,为此,他制定了四点原则——科学化的论证、规范化的操作、多元化的投资、市场化的运作。所谓科学化的论证,以房地产为例,就是在选择项目时,会从交通、环境、物业和价格比等多个方面去论证这个项目值不值得投资。规范化、市场化就是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以市场经济的方式运作。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多元化投资,这表示什么样行业的项目投资团都可能去投资,包括百货、交通运输、IT行业等。
但投资房产毕竟是浙江人祖辈流传下来的民风,精明的浙江商人在北京会不会也像在上海那样,重演“买房如买大白菜”的大戏呢?陈俊的回答是否定的。他笑着表示,今天在北京投资的浙江人不会什么样的房子都去买,也会考虑环境、交通、物业管理和性价比。就以他的投资团为例,只能说是走马观花看盘,不会像打仗一样,到一个阵地就拿下一个。“我们是做长期投资的。”他把话说得铿锵有力。
采访中,陈俊反复强调一个词“抱团”:“做任何事都要团结,人对了,精神对了,事业才能对。新浙商也好,新策划也好,首先都要从做好一个人开始。”他还透露了下一步,是要率领着浙商投资团走出国门,到朝鲜、到俄罗斯去,陈俊目光熠熠,手指着世界地图:“在那里,有我们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