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兼得”,谈对教材把握的度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lvet_f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學教学的内容是环环相扣的,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管是教学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教师都要有所了解和把握,对所教内容心中有数.而且对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也要有所了解和把握.这就是说教学要对教材的把握做到瞻前顾后,“鱼和熊掌兼得”.
  【关键词】教材;方程;案例;把握
  【案例1】在培训时,我听了典型案例中一节解方程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始终引导学生们以天平原理理解方程,列出方程,并解方程.这样的教学贯彻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引导学生们理解方程首先是一个等式.所以学生们对方程的解法也容易理解.更为中学等式的解法铺垫了基础.但在练习时却出现了问题,教师让一名学生到黑板演算时,用天平原理来解方程却出错了,题目是20-x=9,那名学生是这样解的:x-20 20=9 20,得x=29.
  案例1的思考:
  问题在哪呢?按小学生的常规思维,依照前面的教学,学生一看如果同加x,左边没有x了,怎么解呢?如果更深入地让学生理解,把右边写到左边,写成20-x x=9 x,9 x=20,不是可以解了吗?但这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理解较难,如果站在学生们的角度,让学生们利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解决,是否更适合小学生的思维,也适合一些学困生的学习呢?
  【案例2】就在不久前,我在我校也听了一节解方程的课,而教学方法却是抛弃教材的天平原理而直接应用数量关系,这一节课比典型案例那节课实在得多,学生们解方程做得很快,题量大,教师注重抓住了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们会解方程为目的,而学生们对解方程掌握也很扎实.
  案例2的思考:
  这节课表面没有一点问题,可以说学生们很轻松地学会了解方程,但课后静心一想,这样的课应对考试是没有问题的.学生们肯定能拿高分,但学生们能理解方程为什么这样解吗?依据是什么?教师可以活用教材,但要尊重教材,因为教材的编写是有科学依据的,不能抛弃教材.再想想这样学生到中学学习等式时,学习思维的起步将远远低于已经理解了天平原理的学生.这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吗?
  一、回归过去——思考旧教材
  通过两节课的比较与反思,我想,过去在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只适合解一些简单的方程.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然后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而且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为学生们已经习惯用算术方法解方程了,这个习惯很难改变.
  二、展望未来——理解新教材
  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再不是让学生们死记硬背,死算考高分,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究、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最终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所以,新教材从小学起就引入天平平衡原理,目的是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动脑、自己发现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也更为学生们的未来着想,即为中学学习等式打好基础.这就彻底改善和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三、融合教材——启旧引新
  课改以来,好多教师误认为以前的教材和做法完全是不正确的,但我认为新课改不是让我们抛弃一切旧的东西,而是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和方法上改变观念,改变一些教学的方法模式.如果瞻前顾后地思考,为学生的发展思考,也为学生当前的思维水平思考,我想应该结合这两种方法,既注重天平原理解方程的方法,但也不要放弃用数量关系解方程,像上面这道题20-x=9,也可以让学生用数量关系解这个方程.即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差,直接可以变式为x=20-9,这样很容易解出此解.但也可以让一些思维灵活的学生应用天平原理解答.这样学生们对以前学习的数量关系有所巩固,对以后初中学习等式也打下了基础.
  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对天平原理解方程感到新奇、有趣,也容易理解.通过实践教学我还进一步发现,以等式的性质为依据,能够促进学生们同时考虑等号的两边,从整体上理解方程的意义,有利于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列出等量关系,逐步感悟方程的实质,形成一种建模思想.
  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除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之外,它的优越性也能在一些解方程的过程中体现,例如,形如x a=b与x-a=b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减去与加上a,形如ax=b与x÷a=b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除以与乘a,显然比原来学生们要背会很多数量关系,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思路更为统一.但在解答形如20-x=9这样的方程时,学生们用天平原理也出现了案例1中的现象,此时,我适当让学生们用算术方法解答,这样既考虑到学生们此刻的思维水平,又关注到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发展.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些事来说,“鱼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但在教材把握的这个度上,我认为教师一定要瞻前顾后地思考,不要放弃一些旧教材中好的教学方法,更要理解新教材的一些思路和教学目的,不要让学生低头死算,更要让学生手脑并用发现知识.既要为学生们当前的学习状态思考,更要为学生们将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把握好教材,用好教材,“鱼和熊掌兼得”,这样和新课标的目标达成一个共识,也才能使学生思维灵活地发展.让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让一颗心灵撞击另一颗心灵,让新课改走远、走深.
其他文献
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曾幽默地说:“什么是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就是面对孩子学习特不着急的教师.”的确,优秀的教师上课都是从容不迫,在教学时能够耐心地等待学生,引导学生慢慢思考、逐步发现,最后掌握知识点.  可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去发现、去体会、去领悟.我们教师都太过“性急”,唯恐学生说不出、想不出,所以单刀直入地讲解,简明扼要地表述,简单直白地解答
【摘要】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标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探索交流、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要在教学中突出“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的理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将理念付诸实际行动,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性教学,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学
【摘要】初中学生初步接触几何推理,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感到学习困难.本文以“平行线判定和性质”内容的教学实践为例,反思在几何教学入门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应遵循教与学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凸显方法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进行循环递进式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几何教学;平行线;角;转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七年级数学要开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画图能力以及符号的转换能力和推理能力,为今后
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作业的布置也应体现这一基本理念,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的双重目标,赋予作业新的生命活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追求课堂的效率方面做了不懈的
【摘要】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设法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技术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它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能够有效地优化初中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数学  《数学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课程
【摘要】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把最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用让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以最快的方式进行学习,还可以提高对学习数学的认可度,喜欢上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在数学学习上,学生不仅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同时,还要有浓厚的兴趣进行数学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未来数学学习过程中相对容易,更好地为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对当今数学教学过程的研究分析,分析当前数学
【摘要】本篇论文从课堂的准确定位、课堂的体验实践和课堂里给予学生的评价进行阐述,重新审视教学的本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习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走进数学世界,感受心灵与情境的融合,走进无拘无束的想象空间,引发探究未知的冲动和欲望.  【关键词】课堂;准确定位;体验实践;信任;鼓励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
【摘要】主要针对高中成绩在中等的学生,让他们对解圆锥曲线大题有一定方向性的认识,理清解题思路.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解题思路的补充参考价值,对老师有教学参考价值,希望老师先将复杂问题简化,先解决主要矛盾,使题有一定的规律感,最后再使之丰满、提升.  【关键词】圆锥曲线;韦达定理;设而不求  很多高中学生觉得求解圆锥曲线大题很困难,这让我们陷入思考:求解圆锥曲线大题难在哪?它和初中的几何题有什么不同呢?
随机微分方程的樣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善于總结化难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