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家人取名字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dla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年代里,中国人取名一般考虑三个功能:一是识别、称呼的符号;二是能说明宗族姓氏及所处辈分;三是尽量择取既符合身份又寓意美好的用字。毛泽东的名字就充分展现了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为了能在名字中准确标明每个人所属姓氏及辈分,旧时各个姓氏、各个宗族都定有各自的辈分歌(亦称辈分诗或派系诗、派系歌),这是专供取名用的定谱。
  毛泽东的先祖自始祖毛太华来到湖南湘乡,其子定居湘潭韶山,先后繁衍六代未有定谱,1737年修族谱时定下了20字的辈分歌:“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自第七代起,韶山毛氏便严格按这个辈分歌所定的班辈起名字,毛泽东嫡系先人的谱名依次是:毛立尧、毛显踢、毛荣顼、毛朝魏、毛士翱、毛文邦、毛方淳、毛运选、毛际耀、毛祥焕、毛祖人、毛恩谱、毛贻昌。
  毛家由毛泽东取名的第一个人是他的一个堂妹。毛泽东的父母有儿无女,于是便将小名菊妹子的堂侄女收做了养女。但没几年,毛泽东父母相继去世,毛泽东在外为革命奔走,.十四五岁的菊妹子不得已给人家做了童养媳。1920年,毛泽东回家将弟妹召集一起,讲了闹革命的打算。菊妹子听了很高兴,表示坚决不做童养媳,要跟大哥一起闹革命。菊妹子要参加革命了,可连个正式的名字都还没有呢?大哥毛泽东便在一片纸上写下了“毛泽建”3个字,这便是菊妹子的名字了。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为人取名,这名字取得合谱而又离谱,它符合族谱所定的姓氏与字辈,却又背离了旧时女人无名之辈的陋习陈规。
  在1941年第四次修撰的《韶山毛氏族谱》上,毛家的女人们仍然是没有名字的,杨开慧、贺子珍等虽然在娘家已有了大名,但在《毛氏族谱》上依然只被记作“杨氏”、“贺氏”。
  毛泽建之后,由毛泽东取名的毛家人应该就是他的孩子们了。
  毛泽东与杨开慧有3个儿子,在韶山四修的《毛氏族谱》上都只记有他们3人的谱名:“长远仁,次远义,三远智”。这些名字的用字“仁”、“义”、“智”,均源于《孟子》的“四端”之说,与刚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毛泽东的思想似乎不合节拍。且3人的谱名除韶山《毛氏族谱》上有记载外,别处十分鲜见,毛泽东父子书信往,来也从未见有使用。窃以为毛泽东与杨开慧的3个儿子的谱名恐非毛泽东所取。
  毛泽东为后辈取名,都是不遵族谱而另有新意的。毛泽东一生有六子四女,取了名的共有9个。杨开慧生3子,除族谱上的谱名外,他们的实用名是: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三子毛岸龙。这些名字,倒很有些毛泽东的气概。
  岸,高大、伟岸之意也;
  英,才智过人之意,如英才、英豪、英雄;
  青,年轻、长久之意,如青春年少,万古长青;
  龙,腾飞之意,炎黄子孙的图腾,华夏民族的象征。
  青年时的毛泽东常游长沙岳麓山上的云麓宫。1955年他再游此处时,曾问有关人员:原来云麓宫间柱上悬挂的“一雨悬江白,孤城隔岸青”的诗句,怎么不见了?当年毛泽东在长沙给二儿子取名“岸青”,是否受了程颂万这两句诗的影响,旁人未可得知。
  “龙”与“农”同韵。毛岸龙出生的1924年4月4日,正是农历清明节。这天下午,被人称为“农运王”的毛泽东出席了在武汉举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典礼,同日喜得贵子。他为儿子取名毛岸龙,似寓意只有农民解放之日,方是中华巨龙腾飞之时。
  毛泽东父子交谈、通信,用的也都是“岸英”、“岸青”的名字。虽然未见有确凿的资料证明,但可以推断,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的传世大名是他们的父亲毛泽东所取。
  毛岸英三兄弟也都有过“杨”姓的化名,对此有两种说法:
  一说,1927年杨开慧与毛泽东分别后,独自带着3个儿子回了娘家板仓,为躲避反动派“逢毛便剃”的疯狂屠杀,杨开慧为3个儿子改名为:杨永福、杨永寿、杨永禄。
  另一说,1930年杨开慧牺牲后,为了能将三兄弟秘密护送到上海,外婆向振熙和舅妈李崇德,将他们改名为杨永福、杨永寿、杨永禄。
  无论哪种说法,毛岸英三兄弟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曾分别取了杨姓的化名,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
  1928年6月,毛泽东与贺子珍结婚后,10年间生下儿女6个,取了名的有5个。
  1929年五六月间,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红军先后三次打下敌人重兵把守的龙岩县城。在胜利的喜庆声中,贺子珍第一次分娩,生下了个女孩,真可谓双喜临门。毛泽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给女儿取了个喜上添喜的名字:毛金花。此名看来有些俗气,但当你了解了毛泽东当时的心境后,就会拍案叫绝。
  长女出生不久,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人们一般都将诗中的“战地黄花”解释为战场上的野菊花,其实毛泽东还另有新意。一次战后,毛泽东来到硝烟弥漫的战场,见到红军指挥员舒同弯腰抓起一把被战火烧焦的泥土,伸到他面前,然后再将手张开,几颗铜制的子弹壳从焦土中显露出来,在夕阳照耀下金光闪闪,毛泽东满怀激情地说:“这,就是战地黄花嘛!”
  战地黄花——金光闪闪的胜利之花——喜上加喜的毛金花。诗情画意,全在这看似俗气的名字之中。
  1930年,贺子珍第二次分娩。因为早产,孩子生下后未及取名便夭折了。
  1932年11月,在福建长汀的福音医院,由院长傅连障接生,贺子珍生下了第三胎,是个男孩。这时的毛泽东,由于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排挤,已经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当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人们不叫首都,叫红都。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由毛主席取名叫《红色中华》。
  贺子珍还在福音医院坐月子的时候,毛泽东也来到这里休养,并与院长傅连障商议,将这所原属基督教会的福音医院,迁往瑞金改为中央医院,此议得到了全院上下的热烈响应。毛泽东说:“医院新生了,再也不要叫福音医院了,就叫中央红色医院吧!”
  那么,在红色医院出生的儿子叫什么呢?毛泽东为他取名毛岸红。那时的中央苏区,到处都是红帽徽、红领章,红旗招展,红军云集。毛泽东给儿子取的这个名字,可是再时尚不过了。
  毛岸红在父母身边幸福地生活了两年,1934年10月,毛泽东、贺子珍出发长征时,他被留在了中央苏区。
  毛岸红被抱走的次日一早,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来到毛泽东卧室,看见桌上有两张毛边纸,湿湿的,像是泪水泡过一般。一张上写满了“红”字,一张上写着:英(狗)、青 (猪)、龙(兔)、红(猴)。毛岸英属狗,毛岸青属猪,毛岸龙属兔,毛岸红属猴。
  当时已届不惑之年的毛泽东忘不了自己的4个儿子。他们有3个已不知下落,如今这四伢子又将与他天各一方,本是诗人的他不由得想起了苏东坡的著名诗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大丈夫毛泽东面对与孩子们的生离死别,他的心也和常人一样是滴血的。
  行将长征时,贺子珍又有了身孕,这个孩子出生在长征的路上,是个女孩。同时另一位女红军也生了个女孩,邓颖超曾将这两个女婴称之为“双凤”。但小孩出生时,毛泽东正在前方指挥战斗,父女未及见上一面,便又送人了。
  毛泽东的孩子,各有各的艰难曲折,但最让人一言难尽的,笔者以为是毛金花、毛岸红和毛双凤(权且这样叫她)。3个孩子自始至终下落不明,生死未知。解放后,都找到过相似的人,但又都没有得到过明确的认可。
  经过艰难跋涉,1935年底红军到达陕北,贺子珍再一次怀孕,1936年末(或1937年初),生下了一个女婴,邓颖超见这个孩子生下后又瘦又小,便说:“真是个小姣姣呀!”此女幼时便名叫“姣姣”,有时也叫“毛姣姣”或“贺姣姣”。
  1938年,贺子珍在莫斯科生下了最后一个孩子,是个男孩,曾有过一个俄语名字叫廖瓦,但这孩子没几个月便夭折了。
  1940年8月3日,年近半百的毛泽东和江青在延安生下了他的最后一个孩子,是个女孩,初时人们叫她“毛兰”,毛泽东与兰平之女也。后来,毛泽东为这个女儿取名李讷,随了她母亲的姓,因为江青本姓李,叫李云鹤。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毛姣姣上中学的前夕,毛泽东为这个女儿的取名,倒真是查过《论语》的。李敏在《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记说:
  小学毕业要上中学了。一天,爸爸把我叫到他跟前,很认真地说:“我的姣娃要上中学了,成个大孩子了。成个大孩子就得有个大名,爸爸给娇娃取这个名字……”
  “我有名字呀!我不是叫毛姣姣吗?”
  “那是你的小名,该给你取个大名了。我想好哕,我的姣娃就姓李,单字敏。”
  “爸爸,我干吗要姓李呀?两个哥哥都姓毛,我为什么不姓毛?”
  对于孩子的提问,当时毛泽东说了两条理由:一是转战陕北时他曾化名李德胜,这是他最喜欢的一个化名。二是他“从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句子中,各取了一个字给我们俩:妹妹叫李讷,我就叫李敏。”
  不过笔者以为,除上述两条外,毛泽东似乎还有一条理由没说出口。他深知自己现时的妻子江青性情孤傲,不善容人,他与江青之女已取名李讷,若将姣姣的大名沿袭父姓或随生母姓,不利于姣姣与江青相处,故给其取名李敏,这样就使姣姣从名字上与江青、李讷联系在了一起。虽然这有点冷落了姣姣的生母贺子珍,但为了姣姣和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他相信贺子珍是会理解的。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了由张宁等翻译的美国学者特里尔的著作《江青正传》,其中对李讷与李敏的取名发表了一通议论。书中写道:
  “在中国,给孩子取名是件大事。女儿姓李,用江青的姓而不用毛姓是很不寻常的。‘讷’这个名字有多层含义,从《论语》上找来的这个字是‘慎于言’的意思,因此一定是毛泽东选的。”
  特里尔进而写道:
  “奇怪的是,毛泽东和江青在给李讷取名时,也给贺子珍的女儿改名。李敏的名字和李讷一样,取自孔夫子的一句话:‘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毛泽东同贺子珍的最后一个女儿要敏于行,和江青的头一个小孩要讷于言。更奇怪的是,这个‘敏于行’1945年从苏联回国后,从贺子珍那里转给江青抚养,李姓既不是妈妈的,也不是爸爸的,而是继母江青原来的姓!”
  特里尔继续发挥道:“这两个女孩的名字不但同孔夫子有关,还同江青的恋爱史有联系。李敏的名字,敏的读音和江青最后一个上海男朋友章泯一样(写法不同),而江青自家女儿李讷的名字是江青上海丈夫唐纳名字的同声(写法不同)。”
  这真是牵强附会,无以复加。
  特里尔上述文字的谬误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的,由刘路新、高庆国等翻译的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又记述道:
  “毛的新妻子给女儿取了个很有意义的名字——李讷。李是江青本来的姓;讷是江青在上海曾爱过的一名男演员的名字谐音。”
  好在这个译本,译者对这段文字作了一段脚注:
  “Li Na的Na用汉字表达是‘讷’而非‘纳’,作者将其与江青恋爱过的男演员唐纳的‘纳’混为一字。而毛的两个女儿李敏、李讷之名取典于《论语·里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另外,毛泽东撤离延安时用的化名叫李德胜。”
  这段脚注基本上是正确的,对特里尔将“讷”、“纳”混为一字的指正也是清楚的。
  毛泽东只有一个孙子毛新宇,生于1970年1月17日。有资料说,毛新宇出生时是难产,有关人员请示毛泽东:要大人还是要孩子?毛泽东坚定地说:“两个都要!”
  孙子平安出生后,毛泽东深感欣慰,老人家亲自给孙子取了个符合他一贯思想的名字——毛新宇。
  早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就曾写下过这样的话:“宇宙之毁决不终毁也,其毁于此者必成于彼,无疑也。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岂不愈于旧宇宙耶!”
  毛新宇出生于毛泽东意欲砸烂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文革”时期。从取名看,他对孙子是寄予了厚望的。因此毛新宇说:“我的名字是我爷爷取的。新宇,代表新的天地,老人家希望我将来会对社会、对国家作出贡献。”
  毛泽东的侄儿毛远新,跟随毛泽东在中南海长大,高中毕业后进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5年7月,他回到北京看望伯父,为了下乡参加“四清”时避免人们对他身世的猜疑,他向伯父要求改名。毛泽东笑着点头,说:“有了李德胜、李敏、李讷,你就叫李实吧。”于是毛远新不仅下乡“四清”叫“李实”,大学毕业证上的用名也是“李实”。晚年毛远新出狱后来到上海,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他用的名字都是“李实”。
  前后算来,毛泽东曾为毛泽建、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毛金花、毛岸红、李敏、李讷、毛远新等毛家人取过名或改过名。从中可以看出一条明显的轨迹,就是这些名字一个一个逐步迈出了毛氏族谱的门槛,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观园。这种现象今天大家是司空见惯的了,但在毛泽东生儿育女的年代,却是翻天覆地的革命之举。我们今天能够随心所欲地选取自己喜欢的美好名字,正是经历过“五四”洗礼的这一代人开拓创新的结果。
  与跟儿孙们的取名相比,毛泽东为3个外孙取的名却显出了他一些不同寻常的思想轨迹。
  李敏有一子一女,儿子出生于1962年10月27日,再过10天就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45周年纪念日了,面对第一个孙辈的降世,毛泽东高兴地一拍大腿说:“我70岁了,官升一级哩!”(指的是自己做到祖父级了)李敏在《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写道:“说起儿子孔继宁,这名字还有着特殊的来历。为了孙子的名字,爷爷和外公确实都费了一番心思。二老都不约而同地想到马、恩、列、斯。因为孩子生在10月,又都想到了取革命之意。孩子爷爷想,用马字不好排字,用恩字与他人有重,列、斯又都不适合人们的习惯。就用列宁的‘宁’字吧,取个宁静、安宁之意。我爸爸提出几个原则:虎、豹、彪,杨、柳、松,牛、马、羊一律不用,可以用马、恩、列、斯,不许用毛泽东的名字。知道了孩子爷爷的意思后,我爸爸说:‘好,就叫他长大后继承我们的事业吧,这叫后继有人,就叫继宁吧’。”
  孔继宁出生10年后,1972年初,妹妹才出生。当李敏拿着女儿的照片,请毛泽东为外孙女取名时,毛泽东的思想却与10年前大相径庭了。10年前给外孙取名时特别嘱咐“不许用毛泽东的名字”。可是给外孙女取名时,他沉思良久后说:“就叫‘东梅’吧。‘东’是我的名,‘梅’是一个很好的字,是我生平最喜欢的。”
  1972年的晚些时候,李讷的儿子也降生了。有资料说:“李讷的孩子叫李效芝,是毛泽东亲自给取的名字。李讷对父亲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特别高兴。”
  李效芝出生不久,父母便离了婚,现用名王效芝,随的是继父王景清的姓。
  从给孔继宁取名时“不许用毛泽东的名字”,到强调“孔东梅的‘东’字是我的名”,再到为李讷的儿子取名李效芝,直言不讳要仿效毛润之。前后相差10年,意境左右相背,究竟是什么缘故?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这也非本文所议之题,暂且留供朋友们探讨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