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当得利是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它发生的原因以及表现形式也是极其复杂的。我国现行《民法通则》中对于不当得利有所规定,但该规定颇为笼统,而且在立法解释中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也很少见。在现实生活中,不当得利的法律运用有一定程度的分歧,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当得利中利益的认定与返还。
  关键词:不当得利;返还利益;返还范围
  一、不当得利制度概述
  (一)不当得利的概念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不当得利就是指没有合法根据而取得的利益,或者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致他人损失所取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如捡拾他人财物,购物时售货员多找给我们钱币等。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取得利益的一方和遭受损失的一方分别称为受益人和受害人。
  (二)不当得利的成立条件
  1.一方获得利益
  一方获得利益是构成不当得利的首要条件。所谓一方获得利益是指一方当事人因一定的法律行为而获取利益。它包括积极利益和消极利益。积极利益是指财产总量的增加;消极利益是指财产本应减少而没有减少。
  2.他方受损失
  这里的损失,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使财产数额的减少,它同样包括积极损失和消极损失。积极损失是指财产总额的减少。消极损失是指财产总额本应增加却没有增加。
  3.一方受利益与他方受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一方受利益与他方受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一方受益与他方受损之间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性。即使受害人所受损失与受益人所受利益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具有不同的范围和表现形式,也并不影响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4.没有合法根据
  所获利益并非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也不是直接依据民事法律行为而取得利益,其所获利益就是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就构成不当得利。当事人在取得利益时,没有合法根据,或者当时有合法根据,而后来丧失了,都可以认定为其所获利益没有合法根据。
  二、不当得利中返还利益的认定与范围
  (一)返还利益的认定
  不当得利中的返还利益,也就是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所指向的客体,对于不当得利请求权客体的认定,应当从不当得利形成时,受益人所获利益的范围来认定。受益人所获得的利益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原有利益,也就是原物本身;第二种是指在原物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利益,主要包括原物的价金,基于原物本身所取得的孳息和财产上的利益等等。
  (二)返还利益的范围
  1.善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
  善意受益人的返还范围根据他现存的利益的多少来确定,利益已经不存在的,不必再进行返还。受益人首先应返还原物,当原物因其性质或者其他原因不能返还时,受益人应偿还现存利益的价额。但是现存利益不仅仅以受益人取得利益的原形为限,原物虽有所变化,但只要原物的财产价值仍旧存在,即为有现存利益。
  2.恶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
  恶意受益人不仅要返还当初所受的一切利益,而且还应返还当初所受利益的利息以及基于该利益所产生的利益。如果恶意受益人所受利益已经不存在,而不论其利益消失的原因如何,都应当如数偿还。
  3.第三人的返还义务
  尽管第三人受有利益时基于受领人的转让行为,二者之间的转让行为有法律上的根据,不构成不当得利,但是第三人由此受有利益对于受损人遭受损失而言,显失公平,因此为了保护受损人的利益,赋予第三人返还其所受领的不当得利的义务。
  三、我国立法中关于不当得利认定与返还的缺陷及完善
  (一)我国立法中关于不当得利认定与返还的缺陷
  1.我国现行立法分析
  我国现行《民法通则》中有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但规定的过于模糊,而且在立法方面的解释说明也很少。由于该规定过于模糊,高度概括,可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对不当得利的认定,不当得利的法律构成以及法律效果的把握非常困难。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仅用一个法条和一个司法解释对不当得利进行规定,其本质是用一个法条来取代不当得利制度,而事实上不当得利制度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如不当得利的概念与性质,不当得利的基本类型,不当得利的认定与返还等等,如此复杂的内容是难以用一个法条就能够承担起来的。
  2.现实中关于不当得利认定与返还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存在一定的分歧,其中不当得利中利益的认定以及返还是有关不当得利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待思考与研究。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不当得利的问题,比如:去超市购物,售货员多找现金,捡拾他人财物等。对所受利益应该如何处理呢?这是一些常见的问题,但是就其解决办法却众说不一。因为这既是一个受法律约束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受道德约束的问题。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明显过于模糊和疏漏,它对于应当返还给他人财物的多少以及返还时间,是否有权利要求对方给付一定的报酬等问题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对于解决不当得利的相关问题仍然力量有限。
  (二)不当得利中利益的认定与返还的完善
  没有合法根据取得利益,并侵害他人利益,能够成立不当得利,行为人负有向真正权利人返还所得利益的任务。肯定此种类型的不當得利的成立,不仅能够为受害人提供一条更为有利的救济途径,而且有利于使不当得利制度形成一种独立的法律制度,彰显法律的公正与尊严。然而我国《民法通则》仅用一个法律条文对复杂的不当得利制度做出了高度概括性的规定,难以适应当今社会解决复杂法律问题的需要。因此,完善我国法律关于不当得利制度的规定就显得日益紧迫,需要我国的立法部门完善对该制度的法律规定,不断推进法律与时俱进。
  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除了要对不当得利制度作出统一规定外,还应该有如不当得利利益的认定与返还的规定。只有以具体和明确的法律规范为依据,才能增进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并增强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只有如此,法官在审理类似案件时,才能够减少偏差。当今社会,我国的整个法律体系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立法者们应当注重贯彻我国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公平原则,加以规范有关不当得利的利益认定与返还等细节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王静.不当得利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3).
  [3]刘菁.论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
  [4]王泽鉴.不当得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邹海林.我国民法上的不当得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政治问题与司法审查的关系一直是敏感的话题,司法审查制度中很多国家都坚持把政治问题不审查作为本国司法审查的制度基石,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多数
一、案情简述  甲是中国公民,其受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国外A公司委托,为其处理在中国境内与货物进出口相关的事宜。一般情况下,A公司客户的货物供应商会将货物发至甲所指定的仓库,甲在得到A公司指令后负责接收及保管该些货物,并在收到A公司具体发货指令后联系办理报关及海运。  2016年,甲所在地公安机关接到线报,称甲涉嫌销售假冒B公司注册商标的商品。公安机关在仓库查获涉嫌假冒B公司注册商标P(注:该“P”
(550025 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贵州 贵阳)  摘 要:随着2012年我国第一家股权众筹平台“大家投”的正式运营,“众筹”这种筹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拟通过对“众筹”的起源及其发展、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合法化的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促进“众筹”理论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众筹;起源;运营;问题;合法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融资模式如:第三方支付、众
摘 要:近几年,我国频繁性发生员工长时间加班导致过劳死的案件。从富士康员工自杀到杭州白领猝死在办公室,这一系列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劳动者休息权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笔者将尽可能全面地探究过劳死的引发原因,以及我国劳动者休息权现状,通过立法的途径来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  关键词:过劳死概念;休息权;工伤保险;倾斜保护  在现代社会中,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长时间的加
为了明确灌后复水(降水)对土壤中水氮分布的影响以及选择合理的灌施方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在蓄水多坑肥灌条件下不同降水量(30.624,37.334,43.56 mm)所对应单坑不同复水量(140.1,228.7,400.5 mm)和不同复水时间(灌后1,5,10 d)对土壤水氮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水后土壤含水率增大,复水量为228.7 mm及以上时,30~8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
为了提升潜水轴流泵的性能,研究其内部流动规律,采用标准κ-ε双方程湍流模型和压强连接的隐式修正SIMPLEC算法对国产ZQ2870C-4潜水轴流泵全流道进行了CFD分析,得出流道内叶片、
法律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有可能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结论大相径庭.区域比较的视角和生态的视角,前者着眼于比较量化分析
摘 要:众所周知,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法律与道德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关于法律的定义,在法理上存在着两个派别: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在定义法的时候仅仅是包含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没有把道德因素包括进去;而非实证主义不但包括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而且还认为应该包括道德因素。笔者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展开论述。  关键词:法律;道德;区别;联系;思考  要弄清楚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