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后来学校规定每年4月最末的星期日为校庆日,延续至今。
1909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学部这两部共同管辖,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鉴于当时各省建立新制学堂不久,从这些学校学生中经考试选拔合格的直接留美生,难以满足按计划每年招考100名的需要。游美学务处拟专设正规的留美预备学校,先在国内有计划地训练培养,然后择其优者送美留学。同时呈请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清华学堂设正副监督(相当于正副校长)3人,由游美学务处的总办周自齐和会办范源濂、唐国安分别兼任。
1911年3月,清华学堂的学生在北京宣武门内的学部举行了入学复试,共有468名学生参加复试,其中有由各省经初试录取后保送的184名、在京招考的学生141名和上一年备取的留美生143名。
由清政府管辖的清华学堂,虽然在教学上“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但在行政管理上还是封建王朝的一套。清华的校名全称是“帝国清华学堂”,英文校印用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入学考试时,学堂正监督周自齐穿着清朝官服高坐堂上,旁边考试官按省籍唱名:“浙江听点”、“江苏听点”……周自齐就用朱笔点名,十足的科举考场习气。那时的学生,嘴里讲的是洋文,脑后却拖着长长的辫子。
尽管如此,清华学堂一开始就树立了严谨的学风,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要求都十分严格。入学堂不久即行甄选和筛汰学生,有未通过甄别考试被退学者,有假满未到学堂上学被开除者。学生在清华是幸运的,在学习及设备上、在住宿和生活上都享受着较为优越的条件。学生入学后所花费用不多,学宿膳费免交,一个学期只交体育费一元,以及预交期终可退还的赔偿费五元。清华为学生提供的伙食标准是一个月七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的月薪)。清华学生衣着方面较朴素,大都竹布长衫、布袜、布冠。由于清华远处城郊,加上学校斋务处的严管,所以清华学生在生活上比较循规蹈矩,养成了简朴的风气。
清华学堂开学后不久,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1月学堂即宣布停课,清华学堂在清朝仅办了一个学期。半年后重新开学,按照当时北京政府教育部通令,将“学堂”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唐国安出任第一任清华学校的校长,周诒春任副校长。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直到1928年,才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09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学部这两部共同管辖,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鉴于当时各省建立新制学堂不久,从这些学校学生中经考试选拔合格的直接留美生,难以满足按计划每年招考100名的需要。游美学务处拟专设正规的留美预备学校,先在国内有计划地训练培养,然后择其优者送美留学。同时呈请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清华学堂设正副监督(相当于正副校长)3人,由游美学务处的总办周自齐和会办范源濂、唐国安分别兼任。
1911年3月,清华学堂的学生在北京宣武门内的学部举行了入学复试,共有468名学生参加复试,其中有由各省经初试录取后保送的184名、在京招考的学生141名和上一年备取的留美生143名。
由清政府管辖的清华学堂,虽然在教学上“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但在行政管理上还是封建王朝的一套。清华的校名全称是“帝国清华学堂”,英文校印用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入学考试时,学堂正监督周自齐穿着清朝官服高坐堂上,旁边考试官按省籍唱名:“浙江听点”、“江苏听点”……周自齐就用朱笔点名,十足的科举考场习气。那时的学生,嘴里讲的是洋文,脑后却拖着长长的辫子。
尽管如此,清华学堂一开始就树立了严谨的学风,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要求都十分严格。入学堂不久即行甄选和筛汰学生,有未通过甄别考试被退学者,有假满未到学堂上学被开除者。学生在清华是幸运的,在学习及设备上、在住宿和生活上都享受着较为优越的条件。学生入学后所花费用不多,学宿膳费免交,一个学期只交体育费一元,以及预交期终可退还的赔偿费五元。清华为学生提供的伙食标准是一个月七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的月薪)。清华学生衣着方面较朴素,大都竹布长衫、布袜、布冠。由于清华远处城郊,加上学校斋务处的严管,所以清华学生在生活上比较循规蹈矩,养成了简朴的风气。
清华学堂开学后不久,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1月学堂即宣布停课,清华学堂在清朝仅办了一个学期。半年后重新开学,按照当时北京政府教育部通令,将“学堂”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唐国安出任第一任清华学校的校长,周诒春任副校长。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直到1928年,才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