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试误理论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e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心理实验来研究学习的实质与机制的专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的迷笼实验,他也由此得出试误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且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桑代克还据此提出了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虽然他的实验是基于猫这种动物,但由于其实验的机能关联性和科学性,其对人的学习同样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笔者以试误理论为支撑,以鲁迅的《彷徨》为例,具体地谈一谈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

一、 教师选择《彷徨》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原因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出 “读整本的书”这一学习目标时就提到:“把整本的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做辅助……”而《彷徨》无疑就是属于由单篇短章组成的整本书。那么如何具体地做到单篇与整本的有效联结?试误理论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关于联结,它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个体面对同一刺激物或情境时会触发多重反应,而这种反应直到最终达到自己满意为止。我们不妨把课本当中单篇选文当做一种“刺激物”,把学生在解读时获得的感悟当成一种刺激反应, 最终让学习者形成一种对于相似刺激发生同一反应的倾向,桑代克把这种联结的发生归纳为同化和类比。例如,学习苏教版必修五的《祝福》,学生可以利用反复阅读使自己获得一种较为满意的理解反应,同时唤起对其他刺激物(《彷徨》中其他单篇)的反应记忆。它的实质其实就是以碎片化阅读为切入点来推动自己对整本书的归纳和理解,这也是是我选择《彷徨》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范例的主要原因。
  在此可能有人会质疑《彷徨》 “整本书”的概念,认为它只是一个集,单篇之间并无多大关联,因此,即使反复“刺激”也不可能引起多少有效的联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并且在其可参考附录——《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就有阅读鲁迅的《呐喊》和《彷徨》的建议。可见,新课标已经主动将《彷徨》界定为一本书,并且是一本好书。

二、学生选择《彷徨》整本书阅读的原因


  学生选择一本书阅读并不是老师要求他们读,而是其自己想要读。此时,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与小初阶段相比更具判断力,因此也更加多样化。如有些学生喜欢看散文,有些学生喜欢看小说,即使是小说也有不同的类别选择倾向。如果教师在书籍的选择上没有认识到学生阅读习惯的差异,那么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所谓的整本书阅读极有可能会成为教师布置的一项任务。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教师帮助选择的书籍感兴趣,我们或许可以从试误理论的“准备律”中获得一些启示。这个规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其一,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其二,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其三,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会引起烦恼。简言之,把学习者看做传导单位的话,学习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准备。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首先,要增强学生阅读《彷徨》的心理准备,为阅读造势。比如,虽然学生不知道《彷徨》的具体内容,但其需要大致了解它的成书背景,由哪些篇目组成等,要让学生从完全陌生化到半陌生化,进入阅读的情境,直至有想读的欲望。教师可以采取名著导读的方式,让学生对单篇的主要人物有一个大致地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资源,在讲其他文章时,穿插《彷徨》中的人物或情节,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植入《彷徨》中的人物影像。如在讲《拿来主义》时教师可以讲一讲《高老夫子》中突然“洋”起来的高尔础,在讲《记念刘和珍君》时可以提一提《示众》中的那一群无动于衷的看客等,目的是让学生产生一种想看此书的欲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舒适的阅读环境。当学生已经做好阅读这本书的准备时,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得这种知识的主动传导不受干扰,学生则会有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并且会产生再体验的欲望。教师可以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专门作为“整本书阅读”课,让学生有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还可以每月抽出一节课,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营造一种整本书阅读的氛围,共同解决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在“试误”中理解《彷徨》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尝试错误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尝试错误的过程”理解为解决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过程。为了尽量减少“无关错误”对学生阅读的影响,同时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有序有效。我在学生阅读之初就设置了一些问题,列举如下:
  1.关于《祝福》中祥林嫂的死,谁应该负主要责任?
  2.请简要介绍《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回乡主要做了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请描述出《幸福的家庭》中青年笔下“幸福的家庭”的全景,并谈一谈“二十五斤”的作用。
  4.请分析《肥皂》中四铭的人物形象,并谈一谈“肥皂”在文中的作用。
  5.《长明灯》中的疯子要熄灭长明灯,试分析村民们反应如此强烈的根源。
  6.找出《高老夫子》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情节,并赏析高老夫子的人物形象。
  7.试分析《示众》和卞之琳的诗歌《断章》有何异同之处。
  8.赏析《孤独者》的最后一段,分析“我”在魏连殳死后“轻松起来”的原因。
  9.聯系《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的形象,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10.试分析《兄弟》中,作者对沛君梦境的描写的作用。
  11.《离婚》中的爱姑大胆泼辣、敢爱敢恨,有别于鲁迅笔下以往的旧社会农村妇女形象,可为什么最后她的斗争却以失败告终?
  12.归纳《彷徨》中那些“施暴者”“旁观者”“失败者”的人物形象,并分别列举两例具体分析。
  带着问题去阅读,无疑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其中前11个问题按照单篇顺序设置,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篇文章的主旨,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阅读前的心理期许,这其实是对“准备律”的一种强化。而最后一问属于对整本书的归类比较,试误说的第四大学习原则就是关于同化或类比,即学习者能从已有经验中抽出或辨别出它与新情境的相同因素,作出类似的反应。我们可以将《彷徨》各单篇之中的“施暴者”“旁观者”“失败者”都看作“新情境中的相同因素”,学生通过这些相同因素增强单篇之间的记忆联结。最终,学生借助这12个问题,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带有问题指向性的试误,获得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刺激,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好书不止读一遍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对“经典”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描述:“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又在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本书如果有人愿意读第二遍,说明它有存在价值;如果许多人都愿意读第二遍,那么这本书一定可以称为经典。《彷徨》作为鲁迅作品中的精品,学生只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即使在阅读之初设计了相关的问题引导试误,学生也不可能只读一遍就将文本吃透,其必须通过一遍又一遍地细读慢品,才能体会出作品中的精髓。
  经典需要重读,不仅是因为书中丰富的内涵哲理需要细品,更因为人脑对于新事物的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桑代克显然十分认同这一遗忘规律,所以在试误理论的练习律中就指出:学习需要反复练习。其将练习律又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应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失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减弱这个联结的力量或使之遗忘。因此,在《彷徨》整本书阅读结束之后,教师不应该马上进入下一本书的整本书阅读,而是要留给学生记忆理解的时间,通过重读、同步作业等形式,增强联结记忆。

五、要处理好两对主要矛盾


  在整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处理好以下两对主要矛盾:
  1.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矛盾。如果整本书阅读任务是10,那么课堂与课外的时间占比应该是2:8,8/10的时间课外自由阅读,2/10的时间利用课堂解惑。如果比重失衡,课堂比重增加,学生很有可能会将整本书阅读看成一节一节的课。课堂任务一旦加重,最终整本书阅读将有可能会回到碎片化阅读的老路上,变得如特级教师黄厚江所言:“像以前的阅读教学一样,最终变成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闹剧”。
  2.自由试误与过度试误的矛盾。由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多样性,对问题的分析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对试误过程中的错误反应的辨别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困难,甚至有些时候教师还鼓励学生的“自由试误”。我认为对于那些因过度试误而产生的“答案”,教师应该坚决说不。如某月的交流會上,针对我设置的关于《祝福》的导读问题,学生的答案是:“我认为害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是那只狼,要是没有那只狼阿毛就不会死,阿毛不会死祥林嫂就不会被大伯赶出家门……”学生这样的答案乍一听符合逻辑,但其实明显跳出了提问范畴,并且对我们解读小说的主旨也没有任何帮助,甚至还有哗众取宠之嫌。教师不能出于对于自由试误的鼓励而采用模棱两可的评价,应该明确指出其答案的不合理性,避免学生养成过度解读的习惯。
  基于试误理论的整本书阅读策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美]爱德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简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费毅诚(1988—),男,浙江省湖州市双林中学中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及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Ⅱ两卷作文题同时使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形式,突破了传统写作教学和测试中的话题随意性和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的局限,更加适合高考语文测试信度和效度的基本要求。四年来,这种命题形式逐步成熟,在价值取向、驱动方式、考查能力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为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关键词:任务驱动;发展趋势;教学启示一、从个人成长到家国情怀,“
摘要:高中科普文教学一方面要凸显这一篇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也要能依托该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一观点,以《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科普文教学;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科普文以介绍事物的结构、成因、性质、特点、功用等为主要内容,按事物构成的客观顺序构思文章,采用平直为特点的说明方法,语言具有解说性。
2010年11月,花城广州将拉开一场激情盛会的帷幕,第16届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一流的组织、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已经昭示着这场体育盛事将精彩无限。这场赛事,也将为这个城市再添狂热与活力,届时,我们将领略五羊之都的激情与动感。   广州亚运,激情多多。广州亚运会将设42个比赛项目。吉祥物“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合称“祥和如意乐洋洋”,借用传说中的五只羊向世界
摘要:《荆轲刺秦王》的文本内容多有矛盾龃龉之处,如荆轲是要直接杀死秦王还是活捉秦王,荆轲是文士还是刺客,秦武阳是勇士还是懦夫,究竟是太子丹过于急切还是荆轲行动迟缓,易水送别究竟是为荆轲壮行还是提前送葬等等,这些都让人疑惑不解。只有认真梳理和仔细辨析这些矛盾,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的艺术张力和把握荆轲的真实形象。  关键词:《荆轲刺秦王》;矛盾;辨析  读《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选自《战国策》),我
何谓“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怎样构建高效课堂?  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我发现自己对于“高效课堂”的理解有偏差。以前以为容量大、进度快的课堂是高效的,于是,滔滔不绝地讲,恨不得把知识一下子塞到学生脑子里去;近年来学习杜郎口中学的做法,利用“导
脱贫攻坚,到了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  按照2020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关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去年底,全国还有5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具体到重庆来看,1月上旬市扶贫办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剩2万多人,这些贫困人口都要在今年内摘掉贫困帽。  按之前全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速度来看,最后这几百万贫困人口,
摘要: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引入语文小说教学的课堂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教育戏剧不应止步于故事表演,学生“入戏”之余,教师需适时让学生演员“出戏”,回归课本,聚焦小说学习的重点。以《范进中举》教学过程为范例,探寻教育戏剧在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教育戏剧;小说教学;实践应用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拓宽传统教育视野的新型教育手段近年来方兴未艾。具体而言,教育戏剧
摘要: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难度比较大的文体,同时也最能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影响与熏陶,教师可以从美育的角度着手,首先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适当地点拨引导,促进其进行深入的美育训练。以《江南的冬景》教学为例,具体说说如何从美育角度入手开展散文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美育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其教育方式应由
摘要:应用项目学习理论开展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探究,形成提出、规划、实施项目等一系列教学流程,运用测评工具辅助项目施行,循序渐进指导学生深入研读名著。以《水浒传》教学为例,探索名著阅读教学途径,以期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名著阅读;项目学习;教学策略  2017 年版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上做到真读书、多读书、读整本书。为促进学生真正深入阅读名著,笔者应用项目学习理论开展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探究
高尿酸可能引起痛风,但并不是绝对的。只有5%~12%的高尿酸血症会发展成痛风,有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一生都不会发展为痛风。  然而,高尿酸血症的危害并不仅限于痛风发作。过高的尿酸水平会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血管,所以很多高尿酸血症患者虽然没有出现痛风,但很可能会出现冠心病、高血压、肾脏结石等疾病。同时,高尿酸血症对全身的健康状况都会带来影响。多项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代谢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