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合并多原发癌一例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lon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52岁.因面部、手背部水肿性红斑1个月余,于2010年1月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眼睑、面颊及双前臂、手背出现形状不规则的淡紫红色水肿性红斑,自觉轻度瘙痒,同时伴有腰酸、膝关节酸痛,无明显肌痛肌无力,无吞咽困难.当地医院诊为过敏性皮炎,给予复方倍他米松肌内注射及外用药物(具体不详),皮损明显消退,2周后皮疹复发并增多,再次复方倍他米松肌内注射治疗无效,遂转入本院诊治.门诊拟过敏性皮炎收住入院.既往史:患者20年前因阑尾炎行手术治疗,并曾患结核性胸膜炎,经相关治疗后治愈。

其他文献
视空间功能主要是指对刺激对象的识别及其空间定位.视空间感知功能与视空间结构能力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临床中视空间功能的损害与痴呆密切相关.应用有效及敏感的视空间检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皮肤癌.近年来研究表明,SHH信号通路的变异在基底细胞癌的发生中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SHH通路的重要成员包括SHH、PTCH1、SMO、GLI,SHH的失调与细胞的PTCH1基因突变相关,SMO的过度激活和转录因子GLI的异常导致多种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基因转录表达上调,并促进了基底细胞癌的形成.SHH信号通路抑制剂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为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
在真核细胞中,内质网是蛋白质修饰、折叠和Ca^2+贮存的场所。当缺血缺氧、营养物质缺乏、病毒感染、毒素等有害因素导致内质网内环境稳态破坏时,未折叠或错误折叠蛋白质的蓄积和Ca^2+平衡失调均可导致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ERS会诱导内质网伴侣蛋白和内质网相关降解成分的表达,通过暂时性减少蛋白质合成来降低内质网的负荷。研究显示,许多可引起认知损
p53是与人类肿瘤发生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MicroRNA是高度保守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p53对MicroRNA的转录调控作用在人类肿瘤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53与miRNA之间的调控作用是相互的,不仅p53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多种miRNA的表达,同时多种miRNA也可以调节p53的活性和功能.p53主要转录调控分子miR-34a,miR-125b,miRNA-150,miR
目的分析人外周血白细胞hMSH2基因mRNA外显子13缺失及hMSH2基因ISV12(-6)T>C多态性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技术及PCR技术分别扩增hMSH2基因mRNA和hMSH2基
近年来,随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研究的深入,利用BMSC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在BMSC的作用机制、移植时间、移植途径、特异性标记物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争议。
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血管内弹簧圈栓塞逐渐成为除开颅夹闭术之外的另一种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段,且近年来已成为许多医生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颅内血管的解剖学复杂性和颅内动脉
线粒体基因组是真菌等生物的一个鉴定和分类的遗传标志,对系统发生分析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加拿大学者提出了真菌线粒体基因组计划.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均为闭合环形双链DNA,基因组的大小为10Kb~80kb,通常包括编码呼吸链亚基的基因、编码ATP合成酶复合物亚基的基因、编码核糖体RNA的基因和tRNA基因.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可以作为真菌不同物种的DNA指纹用于鉴别,并且可对病原真菌进行科学
患儿女,13岁,因全身反复起红斑、丘疹、脓疱伴痒13年,加重1年,于2010年6月入院治疗.患儿自出生后1周,头面部及全身起红斑、丘疹、水疱,间有糜烂、渗出,伴明显瘙痒.皮损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常有脓疱、结节等皮损出现,多次在当地被诊为毛囊炎、疖肿、麦粒肿、蜂窝组织炎等感染性疾病.8岁前患儿经常出现发热、咳嗽,约每月1次.皮损重或发热时在当地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皮损和发热可好转.6年前,下颏处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麻醉模式包括全身麻醉和清醒镇静。最近几项研究显示,全身麻醉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转归不良相关。全身麻醉导致转归较差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低血压有关。目前认为,全身麻醉和清醒镇静各有其优缺点。在获得高质量的证据之前,必须对每例患者个体化选择麻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