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五四”时期的历史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m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40年以来,中国一直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中寻求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真正开始于上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去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评价主要是以《新青年》等新思潮杂志为中心的新文化派为代表,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期间还有许多不同的派别的不同文化观点。本文针对学衡派进行了探究,揭示了其思想和内涵,与新文化派对立的情况。
  关键词学衡派自由民治权威政治
  中图分类号:K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43-01
  
  一、学衡派的自由与民治思想
  
  学衡派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主流之外的一个独立的,超越于政治党派之见的一个学术派别。学衡派是一个因《学衡》杂志而得名的文化流派。1922年1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七人,在南京东南大学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学衡》从1922年1月至1926年12月,以月刊刊行了60期;1927年停刊一年;复刊后以双月刊刊行了10期;1930年再次停刊一年;而后又不定期地刊出了7期,1933年7月终刊。
  一般认为,学衡派是一个远离政治的文化学术团体,有的学者相信:“《学衡》的兴趣不在时评,也不在政论,它与政治、现实保持着知识分子理应保持的距离,此乃思想独立之本”。还有学者断言:学衡派“只关注文化本身,而无力关注政治”。《学衡》杂志的确很少有诸如《我们的政治主张》之类鲜明的直接论政的文章,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文化学术方面。但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在国际政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国内政治也混乱不堪,国家的命运难以令人乐观。身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中,政治问题是每个知识分子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如二十年代一份知识分子宣言所言“我们本不愿意谈实际的政治,但实际的政治却没有一时一刻不来妨害我们”。同时受儒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有天然的使命感。因此,当时包括学衡派在内的知识阶层对政治问题抱以密切的关注和思考是不应当有所怀疑的。
  五四时期,多数有影响的保守主义者都不否认近代自由主义观念对人类文明的带来的福祉。对于近代以来自由主义与民治主义思想,学衡派一些重要成员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并不缺乏正面的理解。与新文化派一样,刘伯明和胡先骕等人对共和国家的关怀也从制度建设深入到人的文化心理层面。这首先源于他们对中国现实政治的基本判断。当时,北京政府政治腐败,经济皮软,整个社会长期处于失范的状态之中。与同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他们对北京政府早已不抱什么幻想了,面对完全无序的政治处于深深的无望之中。刘伯明认为,这是因为我国的国民严重缺乏一种负责的精神,而缺乏负责的精神,自由政治就势必陷入混乱无序之中。在他看来,一个健全的社会,必须要同时体现自由与责任两个方面,倡导“自由与责任”的结合,指出,“自由必与负责任合,而后有真正之民治”。鉴于此,他总结出共和政治的精神,就是“自动的对于政治及社会生活负责任。”
  学衡派的政治理念不过是其文化价值观的延伸。对他们来说,民主政治仅是一种外在的或次要的形式,道德精神才是他们的终极关怀。刘伯明指出,“共和者,人格问题,非仅制度之问题也”,民国共和政治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今人之虞诈无诚,谲而不正”,只要能够导之以正,其道德光辉就会迅即释放出来。“夫正心诚意之事,诚吾国人生哲学之特色,其价值无论社会进至何种程度,必不因炎稍减。”(刘伯明:《共和国民之精神》)所以,中国的道德传统正好可以弥补现今所缺乏的共和精神。用吴宓的话说,德性立则诸事立,若人能诚心正意,践实中庸常德,则国家天下示有不平治者。
  学衡派的文化托命意识是十分自觉的,他们多以光大中华文化及贯通人类精神为己任。他们谈自由、谈民治常常出于论题的需要,很少正面阐述自由政治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学衡派的民治论只是附丽于其道德理想的一条彩带”。
  
  二、权威政治
  
  作为一个宣扬文化超越性的团体,学衡派更加注重以文化建设的方式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政治问题自然也不例外。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培植新道德,这种道德的培养主要依靠个人的体悟。白璧德说:“政治之帝国主义,其本源实在于个人心理之帝国主义。转言之,诚欲根本从事,则当舍政局中争权夺利之表面形迹之事,而专于个人内心精神用功夫矣。”学衡派关于通过改善道德伦理观念来改造社会政治的言论极多。
  然而学衡派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道德主义的救世观念与现实悬隔太远,只能作为最高的理想和长远的文化建设目标而存在,对于现实政治,必须采取现实主义的手段。最终,他们的取向是权威政治。学衡派认为道德并非是泛化的道德,而是有绝对的标准。他们认定世间存在着普遍的、超时空的道德标准。
  学衡派申说权威政治最为积极的是胡先骕。他认为必须以权威树立道德与政治的标准,“权力与正义为治斯世之要件,在正义为立之前,则仍须强力”,因此中国“舍少数之贤良政治尚可维持秩序外,任何多数政治,皆未有行之而无弊者。”为了阐明他的主张,胡先骕还将严复晚年写给熊纯如的书信《严几道与熊纯如书札节钞》为题在《学衡》杂志连续发表。严复认为中国要强盛,必须以强有力的人物掌握政权。胡先骕是认同严复的权威政治的。
  
  三、结语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对立有一个总的聚焦,在各个文化领域的争论都围绕着这一聚焦。它就是如何对待祖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全盘否定,一概打倒,还是甄别优劣,优者保存继承,劣者扬弃?对西洋文化是盲目崇拜,臣服在地,全盘引入,还是有区别地明白辨析,审慎取择,供我所用?伴着对近代科学、理性、自由、民主的偏执眼光甚至是思想视野上的巨大认识盲点,学衡派在批判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思想时,处处显示了另一种真知灼见。
  从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思想文化大格局看,特别是他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而出现,可以把学衡派划在“文化保守主义”这以大阵营中,成为了近代中国继国粹派与东方杂志派之后的又一支重要的保守主义思想势力。如果我们把学衡派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团体,或者作为普通民众的一部分,透过他们的整个政治观念再来观察整个中国社会,就能够对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政治事件、政治思想以及政治和政治思想总体上的演进道路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厚的一般思想观念作为他们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学衡派的政治观念正是这一般观念的一部分。
  “近代化”并不是每一个近代中国的追求目标,但毫无疑问,近代化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诉求与人生实践的重要坐标。如果我们硬要对新文化派与学衡派之间划出一个界限,则可以说:新文化派追求近代科学、理性、自由、民主,而近代化就是他们追求的思想诉求与社会实践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其中不少人的终极关怀;而对学衡派的诸多保守主义知识分子来说,近代化一定不是他们的终极关怀,可能仅仅是他们认识世界反思人生的一个参照。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指出全球化日益渗透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我们随心所欲浏览外国网站,选购外国商品的时候,人们的价值理念及政治生活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全球化的冲击。全球化为人们提供生活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对自身个人身份的看法和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热情。公民教育作为与民族国家相耦合的思想宣传工具和与民主制度密切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在全球化进程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全球化
摘要孟子的性善论,涵盖了孔子仁义礼智等范畴,具有丰富内涵,是其仁政观的理论基础。孟子主张经济上,制民之产,使民以时,轻徭薄赋;政治上,尊贤使能,宽刑省罚,反对兼并战争;思想上,道德教化,导民以仁,摩民以义。孟子仁政观具有肯定王权主义等缺陷,但是包含了可贵的民本民权思想。  关键词孟子 性善论 仁政观 民本 民权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
摘要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在中国可谓刚刚起步,远没有其在美国那么成熟,然而正如毛泽东所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法律经济学在中国必将获得长足的进展。为促进这一进程,诸多学者(包括经济学家和法学家)都付出了诸多的努力,在不少领域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王成博士的《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就是其中较有价值的成果之一。  关键词法律经济学损害赔偿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生本应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目前的现状却着实堪忧。伴随着大学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中职学校渐渐成为许多人眼中“失败者”的“无奈选择”。在这种氛围中入校的中职生必然会有许多心理障碍,加之他们很多人在入校前就长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这些因素都注定了他们是一批“特殊的”被教育群体,存在学习困难、缺乏自信、吸烟、酗酒、心理扭曲等
摘要本文在分析生态政治学与政治生态学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从政治学和生态学的双重角度对生态政治学和政治生态学的含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政治生态学生态政治学区别含义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172-02    什么是生态政治学?什么是政治生态学?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它属于政治学的范畴还是属于生态学的范畴?其实,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学术界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人作为社会系统的主要细胞,它的生存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整体的发展。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社会保障为人的发展提供实现公平竞争的环境,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保证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以人为本 社会保障
摘 要:在移动互联时代,为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须将碎片化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本文阐述了如何构建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学习模式,并以中职电工基础课程为例介绍如何应用。  关键词:中职 电工电子 混合学习模式  近些年,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很多中职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而中职学生智能手机已非常普及,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在不断提高。学生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摘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接连以一号文件的形式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包括全面取消农业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及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在内的涉农方针政策相继出台,其为农业脱困、农民脱贫和农村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发展平台,指明了发展方向。基层农村在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总目标谋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了哪些问题;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对农村今后改革
摘要本文从我国目前公民的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现状入手,结合我国目前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现状,分析在实然中受案范围所存在的缺陷,进而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受教育权法律救济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153-02    一、公民的受教育权及法律救济    近几年来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的培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我国开始实行微课教学,主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与教学理念的融合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中职学校也开始拓展微课教育,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教学中。微课教育不仅丰富了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增加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