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式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不明原因小肠疾病患者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评价其安全性、检查范围、临床价值及耐受性.方法2003年4月至7月,30例多项常规检查阴性、疑患小肠疾病的患者接受检查,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0例、腹痛待查5例、腹泻待查3例及不完全性小肠梗阻2例.结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抵达空回肠交界部、回肠中下段和末端回肠的分别为9、17和4例,检查所用平均时间分别为(40.5±12.3)、(64.3±18.6)和(78.8±11.5)min;绝大部分患者对检查的耐受性良好;25例患者检出阳性病灶,整体阳性率为83.3%;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确诊率为80.0%,腹痛、腹泻阳性诊断分别为4/5例和1/3例,2例不完全小肠梗阻均获明确诊断;未见操作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是一种安全、可靠、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的小肠疾病检查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比较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Remicade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前后的膝关节滑膜细胞的基因谱变化,筛选出Remicade效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探讨其在AS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用5例活动期AS病人在Remicade治疗前和3个月后(每次5 mg/kg,第0、2、6、12周静脉注射,以后每8周用1次)的膝关节滑膜细胞,提取总RNA;微阵列基因检测用含1 176个基因
目的观测脊柱胸腰段脊神经的形态及周围结构,了解它们详细的解剖关系,同时改进前路手术的径路及操作程序.方法在16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测量T10~L3脊神经的直径、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距椎体上缘的距离占椎体高度的百分比、脊神经与椎体外缘的夹角,并观察椎间孔外口处神经与血管的排列走行;从而在临床工作中改进前路手术的径路和操作程序.结果T10~L3脊神经直径逐渐增粗,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距椎体上缘的距离占椎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