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直肠癌IMRT中仰卧位和俯卧位对靶区剂量覆盖的影响,为直肠癌IMRT体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4例接受术后辅助放疗的直肠癌患者,仰卧位和俯卧位各12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第1—4周)各扫描一组定位CT,分别定义为Plan、1W、2W、3W、4W。基于不同CT影像图像分别勾画OAR。PlanCT与第1—4周CT分别进行图像融合,将PlanCT的CTV和PTV分别拷贝至第1—4
【机 构】
:
215004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疗科 苏州大学放射肿瘤治疗学研究所 苏州市肿瘤放射治疗学重点实验室,215004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疗科 苏州大学放射肿瘤治疗学研究所 苏州市肿瘤放射治疗学重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直肠癌IMRT中仰卧位和俯卧位对靶区剂量覆盖的影响,为直肠癌IMRT体位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4例接受术后辅助放疗的直肠癌患者,仰卧位和俯卧位各12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第1—4周)各扫描一组定位CT,分别定义为Plan、1W、2W、3W、4W。基于不同CT影像图像分别勾画OAR。PlanCT与第1—4周CT分别进行图像融合,将PlanCT的CTV和PTV分别拷贝至第1—4周CT上,将基于PlanCT的治疗计划分别拷贝至第1—4周CT,评估靶区处方剂量覆盖率并计算靶区剂量覆盖不合格率,同时在医科达MOSAIQ网络中读取每例患者每次治疗时加速器治疗床位置数据并计算床位总体偏差值。成对t检验比较2组数据差异,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在治疗过程中俯卧位患者的CTV、PTV靶区剂量覆盖不合格率高于仰卧位(19%∶0%,70%∶54%),总体偏差值与靶区剂量覆盖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683,P=0.000)。俯卧位患者的总体偏差值为(1.23±0.76) cm明显大于仰卧位患者的(0.28±0.18) cm (P=0.001),其中y、z轴向偏差最为明显(P=0.003、0.003)。俯卧位患者小肠V5、V10明显小于仰卧位患者(P=0.003、0.004),其慢性不良反应也明显较少(P=0.041)。
结论直肠癌IMRT患者选择仰卧位能保持较好的靶区剂量覆盖率,而俯卧位因使用腹板装置会导致体位重复性变差,进而影响靶区剂量覆盖。尽管俯卧位联合腹板可以减少小肠耐受剂量,但应采取有效的保证患者体位重复性的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宫颈癌根治性外照射图像引导与否对直肠和膀胱受照剂量的影响,探讨IGRT技术合理应用的模式。方法选取2012—2016年于陆军总院行HT的宫颈癌患者20例。每次治疗前均进行MVCT扫描,应用MVCT图像在HT的自适应模块上进行剂量重建,得到当次的受量,并模拟出该次无图像引导下的受量;将各单次剂量分布和对应的融合CT图像传输至形变软件MIM6.0中进行剂量叠加,得到总照射剂量。对比图像引导与否
目的探讨光学表面成像系统在使用ABC放疗患者中的精度及稳定性。方法采用ABC放疗的18例肺部转移灶患者,以光学表面成像系统为辅助手段引导摆位并进行监测,以CBCT为参考标准。表面影像摆位误差与CBCT扫描配准误差的差异定义为光学表面成像系统的精度,表面影像摆位误差、纠正的误差值及再次记录的表面影像误差的差异定义为该系统的稳定性。治疗过程中记录并分析光学表面成像系统监测到的分次内误差。结果光学表面成
Ⅳ期NSCLC在2DRT时代的姑息减症作用已经肯定,但是研究设计未能很好体现放疗对生存的作用、部分研究结果延长生存的作用未被人们接受。随着3DRT技术的发展、综合治疗理念的广泛应用、对不同转移状态与生存关系的认识,逐渐开展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证实,基于全身治疗联合原发肿瘤3DRT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有利于改善症状和延长生存,尤其对于寡转移的Ⅳ期NSCLC。原发肿瘤剂量与生存密切相关,高剂量放疗可能更有
目的初诊寡转移鼻咽癌患者原发灶根治性放疗预后因素分析。方法2008—2011年39例初诊寡转移鼻咽癌患者接受1~6周期化疗及原发灶根治性放疗,其中10例常规放疗,26例IMRT。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1、2、3年OS和PFS分别为97%及87%、87%及65%、70%及59%。年龄、转移灶数目、诱导化
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最常见的失败原因。约10%鼻咽癌经IMRT±化疗后出现局部、区域复发,4%~10%初诊和15%~30%根治性治疗后鼻咽癌出现远处转移。尽早诊断鼻咽癌复发或转移从而早期干预是复发或转移鼻咽重要预后因素,但基于错误诊断而进行的挽救治疗亦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早期正确诊断鼻咽癌复发或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截至目前,国际国内均无复发转移鼻咽癌诊断的指南或专
SCLC是一种强侵袭性的恶性肿瘤,自然病程短,易发生脑转移,因此在放化疗基础上,应用脑预防照射对于减少脑转移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关于脑预防照射的适应证及应用价值却争议不断。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广泛期SCLC中脑预防照射的价值,局限期SCLC中脑预防照射适应证以及是否另有替代方法等。本文旨在对现阶段脑预防照射临床应用的相关争议及进展进行相应探讨。
目的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能否通过抑制NF-κB及下游通路减轻大鼠急性RIHD。方法将21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PDTC+照射组3组各7只。单纯照射组及PDTC+照射组大鼠接受心前区局部6 MV X线20 Gy单次照射。PDTC+照射组在照射前30 min腹腔注射PDTC,120 mg/kg,1次/d,第1—14天。照射后第14天取心脏组织观察病理学变化
随着IMRT应用,鼻咽癌LRC率取得明显提高,但仍有10%~15%患者出现复发。复发鼻咽癌的再程治疗一直是鼻咽癌治疗的难点。另外复发鼻咽癌的治疗方式多且每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这也使得复发鼻咽癌的治疗更为困惑。由于目前尚缺乏高级别临床试验的证据指导,无法形成相应的治疗指南及规范。该共识对目前复发鼻咽癌治疗的相关文献和临床试验进行回顾,按复发鼻咽癌放疗、手术治疗及化疗靶向治疗等进行分层探讨和总结;对目
目的比较微型MLC (2 mm叶片厚度)和普通MLC (10 mm叶片厚度)在颅内SRS逆向IMRT计划中的剂量分布差异。方法鉴于微型MLC开野小的特点,选取30例颅内最大直径<10 cm肿瘤进行比较,分别使用常规和微型MLC进行剂量学对比,保持所有计划优化参数一致,得到满足临床要求的逆向动态调强计划,T检验比较两种MLC条件下放疗计划中靶区和OAR受量。结果微型MLC和普通MLC相比,在靶区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