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官》与《茶花女》:两个时代的两种爱情叙事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sw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仲马的《茶花女》和缪娟的《翻译官》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一部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一部是作为大众文化产物而存在的网络小说,在表层相似的情节设置下是完全不同的爱情叙事,这折射了不同文化语境下作家创作观念的变化。本文通过两部小说的比较阅读,由此分析网络小说的意义、价值与局限。
  关键词:《茶花女》 《翻译官》 爱情叙事 女性意识
  《茶花女》是世界文学殿堂中的经典作品,法国作家小仲马塑造了一个美艳绝伦又痴情不改的女性形象,一代佳人玛格丽特的结局是在贫困孤独中郁郁而终。《翻译官》是一部网络小说,缪娟塑造了一个独立坚强的现代女性形象,女主人公乔菲不仅收获了一份真挚的爱情,还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官。把《茶花女》和《翻译官》放在一起分析,是因为这两部小说在爱情叙事模式和女性人物塑造等方面有着惊人的可比性,通过两部小说的比较,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不同的创作风貌。
  一
  爱是人类最热烈持久的情感之一,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茶花女》与《翻译官》都是描写爱情的小说,“爱情伦理叙事最能体现创作主体的叙事伦理诉求,在不同的爱情伦理叙事模式中蕴含着作家的叙事目的、叙事意旨、道德价值判断趋向、文化立场选择和美学风格诉求等叙事伦理质素”a。 下面从两部作品的爱情叙事出发,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阐释。
  《茶花女》讲述的是男青年阿尔芒·迪瓦尔和巴黎上流社会交际花玛格丽特的凄美爱情故事。众所周知,《茶花女》是小仲马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小说,小仲马是私生子,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被父亲大仲马所承认,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这样的童年经历引发了他对女性地位和家庭问题的思考,也使得他对被抛弃被侮辱的女性充满同情。《茶花女》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埃的原型人物名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现实生活中小仲马爱上了交际花阿尔丰西娜,但不能忍受她与其他贵族男性保持联系,于是写了一封分手信交给阿尔丰西娜,而后离开巴黎去往国外旅行,当小仲马从国外旅行回来,却发现阿尔丰西娜已经离开人世,小仲马面对着阿尔丰西娜的遗物悲痛万分,花了很短的时间就创作出了《茶花女》。
  在小仲马笔下,玛格丽特拥有国色天香的容颜和高贵不凡的气质,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有善良的心灵。为了谋生,玛格丽特来到巴黎闯荡,上流社会奢侈腐化的风气盛行,徒有美貌却无一技之长的玛格丽特成了一名交际花,长期纵欲、饮酒无度的坏习惯损害了她的健康,对物质的渴求腐蚀了她的灵魂,往日淳朴的农家少女再不复见。玛格丽特在遇到阿尔芒之后被其真诚所打动,决心和他在一起,虽然阿尔芒也深爱玛格丽特,但他的占有欲和嫉妒心很强,这也是导致二人爱情悲剧的一个原因。小仲马写《茶花女》时,法国是一个被父权和宗教统治的社会,虽然小仲马怜惜女性、同情女性,但他并不会一味赞扬所有女性,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行为也是他所批判的。用小仲马的话来说,玛格丽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小仲马抨击当时社会上用金钱来物化女性、以美貌为标准对女性品头论足的风气,同时他也是个近乎冷酷的作家,他让玛格丽特从一个乡下姑娘飞上枝头变成凤凰,看似成功地对抗了宿命,但玛格丽特最后的结局是依旧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玛格丽特爱上阿尔芒后,决心与过去的一切告别,两人一起离开巴黎,在远离尘世的乡下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那是玛格丽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只是好景不长,阿尔芒的父亲得知了儿子和妓女在一起,出于自私的偏见迫使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玛格丽特为了阿爾芒的前途最终选择离开他,阿尔芒却误会她依旧挂念着以往的奢侈生活,在重逢后对玛格丽特进行种种言语和行为上的侮辱,一系列的打击致使玛格丽特心力交瘁,最后在贫困孤独中郁郁而终。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有论者对此做出总结:“其批判现实主义成就集中体现在对娼妓制度的批判、对被侮辱的女性的同情和讴歌以及对纯洁爱情的向往。”b通过阅读,读者能够看到绝代佳人奢靡生活背后的寂寥和落寞,还能感受到作者对玛格丽特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小仲马敏锐地捕捉到有关交际花、两性关系等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创作引发读者的共鸣。
  《茶花女》通过爱情悲剧突出社会阶级矛盾,这是由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质所决定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意在揭露社会黑暗现实、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冲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小仲马的写作批判了资产阶级贵族的贪婪、自私,也反映了妓女阶层堕落的社会根源以及她们思想上存在的局限性。
  《翻译官》是一部现代都市言情小说,讲述了穷苦人家出生的漂亮、倔强、自强的外语学院学生乔菲和外交部部长的儿子程家阳间的爱情纠葛。乔菲出身卑微,但她有着极高的语言天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幽默开朗的性格。乔菲和程家阳并不是一见钟情,他们初次见面是在学校组织的一场讲座上,彼时乔菲只是一名外语学院的学生,而程家阳是留学归来光芒万丈的翻译精英,生活在平行世界里的两个人本不会发生交集。程家阳得知青梅竹马的傅明芳要结婚的消息,失意不已,在娱乐城兼职的乔菲看到了程家阳光鲜背后颓废的一面。而乔菲为了凑齐父亲的医药费,打破了不出台的原则,同意出卖初夜,在程家阳朋友旭东的安排下,乔菲与程家阳阴差阳错地发生了性关系;二人先性后爱,后来在相处中感情日渐深厚。程家阳第一次去大连,住在乔菲家破落的小房子里,那时他才知道乔菲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他惊讶于能够把法语讲得那么动听的女孩,竟然从小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他见过乔菲努力付出的样子,心疼这个倔强女孩所吃的苦,从那个时候程家阳开始想要爱她。
  乔菲和程家阳的爱情同样遭到了来自男方父母的强烈反对,乔菲在夜店当“小姐”的经历成为她的污点;此外,乔菲为家阳堕胎导致丧失生育能力,这也是乔菲的心结。而程家阳在认识乔菲之后,第一次对自己所拥有的优渥物质条件产生了怀疑,深刻反思之后他开始反抗父母的安排,当由金钱、社会地位导致的差异成为横亘在二人感情之路上的障碍时,乔菲和程家阳以积极的努力共同对抗世俗的偏见,并在此过程中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兜兜转转之后他们更坚定了对彼此的爱。   《翻译官》是一部网络小说,与《茶花女》中批判现实主义的爱情叙事模式不同,这部小说给读者呈现了另一种爱情叙事。作者缪娟的创作既不是为了反映社会黑暗现实和阶级矛盾,也不是为了批判娼妓制度。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产物,这决定了其叙事伦理的不同。虽然《翻译官》看上去是灰姑娘遇到王子的故事套路,但文本的现实深度不在于灰姑娘的被拯救,而在于灰姑娘本身的独立和坚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女性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就算乔菲迫于无奈成为夜店“小姐”,她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完全依附在某一个男人身上。经历过种种残酷激烈的社会竞争,乔菲仍能够以一种别样的坚强,轻松愉快地说起自己曾经的坎坷生活,正是她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性格打动了“天之骄子”程家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曾经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女性有了表达自身诉求的平台,女性自尊、自强、自立、自主的诉求在《翻译官》中展露无遗。网络小说追求“爽感”,言情小说在“移情”“变情”“惨情”的故事波折后必然会回归“纯情”,即男女主人公在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后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缪娟在《翻译官》中也创造了一个完满结局,但她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把男女主人公描写得过于“神性”,而是塑造出丰满而真实的人物形象,读者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乔菲独立坚强的性格,也能清晰地看到男主人公程家阳脆弱、挣扎和犹豫的一面,整部作品既真实又浪漫。
  二
  《茶花女》和《翻译官》两部小说在叙事视角方面存在差异,叙事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c,不同的叙述视角势必会影响叙事效果和人物塑造,也反映了作者的创作心理。
  从叙述视角来看,《茶花女》为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小仲马分别安排了“我”和阿尔芒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小说先借“我”之口点明玛格丽特的妓女身份和她香消玉殒的悲剧结局,再由阿尔芒叙述玛格丽特的生前经历,小仲马所运用的这种倒叙手法,不仅清楚地交代了玛格丽特的最终命运,而且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故事讲述过程中,玛格丽特一直是不在场的,她的人生经历是在她死后由他人进行讲述的,在这种“他者”叙述中,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一直处于缺席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权社会中男性的主导地位,以及女性话语权的被剥夺。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一书扉页上引用了女性主义者普兰·德·拉巴尔的话:“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故事就是由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的男人来书写的。
  茶花女生活在法国七月王朝统治时期,虽然宪法规定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但社会等级森严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妓女依旧是被人们轻视糟践的社会群体。贵族们觊觎玛格丽特的美貌,但是在他们心里玛格丽特只是玩物而已。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真心相爱,可是在阿尔芒父亲迪瓦尔眼里,“真正纯洁的爱情只会发生在真正圣洁的女人身上”,儿子与妓女在一起是一件败坏门风的事,无论如何也要加以阻止。
  故事中的“我”同情玛格丽特的遭遇,写下了这个故事,看上去“我”是为妓女阶层振臂高呼的人,但“我”并不认为“凡是像玛格丽特那样的风尘女子都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换而言之,“我”赞同的是玛格丽特为爱牺牲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正是玛格丽特的死亡才使这段爱情值得歌颂,“我”内心深处认同阿尔芒父亲的自私行为,觉得“父爱超过其他任何的感情”。所以,“我”对玛格丽特的早逝深感痛惜也不过是“正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幸被毁坏,人们会感到惋惜一样”。玛格丽特被物化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只有观赏的价值,这反映了男性在男权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女性是被物化的对象,失去话语权。《茶花女》从男性视角进行讲述,力图塑造符合主流审美的女性形象,男性将玛格丽特当作情欲的对象,而她所遭受的无情压迫和蹂躏则被淡化。
  与《茶花女》多个叙述人、多个叙事层面不同,《翻译官》采用了双层内视角来叙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视角进行讲述,同时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把人物内心世界的所想、所感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和性格、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径直予以表现”d。这样直接把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满足了读者对人物心理的好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视角转换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程家阳和乔菲曾经因为金钱产生间隙,程家阳想要给乔菲买项链,而乔菲不想他们之间的感情掺杂进太多物质。缪娟运用心理描写将二人内心的想法展示在台面上,程家阳不善于哄这个心爱的姑娘,“我也知道牵涉到金钱,对我们来说是敏感的事情”。他想通过给乔菲买东西的方式换来更多的安全感。而乔菲心里想的是,“钱,我们因此而结缘,却也是横亘在我们之间的距离”。乔菲知道家阳是想要她高兴,但乔菲内心深处有着女性独有的敏感,她不想自己的爱情里掺杂物质交易的成分,她不愿意将自己的全部人生依附在程家阳身上,她有自己热爱的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官是她毕生的梦想,爱情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可以说乔菲是一位拥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女性。
  小说从头到尾,是以程家阳和乔菲二人视角呈现的叙事,有两性对话的意味,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作者缪娟的女性意识,这与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呈现的“男性至上”的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茶花女玛格丽特获得众多男性青睐的主要原因是她的美丽外表,美貌在小说中被视为女性获取财富以及社会地位的筹码。这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换,将女性置于物化的位置,将男性视为女性的拯救者,一开始就预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依附地位。反观网络都市言情小说中的女性,虽然她们也多具有貌美的特征,但那仅仅是一种凸显个人魅力的方式,女性吸引異性的首要条件往往是性格上的独特魅力。《翻译官》中乔菲的美好品格和坚韧性格是最吸引程家阳的地方,这是她胜出的筹码;乔菲面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也感染了程家阳,与乔菲在一起后,程家阳戒掉了抽大麻的坏毛病,从上一段感情的失意中走了出来。乔菲追求的是心意相通、灵肉一体的感情,她的美好爱情结局证明了这种努力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底层文学”是表现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底层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因传媒媒介的不同,“底层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也大相径庭。本文以文学的传播为着眼点,探讨贾平凹小说《高兴》的书写价值,分析电影《高兴》的传播效果,论述不同媒介形式下作品对“底层”诉求的呈现与消解。  关键词:《高兴》 底层 传播效果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兴起并不断兴盛,形成一种热潮。许多文学作品因对“底层
摘 要: 桑顿·怀尔德在其早期的三分钟宗教短剧的创作中,衍用《圣经》 故事讨论信仰、灵魂等宏大抽象的论题,初步尝试了寓言体戏剧的写作。借由对《圣经》 故事的改编,怀尔德表达了对信仰与现实、信仰与救赎、信仰与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桑顿·怀尔德 宗教剧 《圣经》 改编  桑顿·怀尔德是美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在初涉戏剧的创作阶段,怀尔德曾写过大量的宗教短剧。宗教题材本身即已和寓言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在
摘 要: “漫游者”这一概念在本雅明手中得到梳理与拓展,并在20世纪二十三年代的上海诞生了新一批“漫游者”,他们在海派作家的笔中得到了呈现。本文将简要分析穆时英《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中的都市漫游者形象,并对文中男主角和穆时英漫游性的中止做出讨论。  关键词:穆时英 漫游者 上海  穆时英毋庸置疑是中国20世纪撰写都市小说作家中极为出色的一个,也是极富矛盾色彩的一个。他的作品如他命名的《南北极》
摘 要: 陕西作家陈彦的散文合集《说秦腔》与长篇小说《主角》,所描述的都是传统戏曲秦腔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兴衰成败。在这两个不同的文本之间,却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映射的关系。本文从互文性视角出发,分别从小说与散文文本之间的互动、小说与散文戏剧观的照应、小说与散文价值取向的贯通等三个角度,对散文《说秦腔》与小说《主角》进行具体阐释。  关键词:《说秦腔》 《主角》 互文性  “互文性”这一概念诞
摘要:《红旗谱》是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红色经典”,它在描写冀中平原农民革命运动的同时,也将知识分子与乡土社会的复杂关系保留在了小说中。本文将通过解读冯贵堂这一人物形象进入《红旗谱》中,由其缝隙发现存在于文本中被遮掩的历史角落并感知作家的创作逻辑。  关键词:《红旗谱》 冯贵堂 知识分子  《红旗谱》是作家梁斌于195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以朱、严两家和地主冯兰池一家的仇恨为焦点,将农民革命
摘 要:清末文人梁鼎芬经历了内外交困,祸乱纷呈,十分动荡的晚清时局。这种沧桑巨变极大地推进了梁鼎芬的文学创作。他将家国兴亡、个人气质以及爱国情怀都熔铸于他的文学作品中。本文通过介绍梁鼎芬其人以及他的诗词作品来解读梁鼎芬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梁鼎芬 诗词 爱国情怀  晚清文人梁鼎芬作品颇丰,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梁鼎芬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尽数表达家国忧患之情。本文主要通过了解梁
摘 要: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以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既然“言之所形有是非之分”,那么,同样由“人心之感物”所产生的,由人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亦有是非之分。翁同龢就将自身伦理价值取向蕴藉于大量诗文作品中,本文选取翁同龢部分诗文作品,并尝试将其中所蕴藉之伦理思想进行初步提炼和探讨,以期今后对其诗文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伦理研究。  关键词 :翁同龢 诗文作品 伦
摘 要:《大三峡那光》和《诗画江山》虽然都是对风景人文的书写,但各有不同的特色。前者重点是对家乡三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守望;后者则是诗人的游思,不仅有诗人在祖国大好河山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亦有佛教禅宗的熏陶。  关键词:守望 怀乡 超越 禅意  《大三峡那光》和《诗画江山》都是李尚朝近期的作品,2009年出版的《大三峡那光》表达的是诗人对家乡三峡的热爱和守望,2015年出版的《诗画江
摘 要: 画家李玄,一生与绘画为伴,探讨艺术,哲学和科学,晚年走入灵魂的创作阶段,为这个时代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宝藏。现存大量的作品、手稿、创作笔记和诗词。代表作品《克莱因瓶的联想》呈现出 “ 绘画是在两度空间表现整体世界的灵魂,若使画面有三维,四维节奏跳动的运行感。你要和大自然的脉搏共振,要培养对世界瞬息变化的整体感,表现他们关系的准确合理而不是相似或复制 ” 。 他的作品以中国的宣纸为载体,结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2)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