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正确应用语文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的广大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根”。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应用,并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有生活才有正确认知
在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课时,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蜜蜂的生活特点和无私奉献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蜜蜂的了解,惊异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除了课本中所讲的内容之外,竟然对蜜蜂知之不多。作业中有“画一画可爱的小蜜蜂”的设计,而学生画得很离谱,有的画成了蚂蚁,有的画成了小飞机。这说明学生对蜜蜂的感性认识非常有限。于是,我就设计了观察实践课。同学们在养蜂场亲眼看到了蜂箱里隔板上密密麻麻的蜜蜂,看到了精致的蜂巢,看到了蜜蜂来来往往的忙碌……大家非常高兴,围着养蜂的伯伯问个不停:蜜蜂冬天吃什么?蜜蜂会逃走吗?被蜜蜂蜇了怎么办?蜜蜂是怎样繁殖的?一一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当天的日记,大家写得都很生动,有写参观过程的,有写参观所得的,有写参观体会的,还有写诗歌赞美蜜蜂的,不一而足。接着,我布置学生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蜜蜂的习性。第二次再画蜜蜂,大家笔下的蜜蜂就有了神韵。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真切体验,这种获得是积极的、深层次的。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2.有生活才有能力发展
在学习《家乡的秋白梨》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写写“我们的家乡特产”,可是大家大眼瞪小眼,竟然不知道家乡有什么“特产”。看来,应该对课堂做必要的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开展调查、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调查研究中,广泛搜集了许多课外信息,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当然,也了解了家乡有哪些特产,并对这些特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接触了很多新事物。这无形中就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
3.有生活才有精彩表达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抒发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感情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感情,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收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正确应用语文的规律。”我的做法如下。
1.日常生活“语文化”
所谓日常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生活中让自己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时,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制作的礼品,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安定的学习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我们可以在讲课之前组织一些必要的教学活动,如新闻三十秒、成语接龙等。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同学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这可谓是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管理。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又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这样一来,学生每天都会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关注自己的所见所闻。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我们要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的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标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获得双赢。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有生活才有正确认知
在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课时,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蜜蜂的生活特点和无私奉献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蜜蜂的了解,惊异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除了课本中所讲的内容之外,竟然对蜜蜂知之不多。作业中有“画一画可爱的小蜜蜂”的设计,而学生画得很离谱,有的画成了蚂蚁,有的画成了小飞机。这说明学生对蜜蜂的感性认识非常有限。于是,我就设计了观察实践课。同学们在养蜂场亲眼看到了蜂箱里隔板上密密麻麻的蜜蜂,看到了精致的蜂巢,看到了蜜蜂来来往往的忙碌……大家非常高兴,围着养蜂的伯伯问个不停:蜜蜂冬天吃什么?蜜蜂会逃走吗?被蜜蜂蜇了怎么办?蜜蜂是怎样繁殖的?一一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当天的日记,大家写得都很生动,有写参观过程的,有写参观所得的,有写参观体会的,还有写诗歌赞美蜜蜂的,不一而足。接着,我布置学生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蜜蜂的习性。第二次再画蜜蜂,大家笔下的蜜蜂就有了神韵。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真切体验,这种获得是积极的、深层次的。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2.有生活才有能力发展
在学习《家乡的秋白梨》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写写“我们的家乡特产”,可是大家大眼瞪小眼,竟然不知道家乡有什么“特产”。看来,应该对课堂做必要的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开展调查、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调查研究中,广泛搜集了许多课外信息,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当然,也了解了家乡有哪些特产,并对这些特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接触了很多新事物。这无形中就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
3.有生活才有精彩表达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抒发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感情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感情,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收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正确应用语文的规律。”我的做法如下。
1.日常生活“语文化”
所谓日常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生活中让自己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时,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制作的礼品,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安定的学习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我们可以在讲课之前组织一些必要的教学活动,如新闻三十秒、成语接龙等。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同学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这可谓是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管理。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又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这样一来,学生每天都会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关注自己的所见所闻。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我们要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的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标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获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