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不仅为当今的古典文献研究指明了方向,对古籍整理出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推动下,我国的古籍整理出版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尤其是2009年,时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古籍整理出版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本年度的文化建设事业留下了重彩的一笔。
大型总目、工具类古籍——国庆献礼的重头戏
在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庆祝国庆的2009年,各大出版社也纷纷推出了大型古籍整理图书,作为国庆60周年的献礼。比如备受海内外关注的重大工程——《中国家谱总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给全球华人的寻根问祖提供了详细的路线图,是中华民族家谱整理与研究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同时,线装书局的《中华姓氏始迁祖世系大典》,为读者打造了一部收藏和研究价值都很高的家谱文献集。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受重视的典籍之一,历来都很受研究者关注,由著名易学家蔡尚思主编的《中华易学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汇聚了海内外100多位易学专家,历时十多年编纂而成,全书约22万字,约收录5000余辞条,是迄今为止收辞条最为齐全、规模最为庞大的易学大辞典。《清代诗文集汇编》(纪宝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计收录诗文集约4000种,涉及作者3000多人,精装800巨册,堪称清代社会之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藏。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也推出了几部大型图书:《清文海》106册(南开大学古籍研究所选编),该书系新编大型清文总集,所收清文1.2万余篇,全书共106册,编有篇名分类索引和人名索引,此项目为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是依据2008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纂而成的大型珍贵古籍图录,共收录古籍2392种,充分体现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英藏法藏敦煌遗书研究按号索引》(申国美、李德范编,国家图书馆敦煌研究资料丛刊),汇集了有关研究英藏和法藏敦煌遗书的数据10万余条,是敦煌学研究的一部重要工具书;《二十四史九通政典类要合编》(黄书霖辑)将“二十四史”和“九通”等重要典籍中有关典章制度的史料摘录后,断代分门汇编,非常便于研究者追本溯源、考察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兴废之轨迹;《中华律藏》(全60册)搜遍天下珍本,将藏内藏外律宗文献合于一书。
中华书局的国庆60周年献礼图书也颇值得关注:《中国古籍总目》是现存汉文古籍的总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主要图书馆及部分海外图书馆所存中国汉文古籍的品种、版本及收藏现状;《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则将分存于北京、台北两地的康熙朝起居注册以原貌刊布,中华书局出版北京所藏部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部分。
中国书店出版社的《御制龙藏》和《乾隆大藏经》(豪华版)也值得一提。前者以清《龙藏》为原本,参阅历代大藏经,是我国大陆整理出版的第一部排印、勘正、句读本大藏经,共收录历代汉文佛教典籍约1669部、7168卷、1亿余字,囊括了中国历代汉文大藏经所著录经籍的主要内容。后者是我国现存唯一一部大藏经版,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广陵书社重点推出了两部大手笔的巨著。《全唐诗》,此次以清代康熙年间曹寅首刻于扬州的原本仿真影印,宣纸精印,线装120巨册,具有极高的收藏及研究价值。昆曲博物馆所编的《昆剧手抄曲本一百册》,系苏州昆剧传习所张紫东先生家族抄录珍藏的孤本。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种类,昆曲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更显出该书的特殊价值。
苏州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是“江苏品牌图书工程”项目之一,由著名版本目录学家瞿冕良(冠群)先生以82岁高龄完成修订,全书189万字,共收入词目21 500余条,堪称我国古籍版刻的扛鼎之作。
齐鲁书社的《三十三种清代人物传记资料汇编》(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编纂),是一部专门查找清代人物传记资料的大型工具书,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一套简便可用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在版本总目方面,2009年值得一提的尚有江苏省文化厅和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编的《江苏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凤凰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齐鲁书社的《山东省图书馆藏珍品图录》等。
影印、标点排印本、系列丛书及经典书目重刊——再现古籍原著
影印古籍出版近些年来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类图书出书一般较快,由于部头大、定价远高于普通图书,在社会上影响也颇大。
《武英殿聚珍版本书程式·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清代金简刊印),是由中国书店将所藏清内府朱格精写本《武英殿聚珍版本书程式》与摆印本《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结集影印出版,是我国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梁启超手批稼轩词》是清代王鹏运于光绪十四年(1888)刊刻的一部校勘精美的底本,为清代梁启超所藏,通篇多有他的朱笔眉批、夹批,并诸多钤印,中国书店于2009年元月梁启超80周年忌辰之时,将该书原貌影印;《新刊山堂先生章宫讲考索甲集》是南宋章如愚编撰的一部类书,此次影印采用2008年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南宋年间刊本;另外两部工具书《北京地方文献工具书提要》和《北京历史文献要籍解题》,收录了2004年底以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专著和学术论文集,有助于反映重要的北京史研究成果以及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历史资料。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也影印出版了一些重要典籍:《北京图书馆藏西文善本目录》,这是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西什库教堂原藏书目录,著录西文善本4101种、5133册,有极高的文献和研究价值;《册府撷英——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二00九)》,反映了第二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面貌,体现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三国志演义古版汇集:西班牙藏叶逢春刊本三国志史传》(陈翔华主编),该底本为今仅藏于西班牙马德里爱斯高里亚尔修道院的明叶逢春刊本,明隆庆六年(1572)由葡萄牙传教士从亚洲携回,是现所知见《三国志演义》存世的第二部刊本,也是最早的插图本,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
明清史学研究方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也出版了不少珍贵的图书:《明清内阁大库史料合编》为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系列之一;清宫恭王府档案总汇之《永磷秘档》、《和坤秘档》为首次 公开刊印的第一手史料;《清代大学士部院大臣总督巡抚全录》收录清代自顺治至宣统270多年间的5300多名官员简历;《明清史料丛书续编》(于浩辑),继《明清史料丛书八种》后,收录《甲申野史汇钞》等十余种稀见明清史料丛书;《稀见清代八旗史料丛刊》收录清代八旗文献20种,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这些图书大多是首次刊印,是研究明清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原始文献。
其他目录版本学方面,也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国家图书馆藏古籀文献汇编》(李定凯、殷梦霞编)囊括了国家图书馆所藏《古籀篇》等有关古籀的基本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著述16部,作者包括孙诒让、丁佛言、蔡廷干、吴大澄、庄述祖、傅厚光、高田忠周等。《历代史志书目丛刊》收录正史史志书目原文、补著及注释71种,凡目前能找到的本子都在收录之列,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一次史志书目收集。谈恺本《太平广记》,明嘉靖年间谈恺据传钞本加以校补,刻取重印,是现存最早的《太平广记》版本。任继愈主编的《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6 000多号敦煌遗书为底本影印出版,则是迄今为止披露该馆敦煌遗书藏品最大最全的一部大型图录。《十韵汇编》把10种韵书材料集中在一起,按韵对照编排;附广韵校勘记,并有分韵索引和部首索引,体例之精善便利,堪称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代表作。《明清经世文钞七种》收录《昭代经济言》、《皇明经世实用编》、《切问斋文钞》、《皇朝八大家经世文汇编》(又名“皇朝八贤文编”)、《经世文粹》、《经世文粹续编》、《中外时务经济文编初集》等明清经世学著作。《周叔弢古书经眼录》收录周叔弢先生手稿5种,蕴涵了大量的历史和学术信息,对于古籍收藏及版本目录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专著方面,也有一些重要作品。皮锡瑞《师伏堂日记》乃据湖北省图书馆所藏《师伏堂日记》稿本原貌影印;《祁彪佳文稿》收录祁彪佳的奏疏、日记、书信及文学作品共15种,皆为明末、清代抄本或稿本;周叔弢批注《楹书隅录》是清代著名藏书家杨氏海源阁所藏宋元秘本之提要式目录,是版本目录学研究的必备图书之一;《小勤有堂杂钞》(余嘉锡抄校),“小勤有堂”为余嘉锡先生的书斋名,收录11种,均为余先生所精心校抄,除其重要学术价值外,亦甚富书法艺术价值;中华再造善本中的《唐秦隐君诗集》(秦系)、《碧云集》(李中)、《六艺论》(汉郑玄撰,清陈鳣辑)、《西番译语》、《春秋存俟》(明余光、余飏撰),皆是这一系列中的精品典籍。
广陵书社的《聚学轩丛书》是由民国藏书家所辑的戴震等51位清代学者关于经史、金石文字方面的著作,其中多半为所收录者的珍贵手稿和罕见版本,据清代光绪中刘世珩刊本影印。齐鲁书社在其建社30周年之际,特影印出版了《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这是在山东省发现的一部独一无二的《聊斋志异》抄本。中华书局的大字线装本《三国志》,共四函二十六册,线装并配有精美木函,也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文选楼藏书记》(清阮元撰,王爱亭、赵螈点校),以国家图书馆藏本为底本,参校中科院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本,旁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浙江采进书目》、《中国丛书综录》等。《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持静斋藏书记要》与《藏书题识华延年室题跋雁影斋题跋》,其中所收录的都是版本目录学的重要典籍。
相比古籍原貌影印,标点排印本由其适用性而更具有普及性效果,更能适应广泛的市场需求,本年度各家出版社均有这类图书出版。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历代陶文研究资料选刊续编》,选辑有清程敦的《秦汉瓦当文字》、清吴隐编的《惫斋砖瓦录》等作品。《北京与北京人》是英国使馆医生芮尼著,由李绍明翻译的一部日记体史书,记录了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之后的北京人和北京生活。《绍英日记》的作者绍英曾任清朝末年度支部大臣,该书具有较为重要的晚清史史料价值。《书林清话》(耿素丽点校)是一部阐述有关古代雕版书籍各项专门知识的书籍。其他如北京旧志汇刊中的《民国密云县志》、《潭柘山岫云寺志》、《弘慈广济寺新志》等,都是相关领域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黄山出版社的《皖人戏曲选刊·方成培卷》(徐凌云点校),收录方成培撰写的《雷峰塔传奇》和《方成培研究资料汇编》,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十一32"项目《皖人戏曲选刊》的一种。
广陵书社的《列仙全传》(明王世贞辑,王云鹏补)、《便民图纂》(邝璠撰)以及《授衣广训》(董诰辑)、《苏州历史人物小说系列》(王开征著),都是价值较高的专业类典籍。
中华书局的《康熙顺天府志》(清张吉午纂修,阎崇年校注),采用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呈写正本,是一种海内外罕见的孤本,对清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南社成立百年前夕,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陈去病全集》全面汇集了南社创始人陈去病的著作,不仅利用了陈氏家族的家藏,还大力收集了散落在清末民初报刊上的大量诗文,是一部填补诸多空白的作品。
别集整理方面也有不少精品问世,《陆士衡文集校注》(刘好运校注整理,凤凰出版社出版)是对陆机全集的全面整理校注,堪称一部集先哲之大成、补前人之遗言的陆机研究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秋蟪吟馆诗钞》(胡露校点)和《姚鹓雏文集》(诗词卷)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广陵书社的《畴人传汇编》在清代阮元《畴人传》的基础上收录罗士琳、诸可宝、黄钟骏等人的补足部分,首次标点整理出版,是研究我国古代科技史的重要典籍。中华书局的孙诒让全集之《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堪称有关《墨子》诸整理本中最佳的一种。
广陵书社还出版了一系列佛教研究的典籍,有《佛经精华录笺注佛教宗派详注》、《释氏疑年录》、《佛学大纲》(谢无量编)、《佛教研究法佛学概论》、《佛教各宗大意》、《蒙藏佛教史》等。
作为一套甄选严格的精品图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已出齐了100种,其中主要包含几类:传世旧注的整理本如李善注文选、任渊注黄山谷诗等,经典别集的校点本如《樊川文集》、《皮子文薮》等,今人的新注本。其中已出版的40种元明清文学典籍,尤其能体现这套丛书的学术价值。另外,该出版社的世纪文库系列,如闻一多的《伏羲考》、康有为的《大同书》、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许地山的《道教史》、梁启超的《佛学研究十八篇》、黄灵庚的《楚辞章句集校》、况周颐的《惠风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刘福元的《古代诗词常识》、吕思励的《文字学四种》、项楚校注的《王梵志诗校注》、 张震泽校点的《扬雄集校注》和《张衡诗文集校注》等。皆属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目。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历代诗选”,选取了各个时代的诗歌,编成《先秦诗选》、《汉魏六朝诗选》、《唐诗选》、《宋诗选》、《金元诗选》、《明诗选》、《清诗选》,其他如《姜白石词笺注》等,也都是校勘严谨、资料详备的典籍。“明清十大家诗选”丛书,收入李梦阳、何景明、谢榛、李攀龙、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袁枚、黄景仁、龚自珍等人的诗作,从多个方面为广大读者打开通往明清诗歌艺术的视窗。
凤凰出版社的《近代学术名家大讲堂》第二辑,包含《章太炎讲国学》、《余嘉锡讲目录学》、《郑振铎讲文学》、《张荫麟讲中国史》、《杨树达讲文言修辞》、《吴梅讲词曲》、《孟森讲明史》、《钱基博讲古籍版本》等名家著作。
中华书局的王夫之著作集,其中包含《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思问录俟解黄书噩梦》。《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包含了“语言文字编”《音韵卷》、《语法卷》、《方言卷》、《文字卷》,“历史编”《先秦卷》、《秦汉卷》、《魏晋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元卷》、《明清卷》,《考古编》、《文献考订编》、《思想与文化编》、《民族与社会编》等共计50册,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中华书局共同奉献给学术界的重要典籍。
改编、改写及其他古籍普及类图书——最受争议的古籍整理
近些年来,《文心雕龙》研究成为显学,相关研究的著作很多,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文心雕龙校注通译》(戚良德著)以范文澜的注本原文为基础,全面吸收了唐写本及近世诸家的校勘研究成果,并做了详尽的注释和翻译,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九章算术译注》附有白话文翻译,对读者阅读这本古籍科技著作大有裨益。其他如文物出版社的《秦汉刻石选译》,对于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是有益的参考。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农学名著,由缪启愉等人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并做了译注。
中国书店出版社的《瓷绘全本红楼梦》(裴永中绘)系国家一级陶瓷美术师裴永中先生据明朝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创作的瓷板画巨作,共242幅作品,完整地再现了孙温绘原作的主要故事情节。《彩绘全本(三国演义)》(金协中绘)以240幅工笔重彩精品全面演绎了三国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及人物,并以中英文的形式出版。
时逢孔子诞辰2560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戴敦邦新绘的《孔门七十二贤像传》。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神秘的古蜀王国——三星堆·金沙文物珍宝》(深圳博物馆编)、《晋国青铜艺术图鉴》(李夏廷编)、《佛教美术全集》(马世长、林保尧、丁明夷编著),内容涉及中国各地著名寺庙及石窟的佛像艺术,皆是学术性兼具艺术性与知识性的工具书。
《古今图书集成》是清康熙、雍正时期编纂刊行的大型类书,所收版刻插图的绘图及雕刻,集中反映了清代“殿本版画”的风格和艺术成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图》共收版刻插图2000余幅,是研究古代文物、科学技术、社会风俗、艺术、典章制度等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此次影印出版所据底本为国家图书馆藏清雍正四年(1726)内府原刻本。《册府撷英——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是配合2009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编撰的彩色图录,从100余家藏书单位送展的数百种珍贵古籍中精选书影近300幅,兼具古籍赏鉴与知识学习的作用。《两汉六朝隋唐经学辑佚文献汇编》将有关两汉六朝隋唐经学的辑佚文献,按周易、诗经、尚书、三礼、春秋等分类汇成一编,为两汉以来经学及辑佚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较高的文献资料。
凭借网络、电视等媒介的宣传造势,一些相关的古典文学研究书籍也得以热销。“如‘百家讲坛’的系列图书,特别是于丹的经典解读本——《于丹(论语)心得》……其他像易中天的说‘三国’、阎崇年的说‘清史’及东方卫视‘文化中国’栏目的相关图书等,都有惊人的市场占有额。可以说,销量动辄上百万,是古籍图书中从来都没有过的。与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介的宣传有一定关联,国学热再度兴起,很可能也会带动古籍图书的‘复兴’。”这一类的图书中,除了上面已经提到过的一些之外,还有一些也值得关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赵晓岚说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即是“百家讲坛”的配套图书,充分彰显了大众媒介与古典文化结合的巨大魅力。《洪承畴传》(王宏志著),作者在新的史料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较多的修订,配有大量插图,可谓图文并茂。
考古现场直播和《探索与发现》等是当前比较受欢迎的节目,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张学锋所编著的《中国墓葬史》系统阐述了我国古代墓葬制度的发展演进历程,精选了500余幅考古发掘现场的图片。
西北师范大学叶荫教授的《唐诗的解读:从文化传统和汉语特点看唐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从传统文化和汉语特点两方面对唐诗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冀淑英古籍善本十五讲》则配以善本书影,彩色印制,适用于古籍爱好者、初学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学习。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话说春节》(中国节庆文化丛书,萧放著)从春节的起源与演变、春节的神话传说、春节的传统与习俗、弘扬春节文化和文艺作品中的春节五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文献资料及异彩纷呈的精美图片,介绍了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重大的传统节日。另外一部系列著作《春节诗词》,则收录了与春节有关的诗词80多首,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春节的民俗风貌和社会生活。
中国书店出版社的《名著中的悬案》(萨苏著)、《王羲之米芾诗文名篇合璧》(于景頫编)、杨宪金的《王铎诗文手迹鉴赏》和《傅山诗文手迹鉴赏》、唐博的《我们的戎马生涯——清朝将军回忆录》,都是值得关注的图书。其他如《唐人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百九十》、《唐人书妙法莲华经卷》、《唐人书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三种》,《唐人书金光明最胜王经三种》均为中国书店所藏敦煌写经从帖,展示了敦煌写经中精品书法的风貌。《康熙的大墙——清代行宫探秘》(陈思著)、《兵进北边——褪色的传奇和记忆》(萨苏著)等,都是极有意义的普及型读物。
岳麓书社推出的《水浒全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四大名著的轻松阅读无障碍本,对原著中的难词难句、典故出处等随文进行解释,为读者轻松阅读扫除了障碍。凤凰出版社也出版了四大名著的批注图文本系列,融合批注、插图于一体,兼具收藏与阅读赏鉴的品质,充分反映了名 著经久不衰的魅力。
其他普及型的古籍图书,如凤凰出版社的《洋务先知——郭嵩焘》(孟泽著)、《智囊全集》(明代冯梦龙著)、《豆棚闲话西湖佳话》,广陵书社的《石涛传略》(李万才编),齐鲁书社的《中国文史哲汇通》,文物出版社的《古文字演变趣谈》,巴蜀书社的《四川国学小史》、《四川会馆》与《巴蜀文化与移民入川》、《纳兰词集》(张草纫导读)、《道观自助游》(罗伟国著,金良配图)等,皆是较有价值的大众化读物。
上海古籍出版社《温文尔雅》(宁锐著),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理解,运用图画和文字对《尔雅》的部分词条进行解释。齐鲁书社的《云髻风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发型发饰,配以大量精美插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养生保健类图书在近些年的图书市场一直热销,严蔚冰的《达摩易筋经》在此前香港、台湾两版的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对武术及养生学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籍论著——展现当下研究实绩
作为我国的传统学科,随着“国学热”的进一步升温,近些年来的古典文学及古籍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不仅爱好者和研究者众多,相关论著也层出不穷,圃于篇幅,本文仅列举其中的部分作品,挂一漏万,在所难免。
文物出版社的《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汇聚了作者20余年研究《金瓶梅》的成果,是一部金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广陵书社的《东台盐史丛谈》详述了江苏东台市盐业的发展史,对于研究当地的盐业史、经济史以及风土人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凤凰出版社的《唐宋词与唐宋文化》(刘尊明、甘松著)、《群体的选择——唐宋人词选与词人》(肖鹏著)、《清代文学论稿》(蒋寅著),齐鲁书社的《儒家思孟学派论集》(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编)、《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王志民编)等,都是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古籍论著。另外,在海外汉学方面,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岛田虔次著,邓红译),也是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籍整理与出版专家论古籍整理与出版》(杨牧之)、《缪荃孙研究》(杨洪升编)、《南北朝经学史》(焦桂美编)、《南朝咏物诗研究》(赵红菊编)、《慧皎(高僧传)研究》、《明清戏曲家考略全编》(邓长风编)、《明代词学之建构》(余意编)、《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孙国栋编)、《书写历史》(李渊清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朱东润自传》、《陆机陆云年谱》、《莫友芝诗文集》、《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等,都对相关领域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是本年度值得一提的重要研究著作。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春秋战国史研究文献丛刊》将历代名家对春秋战国史的重要研究文献汇为一编,为春秋战国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李全德编)以中晚唐、五代、十国、北宋前期作为一个唐宋变革期,探讨唐宋之际中枢体制的演进。黄宽重的《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考察了南宋政权在面临强大外患及内乱的威胁下政治体制的变化。《宋代的家族与社会》考察了宋代在科举制度化后的崛起,分析了发展比较成功的士人家族。梁继红的《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史》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以及近代档案文献编纂的历史,可视为填补中国档案文献编纂通史的空白之作。
包和平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从少数民族文献、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及少数民族文献的管理等不同的角度,对少数民族文献进行了学术探讨。《中国古典诗歌英文及其他西文语种译作及索引》(张海惠等编),收录欧美著名汉学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文及其他语种的翻译,为从中西方不同角度研究中国古诗提供了便利。
巴蜀书社出版的《权德舆研究》(王江霞编)、《未灰斋诗文集》(刘荣喜等编)、《敦煌道教文学研究》(李小荣编)、曾凡英主编的《中国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中国先秦之信仰与宇宙论——以<太一生水>为中心的考察》(李小光编)、《宋代人学思想研究》(郑苏淮编)、《清代资源型城市研究》(刘吕红编)、《古代文学文献学论稿》(安小兰编)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以及文献意义。
古籍整理出版的前景展望
近年来,国家逐步增加了支持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经费。在2008年的基础上,2009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资助进一步加大了力度,现已初步确定130个项目,重点资助那些具有较高版本价值和重要文化传承价值、在整理的方法上有所创新、整理成果有所突破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对整理水平很高、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大贡献、规模在600万字以上的特别重大项目,补贴将达到100万元以上。参评的260个项目是在全国105家出版社申报的312个项目中产生的,也是历年来参加申报出版社和项目最多的一次。这一举措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古籍整理研究及出版者的积极性。
2007年,国务院以国办发[2007]6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国家图书馆负责汇总古籍普查成果,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华古籍目录。”国家图书馆的李致忠先生在《新中国图书馆的古籍整理与保护》一文中预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图书馆界古籍编目整理先后大致有三次高潮……第三次出现在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之后,全国几大菜统图书馆共同编制《中华古籍总目》……第三次图书馆古籍编目整理高潮将出现在2009年之后。”在对全国古籍进行一次全面普查的基础上,一部统一的《中华古籍总目》将要面世,这绝对是一件值得整个中华民族骄傲自豪的重大文化盛事。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中华再造善本》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以唐宋、金元编为一期的工程于2007年底已全部完成,共选书758种,印制9129册,其规模远超当年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二期工程于2008年9月正式启动,由于此次要制作的是明清时期的典籍,距今时代较近,典籍存量浩如烟海,如何遴选出有限的二期选目,使其成为真正的善本、精品,具有一定的甄选难度。同时,这一再造善本工程系列也将是下一个年度值得广大读者关注和期盼的重要典籍。
以上仅就主要的数十家古籍出版单位的重点图书做了一定的列举和介绍,在图书出版十分发达并日益朝着多元化、多媒介方向发展的今天,笔者视野未免有所局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但是,仅就以上所列举亦不难看出,古籍整理的出版发行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整合和协调时期,其中难免存在着“热点过热,冷处又极冷”的弊端,也并非短时期就可以改观。如何抓住今天的历史机遇,有效地保护、研究并利用传统典籍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积极推动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已成为整个文献研究以及出版行业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责任。
大型总目、工具类古籍——国庆献礼的重头戏
在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庆祝国庆的2009年,各大出版社也纷纷推出了大型古籍整理图书,作为国庆60周年的献礼。比如备受海内外关注的重大工程——《中国家谱总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给全球华人的寻根问祖提供了详细的路线图,是中华民族家谱整理与研究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同时,线装书局的《中华姓氏始迁祖世系大典》,为读者打造了一部收藏和研究价值都很高的家谱文献集。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受重视的典籍之一,历来都很受研究者关注,由著名易学家蔡尚思主编的《中华易学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汇聚了海内外100多位易学专家,历时十多年编纂而成,全书约22万字,约收录5000余辞条,是迄今为止收辞条最为齐全、规模最为庞大的易学大辞典。《清代诗文集汇编》(纪宝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计收录诗文集约4000种,涉及作者3000多人,精装800巨册,堪称清代社会之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藏。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也推出了几部大型图书:《清文海》106册(南开大学古籍研究所选编),该书系新编大型清文总集,所收清文1.2万余篇,全书共106册,编有篇名分类索引和人名索引,此项目为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是依据2008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纂而成的大型珍贵古籍图录,共收录古籍2392种,充分体现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英藏法藏敦煌遗书研究按号索引》(申国美、李德范编,国家图书馆敦煌研究资料丛刊),汇集了有关研究英藏和法藏敦煌遗书的数据10万余条,是敦煌学研究的一部重要工具书;《二十四史九通政典类要合编》(黄书霖辑)将“二十四史”和“九通”等重要典籍中有关典章制度的史料摘录后,断代分门汇编,非常便于研究者追本溯源、考察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兴废之轨迹;《中华律藏》(全60册)搜遍天下珍本,将藏内藏外律宗文献合于一书。
中华书局的国庆60周年献礼图书也颇值得关注:《中国古籍总目》是现存汉文古籍的总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主要图书馆及部分海外图书馆所存中国汉文古籍的品种、版本及收藏现状;《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则将分存于北京、台北两地的康熙朝起居注册以原貌刊布,中华书局出版北京所藏部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部分。
中国书店出版社的《御制龙藏》和《乾隆大藏经》(豪华版)也值得一提。前者以清《龙藏》为原本,参阅历代大藏经,是我国大陆整理出版的第一部排印、勘正、句读本大藏经,共收录历代汉文佛教典籍约1669部、7168卷、1亿余字,囊括了中国历代汉文大藏经所著录经籍的主要内容。后者是我国现存唯一一部大藏经版,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广陵书社重点推出了两部大手笔的巨著。《全唐诗》,此次以清代康熙年间曹寅首刻于扬州的原本仿真影印,宣纸精印,线装120巨册,具有极高的收藏及研究价值。昆曲博物馆所编的《昆剧手抄曲本一百册》,系苏州昆剧传习所张紫东先生家族抄录珍藏的孤本。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种类,昆曲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更显出该书的特殊价值。
苏州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是“江苏品牌图书工程”项目之一,由著名版本目录学家瞿冕良(冠群)先生以82岁高龄完成修订,全书189万字,共收入词目21 500余条,堪称我国古籍版刻的扛鼎之作。
齐鲁书社的《三十三种清代人物传记资料汇编》(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编纂),是一部专门查找清代人物传记资料的大型工具书,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一套简便可用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在版本总目方面,2009年值得一提的尚有江苏省文化厅和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编的《江苏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凤凰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齐鲁书社的《山东省图书馆藏珍品图录》等。
影印、标点排印本、系列丛书及经典书目重刊——再现古籍原著
影印古籍出版近些年来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类图书出书一般较快,由于部头大、定价远高于普通图书,在社会上影响也颇大。
《武英殿聚珍版本书程式·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清代金简刊印),是由中国书店将所藏清内府朱格精写本《武英殿聚珍版本书程式》与摆印本《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结集影印出版,是我国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梁启超手批稼轩词》是清代王鹏运于光绪十四年(1888)刊刻的一部校勘精美的底本,为清代梁启超所藏,通篇多有他的朱笔眉批、夹批,并诸多钤印,中国书店于2009年元月梁启超80周年忌辰之时,将该书原貌影印;《新刊山堂先生章宫讲考索甲集》是南宋章如愚编撰的一部类书,此次影印采用2008年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南宋年间刊本;另外两部工具书《北京地方文献工具书提要》和《北京历史文献要籍解题》,收录了2004年底以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专著和学术论文集,有助于反映重要的北京史研究成果以及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历史资料。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也影印出版了一些重要典籍:《北京图书馆藏西文善本目录》,这是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西什库教堂原藏书目录,著录西文善本4101种、5133册,有极高的文献和研究价值;《册府撷英——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二00九)》,反映了第二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面貌,体现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三国志演义古版汇集:西班牙藏叶逢春刊本三国志史传》(陈翔华主编),该底本为今仅藏于西班牙马德里爱斯高里亚尔修道院的明叶逢春刊本,明隆庆六年(1572)由葡萄牙传教士从亚洲携回,是现所知见《三国志演义》存世的第二部刊本,也是最早的插图本,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
明清史学研究方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也出版了不少珍贵的图书:《明清内阁大库史料合编》为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系列之一;清宫恭王府档案总汇之《永磷秘档》、《和坤秘档》为首次 公开刊印的第一手史料;《清代大学士部院大臣总督巡抚全录》收录清代自顺治至宣统270多年间的5300多名官员简历;《明清史料丛书续编》(于浩辑),继《明清史料丛书八种》后,收录《甲申野史汇钞》等十余种稀见明清史料丛书;《稀见清代八旗史料丛刊》收录清代八旗文献20种,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这些图书大多是首次刊印,是研究明清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原始文献。
其他目录版本学方面,也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国家图书馆藏古籀文献汇编》(李定凯、殷梦霞编)囊括了国家图书馆所藏《古籀篇》等有关古籀的基本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著述16部,作者包括孙诒让、丁佛言、蔡廷干、吴大澄、庄述祖、傅厚光、高田忠周等。《历代史志书目丛刊》收录正史史志书目原文、补著及注释71种,凡目前能找到的本子都在收录之列,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一次史志书目收集。谈恺本《太平广记》,明嘉靖年间谈恺据传钞本加以校补,刻取重印,是现存最早的《太平广记》版本。任继愈主编的《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6 000多号敦煌遗书为底本影印出版,则是迄今为止披露该馆敦煌遗书藏品最大最全的一部大型图录。《十韵汇编》把10种韵书材料集中在一起,按韵对照编排;附广韵校勘记,并有分韵索引和部首索引,体例之精善便利,堪称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代表作。《明清经世文钞七种》收录《昭代经济言》、《皇明经世实用编》、《切问斋文钞》、《皇朝八大家经世文汇编》(又名“皇朝八贤文编”)、《经世文粹》、《经世文粹续编》、《中外时务经济文编初集》等明清经世学著作。《周叔弢古书经眼录》收录周叔弢先生手稿5种,蕴涵了大量的历史和学术信息,对于古籍收藏及版本目录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专著方面,也有一些重要作品。皮锡瑞《师伏堂日记》乃据湖北省图书馆所藏《师伏堂日记》稿本原貌影印;《祁彪佳文稿》收录祁彪佳的奏疏、日记、书信及文学作品共15种,皆为明末、清代抄本或稿本;周叔弢批注《楹书隅录》是清代著名藏书家杨氏海源阁所藏宋元秘本之提要式目录,是版本目录学研究的必备图书之一;《小勤有堂杂钞》(余嘉锡抄校),“小勤有堂”为余嘉锡先生的书斋名,收录11种,均为余先生所精心校抄,除其重要学术价值外,亦甚富书法艺术价值;中华再造善本中的《唐秦隐君诗集》(秦系)、《碧云集》(李中)、《六艺论》(汉郑玄撰,清陈鳣辑)、《西番译语》、《春秋存俟》(明余光、余飏撰),皆是这一系列中的精品典籍。
广陵书社的《聚学轩丛书》是由民国藏书家所辑的戴震等51位清代学者关于经史、金石文字方面的著作,其中多半为所收录者的珍贵手稿和罕见版本,据清代光绪中刘世珩刊本影印。齐鲁书社在其建社30周年之际,特影印出版了《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这是在山东省发现的一部独一无二的《聊斋志异》抄本。中华书局的大字线装本《三国志》,共四函二十六册,线装并配有精美木函,也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文选楼藏书记》(清阮元撰,王爱亭、赵螈点校),以国家图书馆藏本为底本,参校中科院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本,旁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浙江采进书目》、《中国丛书综录》等。《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持静斋藏书记要》与《藏书题识华延年室题跋雁影斋题跋》,其中所收录的都是版本目录学的重要典籍。
相比古籍原貌影印,标点排印本由其适用性而更具有普及性效果,更能适应广泛的市场需求,本年度各家出版社均有这类图书出版。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历代陶文研究资料选刊续编》,选辑有清程敦的《秦汉瓦当文字》、清吴隐编的《惫斋砖瓦录》等作品。《北京与北京人》是英国使馆医生芮尼著,由李绍明翻译的一部日记体史书,记录了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之后的北京人和北京生活。《绍英日记》的作者绍英曾任清朝末年度支部大臣,该书具有较为重要的晚清史史料价值。《书林清话》(耿素丽点校)是一部阐述有关古代雕版书籍各项专门知识的书籍。其他如北京旧志汇刊中的《民国密云县志》、《潭柘山岫云寺志》、《弘慈广济寺新志》等,都是相关领域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黄山出版社的《皖人戏曲选刊·方成培卷》(徐凌云点校),收录方成培撰写的《雷峰塔传奇》和《方成培研究资料汇编》,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十一32"项目《皖人戏曲选刊》的一种。
广陵书社的《列仙全传》(明王世贞辑,王云鹏补)、《便民图纂》(邝璠撰)以及《授衣广训》(董诰辑)、《苏州历史人物小说系列》(王开征著),都是价值较高的专业类典籍。
中华书局的《康熙顺天府志》(清张吉午纂修,阎崇年校注),采用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呈写正本,是一种海内外罕见的孤本,对清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南社成立百年前夕,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陈去病全集》全面汇集了南社创始人陈去病的著作,不仅利用了陈氏家族的家藏,还大力收集了散落在清末民初报刊上的大量诗文,是一部填补诸多空白的作品。
别集整理方面也有不少精品问世,《陆士衡文集校注》(刘好运校注整理,凤凰出版社出版)是对陆机全集的全面整理校注,堪称一部集先哲之大成、补前人之遗言的陆机研究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秋蟪吟馆诗钞》(胡露校点)和《姚鹓雏文集》(诗词卷)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广陵书社的《畴人传汇编》在清代阮元《畴人传》的基础上收录罗士琳、诸可宝、黄钟骏等人的补足部分,首次标点整理出版,是研究我国古代科技史的重要典籍。中华书局的孙诒让全集之《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堪称有关《墨子》诸整理本中最佳的一种。
广陵书社还出版了一系列佛教研究的典籍,有《佛经精华录笺注佛教宗派详注》、《释氏疑年录》、《佛学大纲》(谢无量编)、《佛教研究法佛学概论》、《佛教各宗大意》、《蒙藏佛教史》等。
作为一套甄选严格的精品图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已出齐了100种,其中主要包含几类:传世旧注的整理本如李善注文选、任渊注黄山谷诗等,经典别集的校点本如《樊川文集》、《皮子文薮》等,今人的新注本。其中已出版的40种元明清文学典籍,尤其能体现这套丛书的学术价值。另外,该出版社的世纪文库系列,如闻一多的《伏羲考》、康有为的《大同书》、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许地山的《道教史》、梁启超的《佛学研究十八篇》、黄灵庚的《楚辞章句集校》、况周颐的《惠风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刘福元的《古代诗词常识》、吕思励的《文字学四种》、项楚校注的《王梵志诗校注》、 张震泽校点的《扬雄集校注》和《张衡诗文集校注》等。皆属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目。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历代诗选”,选取了各个时代的诗歌,编成《先秦诗选》、《汉魏六朝诗选》、《唐诗选》、《宋诗选》、《金元诗选》、《明诗选》、《清诗选》,其他如《姜白石词笺注》等,也都是校勘严谨、资料详备的典籍。“明清十大家诗选”丛书,收入李梦阳、何景明、谢榛、李攀龙、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袁枚、黄景仁、龚自珍等人的诗作,从多个方面为广大读者打开通往明清诗歌艺术的视窗。
凤凰出版社的《近代学术名家大讲堂》第二辑,包含《章太炎讲国学》、《余嘉锡讲目录学》、《郑振铎讲文学》、《张荫麟讲中国史》、《杨树达讲文言修辞》、《吴梅讲词曲》、《孟森讲明史》、《钱基博讲古籍版本》等名家著作。
中华书局的王夫之著作集,其中包含《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老子衍庄子通庄子解》、《思问录俟解黄书噩梦》。《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包含了“语言文字编”《音韵卷》、《语法卷》、《方言卷》、《文字卷》,“历史编”《先秦卷》、《秦汉卷》、《魏晋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元卷》、《明清卷》,《考古编》、《文献考订编》、《思想与文化编》、《民族与社会编》等共计50册,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中华书局共同奉献给学术界的重要典籍。
改编、改写及其他古籍普及类图书——最受争议的古籍整理
近些年来,《文心雕龙》研究成为显学,相关研究的著作很多,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文心雕龙校注通译》(戚良德著)以范文澜的注本原文为基础,全面吸收了唐写本及近世诸家的校勘研究成果,并做了详尽的注释和翻译,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九章算术译注》附有白话文翻译,对读者阅读这本古籍科技著作大有裨益。其他如文物出版社的《秦汉刻石选译》,对于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是有益的参考。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农学名著,由缪启愉等人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并做了译注。
中国书店出版社的《瓷绘全本红楼梦》(裴永中绘)系国家一级陶瓷美术师裴永中先生据明朝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创作的瓷板画巨作,共242幅作品,完整地再现了孙温绘原作的主要故事情节。《彩绘全本(三国演义)》(金协中绘)以240幅工笔重彩精品全面演绎了三国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及人物,并以中英文的形式出版。
时逢孔子诞辰2560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戴敦邦新绘的《孔门七十二贤像传》。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神秘的古蜀王国——三星堆·金沙文物珍宝》(深圳博物馆编)、《晋国青铜艺术图鉴》(李夏廷编)、《佛教美术全集》(马世长、林保尧、丁明夷编著),内容涉及中国各地著名寺庙及石窟的佛像艺术,皆是学术性兼具艺术性与知识性的工具书。
《古今图书集成》是清康熙、雍正时期编纂刊行的大型类书,所收版刻插图的绘图及雕刻,集中反映了清代“殿本版画”的风格和艺术成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图》共收版刻插图2000余幅,是研究古代文物、科学技术、社会风俗、艺术、典章制度等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此次影印出版所据底本为国家图书馆藏清雍正四年(1726)内府原刻本。《册府撷英——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是配合2009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编撰的彩色图录,从100余家藏书单位送展的数百种珍贵古籍中精选书影近300幅,兼具古籍赏鉴与知识学习的作用。《两汉六朝隋唐经学辑佚文献汇编》将有关两汉六朝隋唐经学的辑佚文献,按周易、诗经、尚书、三礼、春秋等分类汇成一编,为两汉以来经学及辑佚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较高的文献资料。
凭借网络、电视等媒介的宣传造势,一些相关的古典文学研究书籍也得以热销。“如‘百家讲坛’的系列图书,特别是于丹的经典解读本——《于丹(论语)心得》……其他像易中天的说‘三国’、阎崇年的说‘清史’及东方卫视‘文化中国’栏目的相关图书等,都有惊人的市场占有额。可以说,销量动辄上百万,是古籍图书中从来都没有过的。与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介的宣传有一定关联,国学热再度兴起,很可能也会带动古籍图书的‘复兴’。”这一类的图书中,除了上面已经提到过的一些之外,还有一些也值得关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赵晓岚说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即是“百家讲坛”的配套图书,充分彰显了大众媒介与古典文化结合的巨大魅力。《洪承畴传》(王宏志著),作者在新的史料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较多的修订,配有大量插图,可谓图文并茂。
考古现场直播和《探索与发现》等是当前比较受欢迎的节目,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张学锋所编著的《中国墓葬史》系统阐述了我国古代墓葬制度的发展演进历程,精选了500余幅考古发掘现场的图片。
西北师范大学叶荫教授的《唐诗的解读:从文化传统和汉语特点看唐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从传统文化和汉语特点两方面对唐诗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冀淑英古籍善本十五讲》则配以善本书影,彩色印制,适用于古籍爱好者、初学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学习。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话说春节》(中国节庆文化丛书,萧放著)从春节的起源与演变、春节的神话传说、春节的传统与习俗、弘扬春节文化和文艺作品中的春节五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文献资料及异彩纷呈的精美图片,介绍了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重大的传统节日。另外一部系列著作《春节诗词》,则收录了与春节有关的诗词80多首,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春节的民俗风貌和社会生活。
中国书店出版社的《名著中的悬案》(萨苏著)、《王羲之米芾诗文名篇合璧》(于景頫编)、杨宪金的《王铎诗文手迹鉴赏》和《傅山诗文手迹鉴赏》、唐博的《我们的戎马生涯——清朝将军回忆录》,都是值得关注的图书。其他如《唐人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百九十》、《唐人书妙法莲华经卷》、《唐人书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三种》,《唐人书金光明最胜王经三种》均为中国书店所藏敦煌写经从帖,展示了敦煌写经中精品书法的风貌。《康熙的大墙——清代行宫探秘》(陈思著)、《兵进北边——褪色的传奇和记忆》(萨苏著)等,都是极有意义的普及型读物。
岳麓书社推出的《水浒全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四大名著的轻松阅读无障碍本,对原著中的难词难句、典故出处等随文进行解释,为读者轻松阅读扫除了障碍。凤凰出版社也出版了四大名著的批注图文本系列,融合批注、插图于一体,兼具收藏与阅读赏鉴的品质,充分反映了名 著经久不衰的魅力。
其他普及型的古籍图书,如凤凰出版社的《洋务先知——郭嵩焘》(孟泽著)、《智囊全集》(明代冯梦龙著)、《豆棚闲话西湖佳话》,广陵书社的《石涛传略》(李万才编),齐鲁书社的《中国文史哲汇通》,文物出版社的《古文字演变趣谈》,巴蜀书社的《四川国学小史》、《四川会馆》与《巴蜀文化与移民入川》、《纳兰词集》(张草纫导读)、《道观自助游》(罗伟国著,金良配图)等,皆是较有价值的大众化读物。
上海古籍出版社《温文尔雅》(宁锐著),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理解,运用图画和文字对《尔雅》的部分词条进行解释。齐鲁书社的《云髻风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发型发饰,配以大量精美插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养生保健类图书在近些年的图书市场一直热销,严蔚冰的《达摩易筋经》在此前香港、台湾两版的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对武术及养生学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籍论著——展现当下研究实绩
作为我国的传统学科,随着“国学热”的进一步升温,近些年来的古典文学及古籍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不仅爱好者和研究者众多,相关论著也层出不穷,圃于篇幅,本文仅列举其中的部分作品,挂一漏万,在所难免。
文物出版社的《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汇聚了作者20余年研究《金瓶梅》的成果,是一部金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广陵书社的《东台盐史丛谈》详述了江苏东台市盐业的发展史,对于研究当地的盐业史、经济史以及风土人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凤凰出版社的《唐宋词与唐宋文化》(刘尊明、甘松著)、《群体的选择——唐宋人词选与词人》(肖鹏著)、《清代文学论稿》(蒋寅著),齐鲁书社的《儒家思孟学派论集》(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编)、《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王志民编)等,都是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古籍论著。另外,在海外汉学方面,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岛田虔次著,邓红译),也是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籍整理与出版专家论古籍整理与出版》(杨牧之)、《缪荃孙研究》(杨洪升编)、《南北朝经学史》(焦桂美编)、《南朝咏物诗研究》(赵红菊编)、《慧皎(高僧传)研究》、《明清戏曲家考略全编》(邓长风编)、《明代词学之建构》(余意编)、《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孙国栋编)、《书写历史》(李渊清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朱东润自传》、《陆机陆云年谱》、《莫友芝诗文集》、《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等,都对相关领域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是本年度值得一提的重要研究著作。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春秋战国史研究文献丛刊》将历代名家对春秋战国史的重要研究文献汇为一编,为春秋战国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李全德编)以中晚唐、五代、十国、北宋前期作为一个唐宋变革期,探讨唐宋之际中枢体制的演进。黄宽重的《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考察了南宋政权在面临强大外患及内乱的威胁下政治体制的变化。《宋代的家族与社会》考察了宋代在科举制度化后的崛起,分析了发展比较成功的士人家族。梁继红的《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史》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以及近代档案文献编纂的历史,可视为填补中国档案文献编纂通史的空白之作。
包和平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从少数民族文献、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及少数民族文献的管理等不同的角度,对少数民族文献进行了学术探讨。《中国古典诗歌英文及其他西文语种译作及索引》(张海惠等编),收录欧美著名汉学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文及其他语种的翻译,为从中西方不同角度研究中国古诗提供了便利。
巴蜀书社出版的《权德舆研究》(王江霞编)、《未灰斋诗文集》(刘荣喜等编)、《敦煌道教文学研究》(李小荣编)、曾凡英主编的《中国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中国先秦之信仰与宇宙论——以<太一生水>为中心的考察》(李小光编)、《宋代人学思想研究》(郑苏淮编)、《清代资源型城市研究》(刘吕红编)、《古代文学文献学论稿》(安小兰编)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以及文献意义。
古籍整理出版的前景展望
近年来,国家逐步增加了支持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经费。在2008年的基础上,2009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资助进一步加大了力度,现已初步确定130个项目,重点资助那些具有较高版本价值和重要文化传承价值、在整理的方法上有所创新、整理成果有所突破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对整理水平很高、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大贡献、规模在600万字以上的特别重大项目,补贴将达到100万元以上。参评的260个项目是在全国105家出版社申报的312个项目中产生的,也是历年来参加申报出版社和项目最多的一次。这一举措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古籍整理研究及出版者的积极性。
2007年,国务院以国办发[2007]6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国家图书馆负责汇总古籍普查成果,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华古籍目录。”国家图书馆的李致忠先生在《新中国图书馆的古籍整理与保护》一文中预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图书馆界古籍编目整理先后大致有三次高潮……第三次出现在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之后,全国几大菜统图书馆共同编制《中华古籍总目》……第三次图书馆古籍编目整理高潮将出现在2009年之后。”在对全国古籍进行一次全面普查的基础上,一部统一的《中华古籍总目》将要面世,这绝对是一件值得整个中华民族骄傲自豪的重大文化盛事。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中华再造善本》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以唐宋、金元编为一期的工程于2007年底已全部完成,共选书758种,印制9129册,其规模远超当年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二期工程于2008年9月正式启动,由于此次要制作的是明清时期的典籍,距今时代较近,典籍存量浩如烟海,如何遴选出有限的二期选目,使其成为真正的善本、精品,具有一定的甄选难度。同时,这一再造善本工程系列也将是下一个年度值得广大读者关注和期盼的重要典籍。
以上仅就主要的数十家古籍出版单位的重点图书做了一定的列举和介绍,在图书出版十分发达并日益朝着多元化、多媒介方向发展的今天,笔者视野未免有所局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但是,仅就以上所列举亦不难看出,古籍整理的出版发行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整合和协调时期,其中难免存在着“热点过热,冷处又极冷”的弊端,也并非短时期就可以改观。如何抓住今天的历史机遇,有效地保护、研究并利用传统典籍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积极推动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已成为整个文献研究以及出版行业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