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抗感染和脓肿切开引流等治疗,并加强病情观察,对患者口腔、切口、呼吸道和心理护理,指导饮食和健康教育。结果:21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及时、有效的正确治疗及护理是患者顺利康复的保障。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間隙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56-0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颜面,颌周及口咽区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正常的口腔,颜面,颈部深面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填充,形成易发生感染并扩散的潜在间隙。临床上根据解剖结构和临床感染常表现的部位,将其分为不同名称的间隙,如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颌下间隙,咽旁间隙,颊间隙,口底间隙等。感染累及潜在筋膜间隙内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当脂肪结缔组织变性坏死后,则可形成脓肿。化脓性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波及几个相邻的间隙,甚至可沿神经、血管扩散。[1]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海绵窦血栓静脉炎、脑脓肿、窒息、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2]。我科自2010年4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颌面部间隙感染21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病例中,男9例,女12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85岁。感染病因情况: 牙源性感染例18例,腺源性感染2例,损伤性感染1例。感染主要累及口腔颌面部各间隙,其中多间隙感染4例,咬肌间隙7例,下颌下间隙4例,颊间隙4例,眶下1例,咽旁1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给予积极抗感染,抗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给予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局部切开引流,冲洗换药治疗,并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结果,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使用敏感抗生素。其中4例患者分别行颞下、下颌下、颏下、口内、颈部多部位广泛切开,放置橡皮片建立引流,局部给予敏感抗生素冲洗换药。对2例糖尿病患者请内分泌科协助共同控制血糖。
2 结果
21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和治疗均痊愈出院。住院9~43d,脓肿切开引流21例,切口均Ⅱ期愈合。
3 护理
3.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意识是否清楚,有无烦躁、神志淡漠、嗜睡等;监测T、P、R、BP变化;炎症是否向邻近组织扩散,有无呼吸困难和并发症发生。对发热、寒战患者注意询问有无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征象。当体温超过39℃及时给予温水擦浴,并嘱其多饮水,注意患者尿量情况。若肿胀严重引起呼吸困难,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3.2 心理护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常伴有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严重者发生进食和吞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精神状态。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耐心解释病情发展、治疗计划,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引导患者正确应对疾病的发生、结果,消除焦虑感,积极配合治疗。
3.3 注意休息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感染较轻者应适当休息,严重感染的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静养,尽量减少说话,减少局部活动,避免不良刺激,为患者提供充分休息的环境空间。
3.4 切口护理 口腔间隙感染治疗不及时即形成脓肿,需及时协助医师做脓肿切开引流术,建立良好的引流,以减少局部组织张力,防止扩散,解除局部疼痛,达到缩短疗程,减少用药的目的。对于肿胀范围广泛、有严重呼吸困难者,除广泛性切开外还应充分分离口底肌肉,使口底各间隙的坏死组织及脓液充分引流,因脓液呈蜂窝状分散在组织间隙中,常常自动引流不畅[3]。伤口置引流管,切开引流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合理用药。脓肿切开后,更换敷料2~3次/d,用1%~3%的双氧水反复冲洗创口或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素加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同时观察引流液量、色、性的变化及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变化。发现患者面色苍白,暂停冲洗伤口。冲洗完毕,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以减少伤口张力,利于伤口引流。
3.5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阻塞是口腔颌面部感染较常见而危险的并发症,应确保充分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及呼吸道通畅情况,因喉头水肿所致的呼吸道阻塞应立即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若炎症侵及口底、舌下等间隙,患者可出现舌体抬高、咽腔缩小等并发呼吸道梗阻的临床表现,应做好抢救准备,昏迷患者将舌体牵拉至口外固定,保证呼吸道通畅。本组病例中2例出现呼吸道梗阻,及时给予气管切开,患者脱离危险。如伴有呼吸道黏液堵塞,应进行彻底有效的吸痰。
3.6 加强口腔护理 颌面部间隙感染常由于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引起[4]。预防口腔感染是切断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重要途径,加强口腔护理是预防口腔感染的有效措施。主要措施:详细指导患者正确的漱口,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每4h含西帕依液、口泰漱口液漱口,在口腔内停留2~3min。
3.7 饮食指导 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补充必要的营养、水分、电解质和各种维生素,保证电解质平衡。先给予高热量清淡流质饮食,由于张口受限,采用吸管进食。鼓励患者每2~3h进食一次,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然后逐渐给半流质饮食,如鸡汤面,再到普通饮食,维生素补充可给予新鲜水果汁,且多饮水。
4 健康教育
颌面部间隙感染常以牙源性感染较常见。因此,在恢复期详细向患者说明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能自觉保持口腔清洁,养成饭后刷牙漱口的习惯,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不能保留的患牙及早拔除。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邱蔚云. 口腔颌面外科[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12.
[2] 石若梅. 口底蜂窝织炎合并纵隔感染临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4):269.
[3] 王淑英,戴永雨. 口底蜂窝织炎的治疗与预后探讨[J].口腔医学,1999,19(1):39.
[4] 向亚会,吕菊红,王瑞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康复护理[J].现代护理,2003,9(4):313.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間隙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56-0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颜面,颌周及口咽区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正常的口腔,颜面,颈部深面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填充,形成易发生感染并扩散的潜在间隙。临床上根据解剖结构和临床感染常表现的部位,将其分为不同名称的间隙,如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颌下间隙,咽旁间隙,颊间隙,口底间隙等。感染累及潜在筋膜间隙内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当脂肪结缔组织变性坏死后,则可形成脓肿。化脓性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波及几个相邻的间隙,甚至可沿神经、血管扩散。[1]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海绵窦血栓静脉炎、脑脓肿、窒息、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2]。我科自2010年4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颌面部间隙感染21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病例中,男9例,女12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85岁。感染病因情况: 牙源性感染例18例,腺源性感染2例,损伤性感染1例。感染主要累及口腔颌面部各间隙,其中多间隙感染4例,咬肌间隙7例,下颌下间隙4例,颊间隙4例,眶下1例,咽旁1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给予积极抗感染,抗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给予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局部切开引流,冲洗换药治疗,并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结果,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使用敏感抗生素。其中4例患者分别行颞下、下颌下、颏下、口内、颈部多部位广泛切开,放置橡皮片建立引流,局部给予敏感抗生素冲洗换药。对2例糖尿病患者请内分泌科协助共同控制血糖。
2 结果
21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和治疗均痊愈出院。住院9~43d,脓肿切开引流21例,切口均Ⅱ期愈合。
3 护理
3.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意识是否清楚,有无烦躁、神志淡漠、嗜睡等;监测T、P、R、BP变化;炎症是否向邻近组织扩散,有无呼吸困难和并发症发生。对发热、寒战患者注意询问有无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征象。当体温超过39℃及时给予温水擦浴,并嘱其多饮水,注意患者尿量情况。若肿胀严重引起呼吸困难,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3.2 心理护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常伴有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严重者发生进食和吞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精神状态。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耐心解释病情发展、治疗计划,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引导患者正确应对疾病的发生、结果,消除焦虑感,积极配合治疗。
3.3 注意休息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感染较轻者应适当休息,严重感染的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静养,尽量减少说话,减少局部活动,避免不良刺激,为患者提供充分休息的环境空间。
3.4 切口护理 口腔间隙感染治疗不及时即形成脓肿,需及时协助医师做脓肿切开引流术,建立良好的引流,以减少局部组织张力,防止扩散,解除局部疼痛,达到缩短疗程,减少用药的目的。对于肿胀范围广泛、有严重呼吸困难者,除广泛性切开外还应充分分离口底肌肉,使口底各间隙的坏死组织及脓液充分引流,因脓液呈蜂窝状分散在组织间隙中,常常自动引流不畅[3]。伤口置引流管,切开引流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合理用药。脓肿切开后,更换敷料2~3次/d,用1%~3%的双氧水反复冲洗创口或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素加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同时观察引流液量、色、性的变化及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变化。发现患者面色苍白,暂停冲洗伤口。冲洗完毕,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以减少伤口张力,利于伤口引流。
3.5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阻塞是口腔颌面部感染较常见而危险的并发症,应确保充分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及呼吸道通畅情况,因喉头水肿所致的呼吸道阻塞应立即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若炎症侵及口底、舌下等间隙,患者可出现舌体抬高、咽腔缩小等并发呼吸道梗阻的临床表现,应做好抢救准备,昏迷患者将舌体牵拉至口外固定,保证呼吸道通畅。本组病例中2例出现呼吸道梗阻,及时给予气管切开,患者脱离危险。如伴有呼吸道黏液堵塞,应进行彻底有效的吸痰。
3.6 加强口腔护理 颌面部间隙感染常由于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引起[4]。预防口腔感染是切断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重要途径,加强口腔护理是预防口腔感染的有效措施。主要措施:详细指导患者正确的漱口,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每4h含西帕依液、口泰漱口液漱口,在口腔内停留2~3min。
3.7 饮食指导 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补充必要的营养、水分、电解质和各种维生素,保证电解质平衡。先给予高热量清淡流质饮食,由于张口受限,采用吸管进食。鼓励患者每2~3h进食一次,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然后逐渐给半流质饮食,如鸡汤面,再到普通饮食,维生素补充可给予新鲜水果汁,且多饮水。
4 健康教育
颌面部间隙感染常以牙源性感染较常见。因此,在恢复期详细向患者说明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能自觉保持口腔清洁,养成饭后刷牙漱口的习惯,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不能保留的患牙及早拔除。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邱蔚云. 口腔颌面外科[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12.
[2] 石若梅. 口底蜂窝织炎合并纵隔感染临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4):269.
[3] 王淑英,戴永雨. 口底蜂窝织炎的治疗与预后探讨[J].口腔医学,1999,19(1):39.
[4] 向亚会,吕菊红,王瑞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康复护理[J].现代护理,2003,9(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