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流动中,教育无疑是当下的中国最重要的社会设置之一,教育为不同出身背景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和途径。在本文,笔者阐述了城乡考生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试图分析城乡考生面对高考所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的社会原因,并论述这些社会原因和考生心理的内在互动机制。
[关键词]城乡 高考 心理状况 社会资本
在当下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之下,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中的人们不管是在社会物质生活层面,还是在思想文化、观念价值观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社会流动中,教育无疑是现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设置之一,教育为不同出身背景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和途径。在教育面前,可以说人人平等,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然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特殊国情也决定了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实。在这样的一个差异性的现实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这一制度对他们的观念和精神状态产生什么样不同的影响呢?通过本文,笔者从客观和主观的两个方面来阐述城乡考生在现实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差异和观念认识、价值观的差异,试图分析城乡考生面对高考所产生不同的心理压力的社会原因,并论述这些社会原因作用于考生的内在互动机制。首先,从我们的客观现实生活差异说起。
一、社会资本的差距和发展能力的不足
较之于城市考生,构成农村考生心理压力大的诸社会因素中,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是相当大的。简要的概括可以说:农村家庭生活中父母的社会经济资本实力弱小,就会影响其子女受教育的程度;父母的文化资本(即学历)的高低又影响考生以及父母的收入水平;制度壁垒和社会关系的弱化限制了农村考生的发展机会,发展机会的缺乏又会影响他们获取“素质的能力、增加收入的能力”等等。在激烈的社会学习竞争之中,由于农村考生社会资本的缺乏限制了自身能力的发展,“先天”能力的弱势迫使农村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现实的压力是农村孩子在通向实现人生梦想的必经道路上的最大潜在压力。
(1)社会经济资本视角下的家庭资源获取能力的低下
在城乡二元的体制之下的农村和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优势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加上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地区和城乡差异,城乡家长这两个群体在支付教育成本时表现出不同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使得人们在教育获得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家长在经济资本中的差异使得农村家长在为子代的教育资源的选择和投入上不占有优势。经济资本的优势有利于城市家长对教育优势资源的选择,有利于他们在现今社会中对相对稀缺的优势教育资源的争夺和获取。方长春和风笑天指出“经济资本上的优势,有助于他们对优势教育资源的选择,而优势教育资源则有利于子代的学业成就。”经实证研究发现:家庭社会阶层背景的差异可以对子代的学业成就产生影响。
事实上,生活成长在城市的考生拥有比农村考生更多的经济优势和资源获取优势。在相同的社会竞争条件之下,农村考生要想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追求梦想,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更高的成绩,表现的更加出众。面对成长和成功,承担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心理成熟程度低的青年学生来说,不光有现实物质生活条件的压力,更多的是心理方面的压力和负担。
(2)社会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家庭文化代际传递力和信息获取力的式微
1.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力的式微
首先,我们知道不同阶层的家庭拥有的文化资本是不同的,城市的职业阶层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农村中广大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郑若玲认为“文化资本作为一种通过继承而得来的语言和文化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潜在的影响,而且它不像经济那样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波动较大,因而有更强的代际传递性。”市民和农民由于职业的不同和工作性质的差异,他们之间的趣旨和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因此也决定了他们各自使用的职业语言是不一样的。
其次,美国社会学家伯恩斯坦在研究不同阶层家庭的语言如何影响学生的成绩后认为具有低层次文化资本的劳动阶层(即农民)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比较短的,具有词汇少,形容词少,抽象句子少,说话时常带有动作等行为特征的一种“大众式语言”或“封闭式语言”。而具有高层次文化资本的城市各个阶层使用的是“规范式语言”或“精密性语言”,这种语言的形态特征与前者正好相反。高考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正式的一个社会设置,虽然具有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大理想,但是高考制度的操作过程基本上由教师和科学家等高文化阶层的人有所偏向的控制,所以它并不是检测个人能力公正的天平。尤其是学校教育所使用的正是这种精密性语言。低文化阶层子女要获得这种语言,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因而高文化阶层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占有很大优势。可见,教育系统对其控制者的后裔特别有利。最后,在家庭文化资本上具有优势的城市考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习得了精密性语言和教育体系用以筛选的标准和要求,在生活实践中把这些规范加以内化,这种内化的结果使得这些家庭的子女在学校生活中,比起农村的孩子表现得更为优秀,更为优雅,面对高考,同样也是一种更加轻松的状态。无形之中这种相对而言的优雅,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精神的魔咒和无法填平的天然的鸿沟。这样一种家庭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力的大小也成了影响城乡考生面对高考具有不同心理压力的因素之一。
2.信息获取能力的不对等
信息发布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城市生活中信息来源广,媒体种类众多,市民接受的信息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较之农村人有优势。在农村中,信息来源渠道少,数量少,更新的速度慢,具有片面化。加上政府部门以及城市中各个控制了社会信息发布的部门并没有完全地做好向农村传递信息的服务工作,因此,对广大农民而言还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农民文化层次低下,缺乏直接获取、接受信息(如看报、上网查询等)的能力,更加缺乏对信息加工整合、去伪存真的能力。正因为城乡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父母给考生所传递的信息的效用和深度也是有差异的。上述种种因素导致农村考生各方面的信息缺失较为严重。 在社会发展中,农民在信息获取力上的弱势也深刻的影响了子代的发展。经实证研究发现:信息获取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发展路径的选择和发展机会的获取。“天然的”信息获取力落后于城市考生的他们,在面对高考这一制度的时候,心态是压抑的。农村考生由于获取信息能力的弱势,普遍没有形成一种正确地认识高考以及认清实现成功的可行性手段,加之老师不正确的引导和夸大,在农村考生中有一种神化了的高考的认知。他们认为高考是一种悬置在一定高度的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然而,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和成功手段的多样性给城市孩子的认知是高考只是一种成功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三、流动的期望差异与实现流动的权能差异
(1)流动的期望差异:身份的转变和精英地位的追逐
在社会学家看来,高考以正式的教育资格的获得为标准,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进入较高社会地位,这一前提成为了影响代际阶层流动的最重要因素。在当下,城乡考生对于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追逐已成为跻身较高社会阶层,成为社会统治精英的重要乃至唯一途径。从向上流动的欲望来说,城市孩子本生长在城市,不存在被城市接纳的问题,其生存环境、身份地位是以城市为起点,所以他们已经跨越了由社会底层向上层流动的阶段,城市考生通过高考更多的是一种在众多的城市中进行水平的流动,从中寻求优势教育资源进而获得社会统治精英的准入资格。因为起点高,所处的社会阶层较高,根据边际效用理论,笔者认为他们向上流动空间的狭窄性决定了他们垂直流动欲望的较弱性。对于农村考生来说,先进、发达的城市对于他们构成了强烈的吸引力,生在落后、欠发展的农村的他们最渴望在教育、科技、福利、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到和城市的孩子们一样的待遇。
同样,广大的农村家长们对他们的子代抱有强烈的期望,希冀他们能够通过高考,获得高等教育学历,定居在城市,实现从农民身份到市民身份的转变,改变贫穷低下的社会地位,这是大多数农村家长投资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在众家族成员的瞩目和密切关注之下,被抱有很大期望的农村考生和城市考生相比之下,承担了兴旺家族的希望,身上背负着社会地位改变,身份转变的双重期望。与之相比的城市考生在这一问题上不必担忧自己身份的转变,因此,农村考生向上流动的欲望更强烈。
在残酷的高考竞争中,农村孩子的压力不光有学业上的压力和“内化了文化涵养的行为能力先天不足”之外,还比城市孩子背负了更大的社会期望之压力。如此巨大的三重压力压力如果能获得及时的排解与释放,这些殷切的期望可能会转化为动力,促进孩子的学习,可是情况相反的话,孩子不可避免地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困扰。
(2)实现流动的权能差异
在上述的文章中分析了城乡考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丰富与否,在实际获取社会中相对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些家庭能否超越制度设置(如就近入学)限制,进而达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方长春、风笑天认为“丰富的经济资本不仅可以达到对优势资源的选择,同样也可以规避制度设置的限制,并且,在我们看来,这种规避过程还可以因其它制度设置而获得合法性。例如,在优质民办教育(如一些贵族学校)的兴起过程中的家庭经济资本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换。”这个经验研究得结论同样也佐证了城市考生比农村考生更容易获得优质资源。获得社会中优质的资源的同时,也反应出来了社会分化与阶层能力的强弱,反应出来了城乡考生实现流动的权能差异。
看似是一视同仁公平正义的游戏规则,却让存在实力悬殊的运动员进行比赛,这样一个有社会阶层暗中参与资助而得到的竞争结果,我们也有必要去认真思考和看清楚它是否是真正的公正与平等。城乡考生在面对高考这样的客观事实上,都想以高分通过高考,实现人生梦想的良好愿望。在努力拼搏奋进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的问题,引起自身的困扰。解决各种问题的思路以及可运用的方法,不光体现了自身能力的强与弱,更多的掺杂了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城乡考生在参加高考,实现社会流动的现实操作能力的差异,同样给予处在弱势的农村考生很大的压力,这又是一个潜在的引发农村孩子心理压力大于城市孩子的社会原因。
四、小结
在研究中,我们在探讨 城乡考生面对考高的压力差异化这一现象之时,以社会资本理论为架构,一方面,着重分析了家庭社会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城乡差异,得出城市考生在面对高考这一关键的人生考验的时候,先天的相对充裕的社会资本给予了他们比农村考生更多的经济支持,文化熏陶和社会准备。相比之下,式弱的农村考生在学习生活中无不感到压力,这些原因构成了他们心理问题的诸多客观社会原因。另外,如前所述,从农村考生面临的社会现实来说,他们主观上所采取的心理暗示与社会流动的巨大期望同样是产生心理压力、心理问题的重要主观原因
参考文献:
[1]张永安;汪翠萍;李肖荣;陶德祥;程志元;城乡高考生心理健康的差异与原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6年第19卷第1期
[2]方长春;风笑天;家庭背景与学业成就―义务教育中的阶层差异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3]郑若玲;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侧重分析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互动[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2期
作者简介:
陈晓红(1989-),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2009级本科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霍宏尧(1990-),男,云南省保山市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2009级本科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关键词]城乡 高考 心理状况 社会资本
在当下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之下,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中的人们不管是在社会物质生活层面,还是在思想文化、观念价值观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社会流动中,教育无疑是现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设置之一,教育为不同出身背景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和途径。在教育面前,可以说人人平等,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然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特殊国情也决定了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实。在这样的一个差异性的现实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这一制度对他们的观念和精神状态产生什么样不同的影响呢?通过本文,笔者从客观和主观的两个方面来阐述城乡考生在现实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差异和观念认识、价值观的差异,试图分析城乡考生面对高考所产生不同的心理压力的社会原因,并论述这些社会原因作用于考生的内在互动机制。首先,从我们的客观现实生活差异说起。
一、社会资本的差距和发展能力的不足
较之于城市考生,构成农村考生心理压力大的诸社会因素中,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是相当大的。简要的概括可以说:农村家庭生活中父母的社会经济资本实力弱小,就会影响其子女受教育的程度;父母的文化资本(即学历)的高低又影响考生以及父母的收入水平;制度壁垒和社会关系的弱化限制了农村考生的发展机会,发展机会的缺乏又会影响他们获取“素质的能力、增加收入的能力”等等。在激烈的社会学习竞争之中,由于农村考生社会资本的缺乏限制了自身能力的发展,“先天”能力的弱势迫使农村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现实的压力是农村孩子在通向实现人生梦想的必经道路上的最大潜在压力。
(1)社会经济资本视角下的家庭资源获取能力的低下
在城乡二元的体制之下的农村和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优势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加上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地区和城乡差异,城乡家长这两个群体在支付教育成本时表现出不同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使得人们在教育获得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家长在经济资本中的差异使得农村家长在为子代的教育资源的选择和投入上不占有优势。经济资本的优势有利于城市家长对教育优势资源的选择,有利于他们在现今社会中对相对稀缺的优势教育资源的争夺和获取。方长春和风笑天指出“经济资本上的优势,有助于他们对优势教育资源的选择,而优势教育资源则有利于子代的学业成就。”经实证研究发现:家庭社会阶层背景的差异可以对子代的学业成就产生影响。
事实上,生活成长在城市的考生拥有比农村考生更多的经济优势和资源获取优势。在相同的社会竞争条件之下,农村考生要想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追求梦想,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更高的成绩,表现的更加出众。面对成长和成功,承担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心理成熟程度低的青年学生来说,不光有现实物质生活条件的压力,更多的是心理方面的压力和负担。
(2)社会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家庭文化代际传递力和信息获取力的式微
1.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力的式微
首先,我们知道不同阶层的家庭拥有的文化资本是不同的,城市的职业阶层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农村中广大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郑若玲认为“文化资本作为一种通过继承而得来的语言和文化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潜在的影响,而且它不像经济那样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波动较大,因而有更强的代际传递性。”市民和农民由于职业的不同和工作性质的差异,他们之间的趣旨和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因此也决定了他们各自使用的职业语言是不一样的。
其次,美国社会学家伯恩斯坦在研究不同阶层家庭的语言如何影响学生的成绩后认为具有低层次文化资本的劳动阶层(即农民)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比较短的,具有词汇少,形容词少,抽象句子少,说话时常带有动作等行为特征的一种“大众式语言”或“封闭式语言”。而具有高层次文化资本的城市各个阶层使用的是“规范式语言”或“精密性语言”,这种语言的形态特征与前者正好相反。高考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正式的一个社会设置,虽然具有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大理想,但是高考制度的操作过程基本上由教师和科学家等高文化阶层的人有所偏向的控制,所以它并不是检测个人能力公正的天平。尤其是学校教育所使用的正是这种精密性语言。低文化阶层子女要获得这种语言,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因而高文化阶层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占有很大优势。可见,教育系统对其控制者的后裔特别有利。最后,在家庭文化资本上具有优势的城市考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习得了精密性语言和教育体系用以筛选的标准和要求,在生活实践中把这些规范加以内化,这种内化的结果使得这些家庭的子女在学校生活中,比起农村的孩子表现得更为优秀,更为优雅,面对高考,同样也是一种更加轻松的状态。无形之中这种相对而言的优雅,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精神的魔咒和无法填平的天然的鸿沟。这样一种家庭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力的大小也成了影响城乡考生面对高考具有不同心理压力的因素之一。
2.信息获取能力的不对等
信息发布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城市生活中信息来源广,媒体种类众多,市民接受的信息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较之农村人有优势。在农村中,信息来源渠道少,数量少,更新的速度慢,具有片面化。加上政府部门以及城市中各个控制了社会信息发布的部门并没有完全地做好向农村传递信息的服务工作,因此,对广大农民而言还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农民文化层次低下,缺乏直接获取、接受信息(如看报、上网查询等)的能力,更加缺乏对信息加工整合、去伪存真的能力。正因为城乡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父母给考生所传递的信息的效用和深度也是有差异的。上述种种因素导致农村考生各方面的信息缺失较为严重。 在社会发展中,农民在信息获取力上的弱势也深刻的影响了子代的发展。经实证研究发现:信息获取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发展路径的选择和发展机会的获取。“天然的”信息获取力落后于城市考生的他们,在面对高考这一制度的时候,心态是压抑的。农村考生由于获取信息能力的弱势,普遍没有形成一种正确地认识高考以及认清实现成功的可行性手段,加之老师不正确的引导和夸大,在农村考生中有一种神化了的高考的认知。他们认为高考是一种悬置在一定高度的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然而,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和成功手段的多样性给城市孩子的认知是高考只是一种成功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三、流动的期望差异与实现流动的权能差异
(1)流动的期望差异:身份的转变和精英地位的追逐
在社会学家看来,高考以正式的教育资格的获得为标准,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进入较高社会地位,这一前提成为了影响代际阶层流动的最重要因素。在当下,城乡考生对于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追逐已成为跻身较高社会阶层,成为社会统治精英的重要乃至唯一途径。从向上流动的欲望来说,城市孩子本生长在城市,不存在被城市接纳的问题,其生存环境、身份地位是以城市为起点,所以他们已经跨越了由社会底层向上层流动的阶段,城市考生通过高考更多的是一种在众多的城市中进行水平的流动,从中寻求优势教育资源进而获得社会统治精英的准入资格。因为起点高,所处的社会阶层较高,根据边际效用理论,笔者认为他们向上流动空间的狭窄性决定了他们垂直流动欲望的较弱性。对于农村考生来说,先进、发达的城市对于他们构成了强烈的吸引力,生在落后、欠发展的农村的他们最渴望在教育、科技、福利、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到和城市的孩子们一样的待遇。
同样,广大的农村家长们对他们的子代抱有强烈的期望,希冀他们能够通过高考,获得高等教育学历,定居在城市,实现从农民身份到市民身份的转变,改变贫穷低下的社会地位,这是大多数农村家长投资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在众家族成员的瞩目和密切关注之下,被抱有很大期望的农村考生和城市考生相比之下,承担了兴旺家族的希望,身上背负着社会地位改变,身份转变的双重期望。与之相比的城市考生在这一问题上不必担忧自己身份的转变,因此,农村考生向上流动的欲望更强烈。
在残酷的高考竞争中,农村孩子的压力不光有学业上的压力和“内化了文化涵养的行为能力先天不足”之外,还比城市孩子背负了更大的社会期望之压力。如此巨大的三重压力压力如果能获得及时的排解与释放,这些殷切的期望可能会转化为动力,促进孩子的学习,可是情况相反的话,孩子不可避免地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困扰。
(2)实现流动的权能差异
在上述的文章中分析了城乡考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丰富与否,在实际获取社会中相对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些家庭能否超越制度设置(如就近入学)限制,进而达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方长春、风笑天认为“丰富的经济资本不仅可以达到对优势资源的选择,同样也可以规避制度设置的限制,并且,在我们看来,这种规避过程还可以因其它制度设置而获得合法性。例如,在优质民办教育(如一些贵族学校)的兴起过程中的家庭经济资本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换。”这个经验研究得结论同样也佐证了城市考生比农村考生更容易获得优质资源。获得社会中优质的资源的同时,也反应出来了社会分化与阶层能力的强弱,反应出来了城乡考生实现流动的权能差异。
看似是一视同仁公平正义的游戏规则,却让存在实力悬殊的运动员进行比赛,这样一个有社会阶层暗中参与资助而得到的竞争结果,我们也有必要去认真思考和看清楚它是否是真正的公正与平等。城乡考生在面对高考这样的客观事实上,都想以高分通过高考,实现人生梦想的良好愿望。在努力拼搏奋进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的问题,引起自身的困扰。解决各种问题的思路以及可运用的方法,不光体现了自身能力的强与弱,更多的掺杂了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城乡考生在参加高考,实现社会流动的现实操作能力的差异,同样给予处在弱势的农村考生很大的压力,这又是一个潜在的引发农村孩子心理压力大于城市孩子的社会原因。
四、小结
在研究中,我们在探讨 城乡考生面对考高的压力差异化这一现象之时,以社会资本理论为架构,一方面,着重分析了家庭社会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城乡差异,得出城市考生在面对高考这一关键的人生考验的时候,先天的相对充裕的社会资本给予了他们比农村考生更多的经济支持,文化熏陶和社会准备。相比之下,式弱的农村考生在学习生活中无不感到压力,这些原因构成了他们心理问题的诸多客观社会原因。另外,如前所述,从农村考生面临的社会现实来说,他们主观上所采取的心理暗示与社会流动的巨大期望同样是产生心理压力、心理问题的重要主观原因
参考文献:
[1]张永安;汪翠萍;李肖荣;陶德祥;程志元;城乡高考生心理健康的差异与原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6年第19卷第1期
[2]方长春;风笑天;家庭背景与学业成就―义务教育中的阶层差异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3]郑若玲;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侧重分析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互动[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2期
作者简介:
陈晓红(1989-),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2009级本科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霍宏尧(1990-),男,云南省保山市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2009级本科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