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情境德育;习惯养成;品格提升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7-0029-03
【作者简介】赵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指导中心主任。
江苏省无锡市连元街小学(以下简称“连小”)围绕“好习惯—良情境—优品格—好行动”的基本路径,实现了儿童优良习惯与优秀品格之间的合理关联,以“预期品格—对标习惯—落实行动”作为落实范式,建构了“采取行动—培养习惯—形成品格”的操作路径,形成儿童“养习—升格”的“行为—习惯—品格”的内生逻辑,为探索儿童品格持久提升、良好习惯内化找寻了一条情境育德的有效路径。
一、儿童情境育德的基本内涵
养习,就是指习惯养成,并内化、固化;升格,就是提升儿童品格。养习和升格在情境设计中发生,是“具身理论”“在场德育”的具体实践。
美国学者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说:“人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如果你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你就能彻底改变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研究表明,我们每天所做的大部分选择,自以为是深思熟虑的,其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有超过40%的是习惯的产物。基于这个研究,个体若在幼年时期养成学习、生活、思维等方面的好习惯,就是开启了“40%的高质量学习、生活思维”的大门。因而,美国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克利尔曾揭示过:决定我们长期生活、学习品质的是习惯的质量。
首先,培养儿童良好习惯,是积淀优秀品格的必经之路。连小在项目设计之初,聚焦“問题导向”,做了大量的问卷和访谈,进行大量“实证研究和证据推理”,发现当下小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主要存在“个体生活行为长辈包办过多”“缺少实践锻炼”“学习和生活好习惯坚持不够”等问题。为了破解此难题,学校结合长期实践的“好习惯”养成工作,通过“好习惯”养成教育中“情境学习”系统的构建,系统设计、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设计三大行动计划,通过任务情境驱动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直观感受、真切体验、具体行动,充分调动儿童自主参与、自能实践、自省提升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尊重感恩、责任担当、善思好学、坚毅专注、问题解决、创新精神等品质,以此带动其60个好习惯的内化和固化,即在为人好习惯、生活好习惯、学习好习惯三大领域,使儿童按照“21天养成”“90天巩固”进行周期性的“养习升格”。
其次,好习惯具有“内嵌性”,进而催生好品格。连小在“好习惯情境学习计划”中以生活化、形象化、感性化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自由平等的氛围,通过角色体验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吸引儿童自然地融入,鼓励他们在情境中实践,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价值引领,促进他们道德规范的行为转化和习惯养成。好习惯一旦内嵌在“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行为”中,再经过“思考和判断”,就会转化为“正向强化”,进而形成优秀品格。连小在充分思考“习惯与品格”的关联中,深刻理解了“习惯、品格、幸福和美德”的关系。连小以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为原点,构建了一个“三维道德坐标系”,这三个轴分别是品格涵育之轴、美德表达之轴和幸福成长之轴。习惯的恒常性、品格的内隐和表现性、美德的思想性,在情境育德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儿童情境育德的具体行动
连小如何实现“好习惯与好品格”的转化和共促呢?他们主要设计了三大具体行动,并以儿童喜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进行具体实践。
一是体验型情境:“影子行动”计划。此项目侧重于激发儿童的自觉和自悟。通过“榜样引领一行为跟进一内化自省”的体验流程,让学生感受体验岗位的特征、魅力以及劳动者的辛苦与自豪,培养尊重感恩等情感和责任意识。模仿是儿童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身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职业习惯、处事风格和肢体语言,形成了一个个奇妙的“影子学习场”。学校推行的“影子行动”计划,不是在形式上的“形影相随”,而是人人在场的“以影随形”。学校设计开发了更多有趣的、广阔的生活平台和体验情境,让儿童依托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榜样引领一行为跟进一内化自省”,让其沉浸其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强化儿童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并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的无障碍衔接,在情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经过反思、内省,不断提升自身品格。
二是发现型情境:“寻矿炼宝”计划。此项目着力于发挥儿童的自主和自律,通过“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刻意练习—巩固提升”的操作流程,让儿童在“寻”“炼”的过程中养成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等优秀品格。“寻矿炼宝”计划就是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丰富内涵、典型意义的趣味活动,让学生带着对未知的期待、发现的惊喜、愉悦的情感去寻找他人(朋辈、长辈、社会优秀人士)身上的闪光点,将目标对象身上的美好特质转化为自身实践和持续努力的能量与勇气,用刻意练习的方式进行巩固强化,实现自我建构,从而培养勤奋、坚韧等优秀品格,使儿童“过一种有追求的道德生活”成为习惯。
三是项目型情境:“王牌解说”计划。此计划着力于儿童的内省和表达力的培养,通过“任务驱动—合作研究—问题解决—创意汇报”的操作流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儿童合作互助品质和创新思维等。学校将各类场馆建设成一个新的学习领域,“王牌解说”计划就是在各类主题场馆情境中,通过“我来当回场馆王牌解说”的真实任务,驱动学生运用场馆资源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最后以“王牌解说”这一自我表现性学习方式汇报展示学习成果。我们主要结合学校“慧玩主题学习”,要求各班在与本年级主题相关的场馆内开展活动,比如:一年级“我”——少年宫;二年级“我身边的虫虫”——昆虫馆;三年级“泥娃娃”——泥人博物馆;四年级“水”——“水立方”环保馆;五年级“纸”——“非遗”博物馆;六年级“我们”——科技馆。
三、儿童道德成长的适性表达
连小在“好习惯到好品格”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尊重儿童道德成长规律,注重习惯、品格评价的适切性,注重儿童道德成长的合理表达,注重儿童品格提升中的道德理解,项目框架设计贴近儿童的学习生活,增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儿童在“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刻意练习—巩固提升”过程中培养优秀品格,好习惯呈现螺旋上升,好品格在好习惯中内化、沉淀。
首先,注重习惯的激励性巩固和品格的思考性提升。学校设计了“好习惯荣耀卡”跟踪评价,让学生在有效计划中稳步前行,达成质的飞跃。为了防止儿童德育工作出现“5 2”现象,学校邀请家长围绕儿童所选的习惯养成计划进行必要的陪伴与指导。学校特别注重好习惯转化为好品格的理解性实践,锤炼儿童“理解—贯通—内化—行动”的思考性品格的形成。比如,学校开展的校园发布会,就是让儿童的品格生长在情境中理解,在理解中表达。学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入队仪式、成长仪式等重要节点,发布学生寻访的心得体会,发布日常生活中涌现的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榜样事例,把这些在儿童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亮点,放大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激励学生汲取榜样的力量,找到自我成长的动力。还有连元小剧场形式,让儿童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机会,使其成为内嵌习惯的有效手段,例如:校话剧团学生编演《小宝梦游记》,针对现代生活中不良饮食、作息、上网习惯等,在同伴讨论的基础上,设计了AB两种不同的情境模式,模拟真实的生活状况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即“魔鬼”与“天使”的对话与较量,使学生主动经历矛盾冲突,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从而重新审视自身行为习惯。
其次,丰富习惯养成的智能化形式。学校设立“红领巾信息港”,并使之成为情境育德的重要渠道。学校借助网络虚拟情境,如VR体验、校园智慧班牌系统、微信公众号、APP等,依托连小“红领巾信息港”平台,登载学生、家长、教师的好习惯培养训练日志,发表学生创编的行为规范三字经、漫画、短视频以及他们自主设计的“好习惯大富翁游戏”等内容,有效利用外部链接,丰富、充实、整合优质德育网络资源,将抽象的行为标准、习惯概念等变得具象化,发挥育人作用。
从习惯到品格,从品格到美德的表达,连小一直将“习惯”这个起点做实、做新,做出儿童喜欢的样子。人生若是航船,习惯就是河流;人生若是石像,习惯就是雕工;人生若是画卷,习惯就是如椽巨笔。坚守方向、努力雕琢、成就儿童幸福的人生美景,这就是连小坚定儿童情境育德的源头与脉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7-0029-03
【作者简介】赵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指导中心主任。
江苏省无锡市连元街小学(以下简称“连小”)围绕“好习惯—良情境—优品格—好行动”的基本路径,实现了儿童优良习惯与优秀品格之间的合理关联,以“预期品格—对标习惯—落实行动”作为落实范式,建构了“采取行动—培养习惯—形成品格”的操作路径,形成儿童“养习—升格”的“行为—习惯—品格”的内生逻辑,为探索儿童品格持久提升、良好习惯内化找寻了一条情境育德的有效路径。
一、儿童情境育德的基本内涵
养习,就是指习惯养成,并内化、固化;升格,就是提升儿童品格。养习和升格在情境设计中发生,是“具身理论”“在场德育”的具体实践。
美国学者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说:“人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如果你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你就能彻底改变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研究表明,我们每天所做的大部分选择,自以为是深思熟虑的,其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有超过40%的是习惯的产物。基于这个研究,个体若在幼年时期养成学习、生活、思维等方面的好习惯,就是开启了“40%的高质量学习、生活思维”的大门。因而,美国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克利尔曾揭示过:决定我们长期生活、学习品质的是习惯的质量。
首先,培养儿童良好习惯,是积淀优秀品格的必经之路。连小在项目设计之初,聚焦“問题导向”,做了大量的问卷和访谈,进行大量“实证研究和证据推理”,发现当下小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主要存在“个体生活行为长辈包办过多”“缺少实践锻炼”“学习和生活好习惯坚持不够”等问题。为了破解此难题,学校结合长期实践的“好习惯”养成工作,通过“好习惯”养成教育中“情境学习”系统的构建,系统设计、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设计三大行动计划,通过任务情境驱动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直观感受、真切体验、具体行动,充分调动儿童自主参与、自能实践、自省提升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尊重感恩、责任担当、善思好学、坚毅专注、问题解决、创新精神等品质,以此带动其60个好习惯的内化和固化,即在为人好习惯、生活好习惯、学习好习惯三大领域,使儿童按照“21天养成”“90天巩固”进行周期性的“养习升格”。
其次,好习惯具有“内嵌性”,进而催生好品格。连小在“好习惯情境学习计划”中以生活化、形象化、感性化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自由平等的氛围,通过角色体验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吸引儿童自然地融入,鼓励他们在情境中实践,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价值引领,促进他们道德规范的行为转化和习惯养成。好习惯一旦内嵌在“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行为”中,再经过“思考和判断”,就会转化为“正向强化”,进而形成优秀品格。连小在充分思考“习惯与品格”的关联中,深刻理解了“习惯、品格、幸福和美德”的关系。连小以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为原点,构建了一个“三维道德坐标系”,这三个轴分别是品格涵育之轴、美德表达之轴和幸福成长之轴。习惯的恒常性、品格的内隐和表现性、美德的思想性,在情境育德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儿童情境育德的具体行动
连小如何实现“好习惯与好品格”的转化和共促呢?他们主要设计了三大具体行动,并以儿童喜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进行具体实践。
一是体验型情境:“影子行动”计划。此项目侧重于激发儿童的自觉和自悟。通过“榜样引领一行为跟进一内化自省”的体验流程,让学生感受体验岗位的特征、魅力以及劳动者的辛苦与自豪,培养尊重感恩等情感和责任意识。模仿是儿童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身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职业习惯、处事风格和肢体语言,形成了一个个奇妙的“影子学习场”。学校推行的“影子行动”计划,不是在形式上的“形影相随”,而是人人在场的“以影随形”。学校设计开发了更多有趣的、广阔的生活平台和体验情境,让儿童依托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榜样引领一行为跟进一内化自省”,让其沉浸其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强化儿童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并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的无障碍衔接,在情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经过反思、内省,不断提升自身品格。
二是发现型情境:“寻矿炼宝”计划。此项目着力于发挥儿童的自主和自律,通过“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刻意练习—巩固提升”的操作流程,让儿童在“寻”“炼”的过程中养成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等优秀品格。“寻矿炼宝”计划就是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丰富内涵、典型意义的趣味活动,让学生带着对未知的期待、发现的惊喜、愉悦的情感去寻找他人(朋辈、长辈、社会优秀人士)身上的闪光点,将目标对象身上的美好特质转化为自身实践和持续努力的能量与勇气,用刻意练习的方式进行巩固强化,实现自我建构,从而培养勤奋、坚韧等优秀品格,使儿童“过一种有追求的道德生活”成为习惯。
三是项目型情境:“王牌解说”计划。此计划着力于儿童的内省和表达力的培养,通过“任务驱动—合作研究—问题解决—创意汇报”的操作流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儿童合作互助品质和创新思维等。学校将各类场馆建设成一个新的学习领域,“王牌解说”计划就是在各类主题场馆情境中,通过“我来当回场馆王牌解说”的真实任务,驱动学生运用场馆资源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最后以“王牌解说”这一自我表现性学习方式汇报展示学习成果。我们主要结合学校“慧玩主题学习”,要求各班在与本年级主题相关的场馆内开展活动,比如:一年级“我”——少年宫;二年级“我身边的虫虫”——昆虫馆;三年级“泥娃娃”——泥人博物馆;四年级“水”——“水立方”环保馆;五年级“纸”——“非遗”博物馆;六年级“我们”——科技馆。
三、儿童道德成长的适性表达
连小在“好习惯到好品格”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尊重儿童道德成长规律,注重习惯、品格评价的适切性,注重儿童道德成长的合理表达,注重儿童品格提升中的道德理解,项目框架设计贴近儿童的学习生活,增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儿童在“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刻意练习—巩固提升”过程中培养优秀品格,好习惯呈现螺旋上升,好品格在好习惯中内化、沉淀。
首先,注重习惯的激励性巩固和品格的思考性提升。学校设计了“好习惯荣耀卡”跟踪评价,让学生在有效计划中稳步前行,达成质的飞跃。为了防止儿童德育工作出现“5 2”现象,学校邀请家长围绕儿童所选的习惯养成计划进行必要的陪伴与指导。学校特别注重好习惯转化为好品格的理解性实践,锤炼儿童“理解—贯通—内化—行动”的思考性品格的形成。比如,学校开展的校园发布会,就是让儿童的品格生长在情境中理解,在理解中表达。学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入队仪式、成长仪式等重要节点,发布学生寻访的心得体会,发布日常生活中涌现的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榜样事例,把这些在儿童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亮点,放大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激励学生汲取榜样的力量,找到自我成长的动力。还有连元小剧场形式,让儿童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机会,使其成为内嵌习惯的有效手段,例如:校话剧团学生编演《小宝梦游记》,针对现代生活中不良饮食、作息、上网习惯等,在同伴讨论的基础上,设计了AB两种不同的情境模式,模拟真实的生活状况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即“魔鬼”与“天使”的对话与较量,使学生主动经历矛盾冲突,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从而重新审视自身行为习惯。
其次,丰富习惯养成的智能化形式。学校设立“红领巾信息港”,并使之成为情境育德的重要渠道。学校借助网络虚拟情境,如VR体验、校园智慧班牌系统、微信公众号、APP等,依托连小“红领巾信息港”平台,登载学生、家长、教师的好习惯培养训练日志,发表学生创编的行为规范三字经、漫画、短视频以及他们自主设计的“好习惯大富翁游戏”等内容,有效利用外部链接,丰富、充实、整合优质德育网络资源,将抽象的行为标准、习惯概念等变得具象化,发挥育人作用。
从习惯到品格,从品格到美德的表达,连小一直将“习惯”这个起点做实、做新,做出儿童喜欢的样子。人生若是航船,习惯就是河流;人生若是石像,习惯就是雕工;人生若是画卷,习惯就是如椽巨笔。坚守方向、努力雕琢、成就儿童幸福的人生美景,这就是连小坚定儿童情境育德的源头与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