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难点
从全球来看,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与网络基础设施的进步基本是同步的。我国网络道德教育在世纪之交初现端倪,而由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多元性,被教育者的多样心理、行为方式,教育者的素质等原因,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面临不少难题。
1.来自网络技术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原来相对封闭的世界、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单一的思想等等,一时间被形形色色的信息、多样的思想观念、多元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所充斥。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呈现出来;各种独特行为、奇风异俗显现,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不同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增多。多元化社会需要、多层次利益,必将导致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这些变化不可避免的冲击着传统道德教育。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道德教育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更使得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不断随之革新,这也构成网络道德教育的难点之一,网络教育的内容的选择与不断更新,以及教育面临的多元化、多样性的要求。
2.来自被教育者的挑战
网络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多种途径,而与此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带来消极影响。在网络世界里,部分大学生受落后思想的影响开始丧失责任意识,自我迷失、价值迷失;长期处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大学生情感变得冷漠、孤独,无视亲情、友情,习惯人机交往;网络行为失范,沉溺网络、交友聊天、游戏人生,更有甚者,沦为网络黑客,危害社会。长此以往,大学生的意志力、自控力减弱,责任心丧失,原本健全的人格变得扭曲。对网络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其中表现出来的意志都显示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客体——学生在网络面前的深刻变化。而这些问题通常出现在学生的业余时间,影响的范围也从个体的有限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网络及网络所延伸到的物理空间。网络道德教育对象作为已具备一定成熟意识的个体,其急剧增加的问题、问题发生的时间和范围的不确定性都加大了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难度。
3.来自教育者自身的挑战
网络时代,教育者自身素质面临挑战。传统教育时代,教育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措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网络时代,大多数教育者自身对网络并不精通,甚至知之甚少,面对网络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的新的影响,原有的方式、方法效果不佳,无所适从。网络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对网络的了解加深,信息素养的提高对提高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来说非常必要。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教育工作者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学习并接受网络道德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努力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型道德能力的方式、方法。此外,网络时代,网络道德教育对教育者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传统时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自担负不同的责任,而网络的无孔不入,则要求三者更紧密地结合,加强交流与合作。这些也是目前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难点。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对网络道德的重视程度高,起步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网络道德教育研究与探索,如今许多大学专门开设网络道德或网络伦理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他们的做法与经验也给我们很多启示。而同时,我国社会传统、大学生生活环境、心理特征等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规范法制管理,加强网络监控
在我国每年因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导致学业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甚至退学、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比例不断上升。在美国,娱乐软件业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按照分级规定,特定等级的游戏产品只能卖给特定年龄的消费者,丝毫不能含糊,如果胡乱卖游戏软件给青少年,销售网络游戏的商店要受处罚。在日本,只供上网的网吧非常少,专门供人玩在线游戏的地方也有,但这种经营性场所征收的税特别高,所以很少有人经营。这些严格的法规在源头上有效地保障了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安全性。
我国政府在1996年开始对因特网实施管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规来实施网络监控,但当前大学校园周边林林总总的上网场所,五花八门的网络软件,不规范的网络监督,管理都使得网络道德的不良影响有机可乘。网络监督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执行的坚决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首先,公安部门等法制机构应切实负责起网络监督、管制立法、执法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网络法制监督。其次,社会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学习网络法规、制度,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2.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监督
初入象牙塔的学子刚刚摆脱高中沉重的学习压力,很容易陷入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丧失斗志,迷失人生方向。当他们意识到学业的重要和责任时,又往往倾向于逃避到网络世界中,特别是一些学业、人际关系不佳、思想压力大的学生更容易迷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随着年级的升高,又要面临就业、考研的重压,此时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又会到网络世界寻求安慰和满足,更有好事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和技能,充当网络黑客。因此,加强引导监督至关重要。
首先,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正确看待和把握网络,才能在网络世界立足,在现实世界领先。其次,关注大学生对网络的情感。网络不是万能的,网络终究是虚拟的。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是最宝贵的。网络是我们沟通感情的媒介。再次,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在网络面前,大学生的意志显得脆弱、自控能力差。自由、无约束的网络世界,使他们忘记现实世界的种种规范和约定,失去责任意识、失去原则性。坚强的意志能够树立起一道防护墙。
3.提升教育者的素质,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网络时代的来临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味地堵,单一的教育方式在网络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前显得软弱无力。大学生群体智商高、接受能力强,网络世界的新奇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传统的说教、“封杀”无法抵御网络的魅力。
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是要提高自身素质。要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者,自身必须要对网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己知彼。转变固有的观念,深入了解网络。在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次,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与监督体系。大学生上网时间和场所自由度很大,单靠一种教育主体的力量,难以达到最优效果。大学学校教育应体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借鉴美国经验,开设网络伦理学相关课程,把网络道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定期对学生的网络道德学习和实践状况作出评定。家庭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监督。很多国家的家长在网络上都装了过滤软件或是监视器,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孩子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全社会也应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全方位多渠道地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内容,逐渐形成并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道德知识与修养。
从全球来看,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与网络基础设施的进步基本是同步的。我国网络道德教育在世纪之交初现端倪,而由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多元性,被教育者的多样心理、行为方式,教育者的素质等原因,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面临不少难题。
1.来自网络技术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原来相对封闭的世界、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单一的思想等等,一时间被形形色色的信息、多样的思想观念、多元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所充斥。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呈现出来;各种独特行为、奇风异俗显现,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不同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增多。多元化社会需要、多层次利益,必将导致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这些变化不可避免的冲击着传统道德教育。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道德教育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更使得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不断随之革新,这也构成网络道德教育的难点之一,网络教育的内容的选择与不断更新,以及教育面临的多元化、多样性的要求。
2.来自被教育者的挑战
网络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多种途径,而与此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带来消极影响。在网络世界里,部分大学生受落后思想的影响开始丧失责任意识,自我迷失、价值迷失;长期处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大学生情感变得冷漠、孤独,无视亲情、友情,习惯人机交往;网络行为失范,沉溺网络、交友聊天、游戏人生,更有甚者,沦为网络黑客,危害社会。长此以往,大学生的意志力、自控力减弱,责任心丧失,原本健全的人格变得扭曲。对网络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其中表现出来的意志都显示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客体——学生在网络面前的深刻变化。而这些问题通常出现在学生的业余时间,影响的范围也从个体的有限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网络及网络所延伸到的物理空间。网络道德教育对象作为已具备一定成熟意识的个体,其急剧增加的问题、问题发生的时间和范围的不确定性都加大了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难度。
3.来自教育者自身的挑战
网络时代,教育者自身素质面临挑战。传统教育时代,教育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措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网络时代,大多数教育者自身对网络并不精通,甚至知之甚少,面对网络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的新的影响,原有的方式、方法效果不佳,无所适从。网络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对网络的了解加深,信息素养的提高对提高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来说非常必要。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教育工作者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学习并接受网络道德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努力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型道德能力的方式、方法。此外,网络时代,网络道德教育对教育者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传统时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自担负不同的责任,而网络的无孔不入,则要求三者更紧密地结合,加强交流与合作。这些也是目前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难点。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对网络道德的重视程度高,起步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网络道德教育研究与探索,如今许多大学专门开设网络道德或网络伦理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他们的做法与经验也给我们很多启示。而同时,我国社会传统、大学生生活环境、心理特征等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规范法制管理,加强网络监控
在我国每年因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导致学业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甚至退学、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比例不断上升。在美国,娱乐软件业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按照分级规定,特定等级的游戏产品只能卖给特定年龄的消费者,丝毫不能含糊,如果胡乱卖游戏软件给青少年,销售网络游戏的商店要受处罚。在日本,只供上网的网吧非常少,专门供人玩在线游戏的地方也有,但这种经营性场所征收的税特别高,所以很少有人经营。这些严格的法规在源头上有效地保障了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安全性。
我国政府在1996年开始对因特网实施管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规来实施网络监控,但当前大学校园周边林林总总的上网场所,五花八门的网络软件,不规范的网络监督,管理都使得网络道德的不良影响有机可乘。网络监督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执行的坚决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首先,公安部门等法制机构应切实负责起网络监督、管制立法、执法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网络法制监督。其次,社会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学习网络法规、制度,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2.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监督
初入象牙塔的学子刚刚摆脱高中沉重的学习压力,很容易陷入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丧失斗志,迷失人生方向。当他们意识到学业的重要和责任时,又往往倾向于逃避到网络世界中,特别是一些学业、人际关系不佳、思想压力大的学生更容易迷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随着年级的升高,又要面临就业、考研的重压,此时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又会到网络世界寻求安慰和满足,更有好事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和技能,充当网络黑客。因此,加强引导监督至关重要。
首先,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正确看待和把握网络,才能在网络世界立足,在现实世界领先。其次,关注大学生对网络的情感。网络不是万能的,网络终究是虚拟的。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是最宝贵的。网络是我们沟通感情的媒介。再次,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在网络面前,大学生的意志显得脆弱、自控能力差。自由、无约束的网络世界,使他们忘记现实世界的种种规范和约定,失去责任意识、失去原则性。坚强的意志能够树立起一道防护墙。
3.提升教育者的素质,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网络时代的来临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味地堵,单一的教育方式在网络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前显得软弱无力。大学生群体智商高、接受能力强,网络世界的新奇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传统的说教、“封杀”无法抵御网络的魅力。
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是要提高自身素质。要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者,自身必须要对网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己知彼。转变固有的观念,深入了解网络。在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次,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与监督体系。大学生上网时间和场所自由度很大,单靠一种教育主体的力量,难以达到最优效果。大学学校教育应体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借鉴美国经验,开设网络伦理学相关课程,把网络道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定期对学生的网络道德学习和实践状况作出评定。家庭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监督。很多国家的家长在网络上都装了过滤软件或是监视器,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孩子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全社会也应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全方位多渠道地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内容,逐渐形成并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道德知识与修养。